1. <acronym id="hc5za"></acronym>
    <p id="hc5za"><label id="hc5za"></label></p>

    <td id="hc5za"></td>

  2. <acronym id="hc5za"></acronym>

  3. 土族


    土族,是中國人口比較少的民族之一,土族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國家在1979年為土族人民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以漢語拼音字母為字母形式的土語文字。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ブ磷遄灾慰h。青海的民和、大通兩縣和甘肅的天祝藏族自治縣也比較集中,其余的則散居在青海的樂都、門源、都蘭、烏蘭、貴德、共和、西寧和甘肅的卓尼、永登、肅南等地。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土族總人口數為289565人。
    中文名
    土族
    人口數量
    289565(2010年)
    民族節日
    農歷正月十四日佑寧寺觀經會,二月二威遠鎮擂臺會
    使用語言
    土族語
    外文名
    Monguor people、Tu people
    使用文字
    漢文、藏文
    宗教信仰
    喇嘛教、道教、多神教、薩滿教
    地區分布
    青海省、甘肅省

    土族

    1詞條概要
     
    土族,中國少數民族,人口約20萬。主要分布在青海省境內,約占全國土族總人口的85%。還有2萬多人聚居于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永登縣、卓尼縣等地。
     
    2民族概況
     
      主要聚居于青海省東部湟水以北、黃河兩岸及其毗連地區,其中大多住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民和縣、大通縣、樂都縣、同仁縣等地;還有一部分居住于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過去各地土族有多種自稱,互助、大通、天祝一帶的自稱“蒙古爾”(蒙古人)、“察罕蒙古”(白蒙古),民和縣的多自稱“土昆”(意即土人,吐渾音轉),樂都縣自稱“大夏人”(西夏人)、其他地區的自稱“土戶家”。附近藏族稱土族為“霍爾”(對藏北游牧民的泛稱,藏文史籍曾用以指回鶻或蒙古族;另說即吐谷渾),漢、回等民族稱之“土人”、“土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依據本民族意愿,統一稱為土族。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土族人口數為241198。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使用土族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過去通用漢文,近年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形式的土族文字,正在試行。
     
    3地區分布
     
            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黃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縣和樂都縣,部分散居于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門源縣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地;還有2萬多人聚居于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蘭州市永登縣、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等地區。其中青海省境內的土族約占全國土族總人口的85%。

    土族
     
    4民族歷史
     
      土族與蒙古族有著密切關系。在互助土族中,廣泛流傳著祖先來自蒙古人,以及成吉思汗屬將格日利特(格熱臺)率部留駐今互助縣一帶,以后與當地霍爾人通婚,逐漸繁衍而成土族的傳說。過去土族人把格日利特當作本民族的祖先來崇拜。
     
      漢文史籍也有成吉思汗所部蒙古軍曾來西寧一帶的記載。當時互助縣屬西寧州治,可與傳說印證。明代安定衛的蒙古人受到攻擊,遷至今互助土族自治縣。至于霍爾人,原是藏族對居住在西藏北部以及西藏以北地區的游牧民的泛稱。藏文史籍曾用以指回鶻或蒙古,近代則已專指土族而言?;ブh土族地區的合爾郡、合爾屯、合爾吉、賀爾川等地,傳說是因為居住著霍爾人而得名。據研究,土族傳說中的霍爾人很可能就是吐谷渾人。這與民和縣境內的土族人自稱“土昆”(音吐渾)相合。當然也有人認為霍爾是胡兒一詞的同音異寫法。源于吐渾、西夏、契丹、蒙古和匈奴部落中的邀濮,即遼金時期的阻卜和蒙古是主要部分。這就把土族的族源推溯到更早的時期了。但是趨于統一的認識是:以歷史上的吐谷渾人為主體,在以后吸收了部分羌、黨項、藏、蒙古、漢等民族成分形成發展而來。
     
    5歷史文化
     
      土族早期從事畜牧業生產,這和土族來自游牧的西夏人、霍爾人和蒙古人有關。后來轉到以農業為主兼營牧業。至少在明初,土族人民已知農耕。進入農耕時代,明朝把土族地區分封為十六家土司統治,他們大都是元朝的州官,被明分封后,成為當地最大的封建地主。明初,土司李英(西夏皇族后裔)已在“置莊墾田,豪奪人產”。(《明史·李英傳》)。明、清時期,處于封建領主統治階段。各村莊分屬三個系統行使管轄權力:①大部村莊,分別由各家土司管轄。土司所轄田地,稱為軍馬田。土民種一份地,交一份糧,有事為兵,無事耕牧。②由縣官治理,交通大道上各村,由明堡“鄉約”、村寨“紅牌”管轄,隸于西寧衛(后西寧縣)經歷司。③萬歷時佑寧寺建成后,少數村莊歸寺院昂鎖管轄。土司制度廢除后,糧歸大倉民歸縣,土族人民完全擺脫了封建領主制羈絆,封建地主制經濟占了主導地位。在馬家軍閥統治時期,封建性更濃厚。對農牧民的壓迫和剝削更殘酷。土族人民的生產工具和農耕技術與附近漢族大體一致,少量手工業以家庭副業形式存在,商品性手工業很少。土地主要集中在僧侶地主和世俗地主手中,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農,占有30%以上的土地,90%以上的農民僅占有60%多。世俗地主多用雇工(長、短工)方式經營,僧侶地主多采用實物地租形式。資本主義工商業尚未出現。農作物品種主要有小麥、青稞、土豆等。土族有釀酒習慣,農家所釀名“酩醪”,互助所產青稞酒遠近馳名。土族先民以善養能日行千里的“青海驄”而馳名中原。
     
    6社會經濟
     
      1949年9月土族地區解放后,經過社會改革,于1954年成立互助土族自治縣和一些土族民族鄉。1956年實現了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國家資助下,土族地區各項建設事業發展很快。特別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推行與深化以來,土族地區的經濟迅速發展。農業機械化水平逐步提高、科學種田技術得到普遍推廣。地方工業從無到有,目前已有水泥、化肥、農機、農藥、糧食加工、酒廠、紙廠等數十個企業,工業產值占到工農業總產值的40%以上。所有鄉和大部分村通了汽車,用上了電。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文教衛生事業也有很大發展,在互助土族自治縣已辦起小學、中學和師范學校,全縣建立了醫院和衛生所數十所。

    土族
     
    7文化藝術
    概述
      土族人民能歌善舞,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藝術。民間文學全為口頭傳誦,其中大都可以演唱的敘事詩《拉仁布與且門索》已搬上舞臺。土族高級喇嘛、僧侶也著書立說。由土族活佛所著的《宗教流派鏡史》一書,曾被譯成英、德文流傳國內外。代表著土、藏兩族文化交流頻繁。歌曲種類繁多,有“安昭”、“花兒”等,分家曲和山歌。曲調都有襯句,而且尾音拖長而下滑,深沉,回味無窮。家曲有贊歌、問答歌、婚禮曲、圓舞曲等。土族居民舉行婚禮時,常伴以歌舞等娛樂活動?;槎Y舞一般以兩個穿著白褐子長衫的領親人為主,其他人伴唱。舞蹈動作,各地不盡相同。
     
      另外,土族人的民間刺繡工藝很有名。圖案講究,花鳥獸石,美觀大方,樸素耐久。通常有“五瓣梅”、“石榴花”、“云紋花”、“寒雀探梅”、“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等等。精美的刺繡是土族婦女的創造,也是土族傳統文化的一個引人注目的標志。
     
    民間文學
     
    土族的民間文學,是以口頭相傳的形式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文藝工作者搜集、整理了部分土族口頭文學。這些作品大多生動地反映了現實生活,熱情地歌頌了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以及與惡勢力搏斗的勇敢精神。根據掌握的資料,土族民間文學按其內容和體裁,可分為“花兒”、敘事詩、家曲、傳說故事、寓言、歌謠等。
     
    “花兒”既稱山歌,也稱“少年”,土語稱“外面唱的歌”(不能在家里唱)。“花兒”曲調高亢嘹亮、節奏自由奔放,是甘、寧、青各族人民共同創造和發展的民間文學瑰寶。土族的“花兒”又有它自己的特點,既不與漢族“花兒”雷同,又與藏族“拉依”有別。土族“花兒”的主要內容是描寫青年男女間的愛情生活,所以“花兒”又有愛情的媒介和橋梁之稱。“花兒”一般四句式較多,前兩句比興,后兩句表達實意。也有三句式的“花兒”,主要流行在民和縣官亭、中川一帶。唱“花兒”是土族人民文化生活的主要形式之一,不論在田野或山岡、廟會,男女老少幾乎人人愛唱,人人會唱。在各地定期舉行的傳統“花兒”會上,土族的民歌手常常對唱不絕,演唱者大都能觸景生情、即興編詞、出口成章、對答如流。因此,土族之鄉素稱“花兒之鄉”。
     
    敘事詩,在土族民間文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代表作品有《拉仁布與吉門索》、《登登瑪秀》、《祁家延西》、《太平哥兒》、《格薩里》、《洛桑王子》、《不柔有》等,其中《拉仁布與吉門索》流傳最為廣泛,是土族人民最主要的一首敘事長詩,人們稱之為敘事長詩中的明珠。全詩長達300多行,通過對一個愛情悲劇故事的生動細膩描寫,向黑暗的封建社會提出了有力的控訴,是一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典型作品。它不僅顯示了土族人民豐富的想象力,而且表達了他們對自由美好的新生活無限向往的頑強意志。
     
    家曲,也叫宴席曲,大都一問一答,短小精悍,有贊歌、問答歌、婚禮歌等。贊歌是土族人民在款待貴賓時,賓主之間相互贊頌的歌,它運用比喻、夸張、象征、渲染等手法,互相稱頌。贊歌的曲調很多,旋律柔和優美、悅耳動聽,流行于互助地區的有“興阿浪列”、“拉拉應格列”等十多種。問答歌也叫對歌,其內容極為豐富,包括天文、地理、氣象、生產、宗教、風土人情、生活習俗等,歌詞含蓄生動,曲調悠揚多變,主要有《唐德格瑪》、《合尼》、《恰然》、《辛木斯里》、《選擇》等曲目?;槎Y歌是土族人民在舉行婚禮時唱的歌,其歌詞和曲調是特定的,隨著婚禮進程的不同而各異。

    土族
     
    傳說故事,它的主要內容分為以下幾種:有揭露地主對農民殘酷壓迫的,如《氣殺狗地主》、《紅水溝》;有反映土族人民以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同殘害人民的邪惡勢力做斗爭的,如《黑馬張三哥》、《莽古斯》、《花牛犢》等;也有表現青年男女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如《山雀叫了的時候》、《孔雀》、《青蛙女婿》等。寓言和童話,富有哲理性,影射了當時的社會現實,無情地鞭笞了封建地主和土司狼狽為奸、魚肉百姓的罪行,廣為流傳的主要有《想吃太陽的鳩》、《兔子、狼和賣糖人》、《紅毛狐貍和黃眼狼》、《鳳凰和麻雀》、《兔兒和羊羔》、《懶人必受窮》、《饑寒哥》等。
     
    土族的歌謠風趣別致、膾炙人口,流傳較廣的有《羊糞蛋般身材的蜜蜂哥》、《蔣家阿姑》等。諺語是土族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經驗總結,成為人們力行的格言。
     
    音樂
    土族的音樂主要是民間歌曲,分為山歌“花兒”和家曲兩大類。土族“花兒”的調令很多,如“尕連手令”、“好花兒令”、“楊柳姐令”等,流行在互助土族地區的就有10多種。土族“花兒”在旋律進程上起伏較大,音域寬廣,節奏上大都是三拍子,一個明顯的特點是結尾音拖長而下滑,給人以深沉之感。
     
    土族家曲的范圍較廣,有敘事長詩曲、贊歌、問答歌、圓舞曲、婚禮曲等。每首敘事長詩都有自己特有的曲調,一般是上下兩個樂句,曲調優美,屢聽不煩;贊歌的曲調柔和優美,悠揚奔放;問答歌的曲調干脆、明快,句末大都有休止音;圓舞曲是跳安昭舞時唱的曲子,比其他曲子歡快,節奏明顯。
     
    舞蹈
    土族舞蹈主要是安昭舞和婚禮舞。安昭舞是一種歌舞相結合的形式,舞時人們排成一圓圈,一般由一人帶領(通常為老年男子),一唱眾和,歌聲悠揚,舞步輕盈。每到逢年過節,或喜慶婚禮時,土族男女喜歡聚集到庭院里或打麥場上跳安昭舞?;槎Y舞是舉行婚禮時的舞蹈,一般以兩個身著白褐長衫的納什金為主演,其他人伴唱,動作各地不一。
     
    傳統手工藝
     
    土族婦女的傳統手工藝為刺繡、盤線。土族人民的刺繡藝術明顯地表現對服飾的精心裝飾上,土族婦女喜歡在衣服領子、袖頭和下邊繡上各種花紋,形成一種美麗的圖案?;ブぢ橐粠У耐磷迥星嗄晷厍按蠖加袎K四寸方連續圖案,叫“富貴不斷頭”,不僅富有民族風格,而且非常鮮艷華麗;在鞋上繡的云字花紋,細致勻稱、色彩鮮明。土族婦女從小就要學習刺繡,掌握各種針線技藝,并且要用幾年的時間為自己準備一套嫁妝,包括精美的服裝、繡花枕頭、繡花煙包等,同時還要為婆家的老人準備繡花枕頭,為家中其他女人準備繡花的長腰鞋等許多女工作品。每當土族人的傳統節日或廟會來到,土族姑娘們都要精心地打扮一番,帶上自己制作的各種繡品,聚在一起互相評議,看誰的手藝高超。土族的刺繡獨具一格,不論繡什么圖案,都用“盤線”繡成。“盤線”是土族特有的針法,同時運用兩根針線,做工精致、復雜、勻稱,繡出的圖案美觀大方,樸素耐久。
     
    建筑和雕刻
    土族具有建筑和雕刻的傳統藝術,土族地區古老的建筑物,如佑寧寺、互助縣城的鐘鼓樓、五峰寺等,都是土、藏、漢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歷史上的佑寧寺是由許多殿宇、經堂、僧舍組成的完整建筑群,吸收了藏、漢建筑的特點和甘肅“河州磚雕”的藝術成就,其精工細作的木刻,陳列的泥塑佛像,充分顯示了土族人民的建筑和雕刻藝術水平。土族群眾還在住宅的墻壁上、寺院的棟梁和門窗上都繪畫或雕刻著象征牛羊健壯、五谷豐登的圖案。

    土族
     
    8生活風俗
    節慶活動
    土族人民的重要節日有,農歷正月十四日佑寧寺觀經會,二月二威遠鎮擂臺會,三月三、四月八廟會,六月十一丹麻戲會,六月十三、二十九“少年”會,七月二十三至九月民和三川地區的“納頓”(慶豐收會)等等。其中擂臺會、丹麻戲會和“納頓”最具民族特色。屆時,除舉行賽馬、摔跤、武術和唱“花兒”等傳統娛樂活動外,還舉行物資交流會。此外,與漢民族一樣,也過春節、端午節等。
     
    禁忌
    土族人禁忌眾多,忌諱過中秋節。中秋之夜人們要朝月亮撒一把草灰。但是土族人也隨著大眾過起了中秋節,土族地區的月餅是土族群眾自家蒸出來的,又大又圓,花樣繁多,月餅上的花紋五顏六色,別具一格。忌吃圓蹄牲畜(馬、騾、驢)肉;忌在畜圈內大小便,認為這會影響牲畜的生長;忌諱用有裂縫的碗給客人倒茶;不能問客人“吃飯沒有”或“吃不吃飯”等話;在客人面前吵、打孩子是最大失禮,會被認為是下逐客令;進土族人家,必須先在院外打招呼,待有人應后,才能入院內;年輕婦女的臥室不得隨意進入,不能同未婚姑娘開玩笑;忌客人數他們的羊只;在佛堂、大殿內忌吸煙、吐痰、亂翻亂摸和大聲喧嘩;忌從僧侶的跪墊和其他物品上跨過;忌對酥油燈打噴嚏和咳嗽;在佛堂里轉經輪時,必須從左向右,不可逆轉;寺院附近禁止打獵和隨地大小便還有高聲喧嘩。土族還有忌門的習慣,如生孩子、安新門、或家中有重病人時,要在大門旁邊貼一方紅紙,或在大門旁煨一堆火,外人不得進入庭院。
     
    服飾
     
    土族服飾具有獨特風格。男女上衣都有繡花高領。男子常穿小領斜襟、袖鑲黑邊的長袍,腰系繡花長帶,穿大襠褲,系兩頭繡花腰帶,小腿扎上黑下白的綁腿帶,戴氈帽,穿云紋布鞋,老年人在長袍外套黑坎肩。婦女穿繡花小領鑲花邊斜襟衣衫,兩袖由五色布做成,外套黑、藍、紫鑲花邊坎肩,腰系銹花寬腰帶或彩綢帶,懸掛花手帕、花錢袋、荷包、小銅鈴等。褲腿外夾1尺高褲筒,下沿藍、黑色搭配鑲邊。穿繡花腰鞋,形如靴子。戴各種“扭達”頭飾。
     
    飲食習慣
    土族的飲食習慣與以農業為主兼營牧業的生產特點緊密相關。日常的主食以青稞為主,小麥次之。蔬菜較少,主要有蘿卜、白菜、蔥、蒜、萵筍等10余種,平日多吃酸菜,輔以肉食。愛飲奶茶,吃酥油沙面。喜慶節日,必做各種花樣的油炸食品和手抓大肉(豬肉)、手抓羊肉。男子喜歡飲酒,多數人自家釀青稞酒。飲食衛生也很講究:用飯時每人都有固定的飯碗、筷子,請客吃飯也是每人一份。
     
    土族主要聚居在中國西北部青海省,土族人以農業為主,兼營畜牧業,尤其精于養羊。因此形成了別具風格的飲食文化。
     
     
    土族飲食同生產有直接關系。牧區以食肉類、乳品為主食,農業區以青稞、蕎麥、薯類為主,喜歡吃酥油炒面、油炸饃、手抓大肉、手抓羊肉、沓呼日、海流、哈力海、燒麥、j鍋等。愛唱奶茶,飲自家釀制的青稞酒,土語稱"酩 "。
     
    土族一般習慣于日食三餐,早餐比較簡單,大都以煮洋芋或糌粑為主食;午餐比較豐富,有飯有菜,主食為面食,常制成薄餅、花卷或疙瘩、干糧等食用;晚餐常吃面條或面片、面糊糊等。
     
    日常菜肴以肉乳制品為多,當地的手抓羊肉是最好的待客和節日食品。民間有不少以當地土特產為原配料制作的食品,其中較有代表性的風味食品如;哈力海、沓乎日、尕仁么、燒麥等。
     
    "沓呼日"是土族人招待客人的特有食品。在麥面中加上清油、鹽水拌勻,做成圓餅,放進灶內烤熟,吃起來酥脆可口。土族人招待貴客時,桌上要擺一個酥油花的炒面盒,端上一盤大塊肥肉,上插一把五寸長的刀子,酒壺上系一撮白羊毛,這是主人對貴客最尊敬的招待。
     
    土族人有傳統的飲食衛生習慣,吃飯時每人都有固定的碗筷,請客吃飯也是每人一份,分著吃,免得有病相互傳染,也顯得文明衛生。
     
    土族人非常好客,特別歡迎客人來訪,哪怕是路過或前來投宿的客人都會受到熱情招待。當地有句俗話說:"客來了,福來了"。宴席上,一般情況下主人要和客人喝三杯酒??腿说街魅碎T前時主人敬三杯酒,叫做"臨門三杯酒";客人坐在炕上主人敬三杯酒,叫做"上馬三杯酒";開宴后,主人再敬客人三杯酒。不會喝酒的人也不用害怕,只要客人用中指蘸上酒,對著空中彈三下就可以不喝了,可見土族人是非常尊重客人的意愿的。

    土族
     
    日常飲料與當地藏族一樣,喜飲茯茶、酥油茶,還特別喜飲用青稞釀成的酩流酒,酩流酒度數較低(約30度左右),清醇綿軟,馨香可口,家家皆能自釀,在釀制時都習慣加一種名為羌活的中藥,飲時味稍帶澀,有散表寒,祛風濕的功效。除酩流酒之外,還有互助白酒,如互助頭曲、互助特曲、互助大曲、青稞液等多種。
     
    土族許多節日特色飲食,如:過春節時蒸花卷、饅頭,炸油餅等;端陽節做涼面、涼粉;中秋節做多層大月餅(類似大饅頭)。十月初一吃餃子,十二月初八最喜用豌豆面做"攪團"吃,十二月二十三晚上做白面小餅,還要在小餅上刻出菱形的圖案,并用麥草編一個草馬,專門用來祭灶。
     
    建筑
    房屋建筑依山傍水,各家都有庭院,院內有牲畜圈棚,院外有廁所、菜園和打谷場。房子為平頂,上面可儲放糧草。房子多為三間一組,中為堂屋,一側為臥室,另一側為佛堂。臥室為炕的暖炕,連著鍋灶。住室的棟梁和門窗上大多雕刻著或描繪著象征牛羊健壯、五谷豐登的彩色花紋圖案,鮮艷美觀。
     
    禮儀
    土族人民有重禮儀的傳統。尤其注重尊敬長者,如路遇相識的老人,要下馬問候。土族人熱情好客,忠實守信??腿藖頃r;主人常說:“客來了,福來了!”客人在鋪有大紅羊毛氈的炕上,先敬一杯加青鹽的濃茯茶,再端上西瓜般大小的“孔鍋饃”。若是貴賓,桌上加擺一個插著酥油花的炒面盆,端上大盤手抓肉塊,上插一把五寸刀子,酒壺上系一撮白羊毛。喝酒時,主人先向客人敬酒三杯,叫做“上馬三杯酒”,不能喝酒的人,用中指蘸三滴,對空彈三下即可免喝。
     
    婚俗
     
    土族舉行婚禮時,前往接親的年輕人都是能說會道、能歌善舞的,大家叫他們“納什金”。娶親的前一天晚上,男方家請的兩位“納什金”就要帶上禮物和給新娘的服裝首飾,牽一頭母羊去參加娶親。他們到女方家時一般要受到非常熱烈歡迎,但歡迎的方法卻是十分特別的。“納什金”到女方家后,首先要和新娘的女伴們隔門對歌,只有一一回答上了姑娘們的問題,姑娘們才會開門。但當他們走進女家大門時,姑娘們會用一桶又一桶涼水潑他們。這時,女方的長者則會說:“貴客到了快迎接,姑娘們不要潑水!”其實是暗示開始潑水、多多潑水。要是“納什金”躲起來了,他們就會喊,“納什金到xx地方去了,年輕人不要往那潑水!”“納什金”逃上樓,他們就會喊:“貴客上樓了,不要往樓上潑水。”實際上是指揮大家潑水。“納什金”即使全身濕透,猶如“落水”,也不能生氣。姑娘戲弄夠了,則會請他們更衣入席。土族人認為,水潑娶親客,是為他們洗塵,為了向新人祝福。
     
    喪葬
    喪葬,一般行火葬,部分地區行土葬。
     
    老人病故后,將其衣服脫去,將遺體扶起,成蹲坐狀,雙手合十,兩拇指撐于下頜骨,放在原處的炕角頭,周圍用干凈土坯擠緊,上面披上衣服或白布。當天早晨,即派人去向喇嘛或本本子占卜葬期,邀請本家各戶家長商議治喪事宜。請木匠趕做靈轎。第三天下午,將遺體入殮,用一條向左擰成的白布或黃布條,在每一關節處綰一鄉球,一身要綰七至十三個,然后套上黃布做的套子,土族語稱“布日拉”,裝入靈轎內。靈堂設在堂屋里。一般在家停放五至七天。老人病故要請喇嘛誦經超度,并由喇嘛主持,每晚請本家老少集體念“嘛呢”。舉行葬禮的前一天,是集中祭奠的日子,土族語稱“日格”。本家各戶、親戚、朋友、左鄰右舍都有要來吊唁,舅舅來“認骨”。
     
    土族喪葬要待客。一般分三頓飯、饃饃茶、酥油炒面、蒸油饅頭和稠米飯。一般不動葷,只吃素。三道茶飯后,舅舅舉行“擺外”、慰亡靈儀式,對亡人的一生作出公正的評價,對兒孫們的孝心作出褒貶。“擺外”后,黃昏時分,請人到一個僻靜處,砌火化爐。舉行火化儀式,一般在早晨六七點鐘。靈轎由兒子、侄子等抬到火葬場。遺體由其兒子或侄子從靈轎中抱出,面向西方,放入爐內后,送靈轎者都跪拜在周圍祭奠。女兒、媳婦都要哭喪。由指定的兩位本家弟兄點火。靈轎也要砸碎火燒。喇嘛誦經,向火化爐內投放五色糧食,澆酥油汁,約兩小時左右,火化結束。下午拾取骨灰,放在一尺多長的柏木匣內,由兒子或孫子用一根紅繞牽引,埋在臨時選定的地方,待到第二年清明時,再遷到祖墳地埋葬。
     
    亡人送葬后,子女服喪,一般為七期,四十九天。服喪期間,男子不戴帽子,婦女不穿有色彩的衣帽,不串親訪以,當年不貼春聯,不拜年,以示哀悼。
     
    9宗教信仰
     
    土族居民原信奉多神教,也有一些人信奉道教。元、明以后普遍崇信喇嘛教,但民間信仰仍然存在。土族地區有喇嘛教寺院40余座,著名的有佑寧寺、廣惠寺等。佑寧寺出了不少名僧,如章嘉、土觀、松布,頗有影響。寺院占有大量土地,互助縣15所寺院占有土地69200畝。寺院是土族的文化中心。對佛教文化的發展和傳播作出了重要貢獻。土族先民吐谷渾在遼東時,信奉薩滿教。至今在土族人的生活中仍可以看到薩滿教的遺俗。其中主要宗教活動有:祭敖包、白虎祭、選神羊等。8世紀末苯教傳入土族地區,14世紀趨于沒落。如今只有在互助、大通等地區的一些土族村莊中,有少量的苯教神職人員。


    個性翻譯轉換

    藏頭詩生成器  粵語在線翻譯器  在線外語翻譯器  各地方言語音翻譯器  火星文簽名轉化器  硬筆書法作品在線生成

    起名生成器  在線名字設計  繁體字在線轉換器  點陣字生成器  古代豎文轉換器  QQ表情大全文字生成器  線條字在線生成器


    上網工具應用

    稀有漂亮特殊符號  漢字拼音轉換器  漢字筆畫數查詢  在線拆字生成器  彩色字體生成  在線拼音輸入法  ascii碼對照表

    時間戳轉換


    制作工具應用

    智能ai摳圖  人民幣大寫在線轉換器  死亡壽命計算器  年齡計算器在線計算  元素周期表  加減法口訣表   乘法口訣表

    在線鬧鐘  珠算口訣表  倒計時器  在線日期計算  長度換算  在線功率計算器  在線面積換算器  體積容量轉換器  熱量單位換算

    壓力單位換算  溫度單位換算  重量單位換算 車牌號查詢  軍車牌照


    生活便民查詢

    銀行手續費查詢  身高體重標準預測  啪啪啪計算器  預產期在線查詢  親戚計算器  公積金查詢

    各國貨幣中英文名稱  世界各國首都查詢  世界各國國旗大全  北京時間校準  2021年放假安排  郵編區號查詢


    民族文化

    公歷農歷轉換  萬年歷查詢  歷史朝代順序表  生辰八字五行查詢  十二生肖排序  56個民族名稱  十二時辰對照表


    亚洲另类无码专区国内精品,国产成年无码a∨片在线观看,国产av在线免费,a级毛片免费全部播放
    1. <acronym id="hc5za"></acronym>
      <p id="hc5za"><label id="hc5za"></label></p>

      <td id="hc5za"></td>

    2. <acronym id="hc5za"></acrony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