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屬于歐羅巴人種印度帕米爾類型。“塔吉克”是民族自稱,意為“王冠”。塔吉克族的族源可上溯到公元前若干世紀分布在帕米爾高原東部的操伊朗語的諸民族。中國塔吉克族(高原塔吉克人)和塔吉克斯坦的主體民族塔吉克族(平原塔吉克人)不是一個民族,二者在語言、歷史、文化、宗教信仰上都有很大差異。中國塔吉克族的民族語言分為色勒庫爾語和瓦罕語兩種,與塔吉克斯坦的塔吉克語(波斯語方言)不能互通。中國塔吉克族信仰伊斯蘭教什葉派。中國塔吉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的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其余分布在莎車、澤普、葉城和皮山等縣。
名稱
塔吉克族
人種
歐羅巴人種(白種人)
宗教
伊斯蘭教什葉派
文字
無本民族文字
分布
帕米爾高原東部
人數
51069人(2010年)
語言
色勒庫爾語和瓦罕語兩種

1歷史介紹
塔吉克族人口雖少,卻歷史悠久。“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稱,據民間傳說,該詞的原意為“王冠”。
據考古發現,在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500年,這些操東部伊朗語的民族,就已分布在中國新疆南部地區,其中分布在蔥嶺(今帕米爾高原)東部地區,就是中國塔吉克族的先民(一般認為是塞種人)。公元前2世紀,張騫出使西域,西漢王朝設西域都護管轄。塔什庫爾干地區屬于交通要道,“絲綢之路”的咽喉。
塔吉克族先民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受到熏陶。并發展自己。公元2~3世紀,在塔什庫爾干一帶出現了蝎盤陀國,蝎盤陀人是中國塔吉克族的遠祖。在3~4世紀,他們已經得到發展,灌溉農業,過半農半牧生活。蝎盤陀國有12座城堡和10多所寺院。以來自于南亞次大陸地區的小乘佛教為國教。
唐朝時,屬安西都護府管轄。開元(713~741)中,在此設“蔥嶺守捉”戍所。公元8世紀,蝎盤陀國消亡。公元9—16世紀,塔什庫爾干地區先后受來自于南部的、崛起于青藏高原地區的吐蕃人、喀拉汗王朝、西遼、蒙古元朝和察合臺汗國的管轄。特別是從10世紀開始傳入喀拉汗王朝境內的伊斯蘭教,對塔吉克人的影響強烈,以致后來成為全民族信仰的宗教。
明朝后期,在色勒庫爾的中心地帶已有一批塔吉克族小村塔。從17世紀后期到19世紀,帕米爾高原西部和南部的舒格南、瓦罕等地的許多塔吉克人遷入色勒庫爾,逐漸成為中國的塔吉克族。
17世紀中葉,清朝統一全國,對塔什庫爾干,沿用元朝的名稱“色勒庫爾”,建置色勒庫爾回莊,歸喀什噶爾參贊大臣管轄。清代的建置,大大加強了塔吉克族地區同南疆維吾爾族地區經濟與文化的密切聯系。
2民族分布
中國塔吉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的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其余分布在莎車、澤普、葉城和皮山等縣。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塔吉克族人口數為51069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和種植業。
塔吉克族人口中60%聚居在帕米爾高原上的塔什厙爾干塔吉克族自治縣,其余主要分布在附近的莎車、澤普、阿克陶和皮山等縣,這些縣里都設有塔吉克民族鄉。自古繁衍生息在帕米爾高原東部的塔吉克人和不同時期從帕米爾高原西部東遷的塔吉克人構成了中國境內的塔吉克族。
3民族文化
語言
塔吉克族的語言克分為色勒庫爾語和瓦罕語兩種,均屬于印歐語系伊朗語族帕米爾語支,是多音節語,塔吉克族是中國唯一操伊朗語族語言的民族。色勒庫爾語主要是塔什庫爾縣居民使用,莎車、澤普、阿克陶和皮山等地的居民則主要使用瓦罕語。由于塔吉克族人民長期與漢族、維吾爾族等人民密切交往,所以在塔吉克語中,吸收了許多漢語和維語的借詞。
文字
中國塔吉克族無本民族文字,20世紀30年代前使用波斯文,后改用維吾爾文,青年人普遍兼通維漢語文。
服飾
塔吉克族男子大都在白色襯衣外穿一件青色或藍色無領對襟長大衣,腰系一根腰帶,右側掛一把小刀。腳蹬野公羊皮長筒靴。頭戴黑羊羔皮作里,黑平絨作面的圓形卷邊高統帽。身跨駿馬,往來奔馳于草原、雪山間和白云下,顯得十分威武、瀟灑。塔吉克婦女的裝束鮮艷奪目,更具魅力。她們大多喜歡穿鑲有花邊的紅色或花色連衣裙,外套黑絨背心,下穿長褲,腳蹬紅色軟底長統靴。為抵御高原上的大風與寒冷,頭上總戴一頂圓筒形繡花棉帽。帽的后部較長,可遮住雙耳和后頸。青年婦女的帽子上鑲有很多飾物,尤其是帽的前沿綴有一排色彩華麗、熠熠閃光的珠子和銀鏈,配以耳環、各種寶石項鏈和稱為“阿勒卡”的圓形銀胸飾,顯得嬌美、艷麗,楚楚動人。當她們外出時,帽子外要披一條數米長的紅、黃或白色大頭巾。
塔吉克族成年男子大多數常在襯衣外面穿黑色的“袷袢”(無領、對襟的長外套),系繡花布腰帶;冬季外加羊皮大衣。男帽一般為黑絨圓高筒帽,帽上繡有數道細花紋和一道闊花邊,帽里多用黑羊羔皮縫制而成。青少年則戴同樣的白色帽。這種帽子很適合高寒地區特點,遇到風雪時,把帽邊拉下就可緊緊遮住雙耳和面頰。
服飾以帽子最具特色,男子一般戴黑絨,圓高統帽;女子戴圓頂繡花棉帽,帽的后半部垂有后簾。出門時.帽外加披方形大頭巾,多為白色,新嫁娘用紅色,小姑娘也有用黃色的。男女都穿紅色長統尖頭軟底皮靴。
婦女戴圓頂繡花棉帽,帽的后半部垂有一塊后簾,遮住后腦和兩耳。出門時,帽外加披方形大頭巾,一般為白色,新嫁娘用紅色,小姑娘多披黃色。身穿連衣裙,天冷時外套袷袢。為了美觀和保護裙子,已婚婦女常系彩色圍裙。
男女都穿氈襪和毛線襪,外套紅色長筒尖頭皮靴。靴是用公野山羊皮作筒,牦牛皮作底,輕便耐用,便于翻山越嶺。
婦女大都喜愛裝飾,盛裝時帽沿上加綴一排小銀鏈(“斯拉斯拉”),戴大耳環,頸繞數道珠項鏈,胸前佩戴名為“阿勒卡”的圓形大頭飾。已婚少婦在發辮上綴白紐扣。新娘在辮梢飾絲穗。
由于兄弟民族之間的親密往來和互相影響,相當長時期以來,塔吉克族牧民的衣服大多和柯爾克孜相似,農民的裝束則基本上和維吾爾族相同。
文學
塔吉克族的文學藝術豐富多彩,源遠流長。過去,沒有文字,靠口頭傳送。著名的詩歌《雄鷹》、《白鷹》、《聰明的寶石》、《各式各樣的》和《利可斯爾水鳥》,總稱“瑪卡姆”,是詩歌的代表作。傳說《慕什塔格山》和《大同人的祖先》生動感人。塔吉克族能歌善舞,音樂為阿拉伯音樂風格,有彈唱曲、歌舞曲、叼羊曲、哀悼曲、情歌和宗教歌曲等。特有的樂器為鷹笛(鷹翅骨制的短笛)、巴朗孜闊木(彈撥的七弦琴)和熱布甫(彈撥的六弦琴)。舞蹈大都為雙人舞,以模擬雄鷹翱翔為特色。塔吉克族還有獨特的戲劇藝術,分歌舞劇和話劇兩種。語言生動幽默,動作滑稽,寓意深刻。歌舞劇《老少夫妻》一劇很有名。其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很高。塔吉克的工藝美術有刺繡、編織和補花等。
塔吉克族文學以民間文學為主,包括神話、傳說、詩歌、故事、寓言、諺語,其中以詩歌最為豐富。詩歌又可分為英雄史詩、贊歌、情歌、禮俗歌、風物歌、抒情歌謠等。高原冰山的壯麗風光和特殊的習俗風尚,使得塔吉克民間文學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鷹,在塔吉克人民心目中是英雄的象征。流傳甚廣的長詩《白鷹》,是對19世紀抵御外來侵略、捍衛祖國尊嚴的塔吉克英雄的頌歌。塔吉克人民的這種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在長詩《不死的庫勒卡克》、《巴圖爾》、歌謠《驅猴》、民間故事《照妖的石鏡》、傳說《白衣勇士》中,也有充分的反映。長詩《古麗切赫萊》、《尼嘎爾·麥吉儂》、情歌《秋蔓荻》等,表現了塔吉克青年男女對理想、愛情、幸福的向往和追求,對封建婚姻制度的譴責和反抗。散韻結合的《唐朝公主》,內容別具一格,其韻文部分纏綿悱惻,哀婉動人。另一部敘事長詩《五兄弟》,敘述了社會地位不同的五兄弟的遭遇,形象地強調了任何人都離不開農民的道理。其中對神職人員先顧生活,后顧信仰、不惜以古蘭經墊腳取餉的嘲諷,十分辛辣生動。
風物傳說也很豐富,關于自然界動物和植物的傳說中,“山鷹”與“雪蓮”是描述得最多的對象。如《聰明的山鷹》、《一個牧民和四只小鷹》、《紅雪蓮的秘密》、《美麗的花》等。關于慕士塔克(冰山)山的種種傳說,也各具特色。有的傳說中,慕士塔克山是一位塔吉克牧民老英雄的化身,它周圍的座座冰峰雪嶺,是他帶領下的牧民在一次抵御外國侵略者的激戰中,與他一道壯烈犧牲后變成的道道屏障。這個傳說很是悲壯動人。有的傳說中敘述道,慕士塔克山頂鎖著一位美麗的仙女,她因同情一對塔吉克戀人而受到上天的懲罰,山巔的積雪,是她在苦難中熬白的頭發,山間的冰川,是她流下的眼淚凝結而成。傳說充滿著濃郁的詩意和浪漫的色彩,表現了塔吉克人民豐富而奇特的想象力。
民間故事,有的描述了塔吉克族人民與殘暴的國王、牧主、外國侵略者的斗爭,如《鷹笛》、《吾拉孜英雄》、《神棍》、《鉆天楊》;有的反映了塔吉克人民與漢族人民、柯爾克孜族人民的親密友誼,如《公主堡的故事》、《彩云公主》、《大同人的祖先》;有的描述塔吉克人民熱愛勞動,艱苦奮斗的精神和改造山河的意志,如《金色的田野》、《亮晶晶的酥油》、《杏林》;有的歌頌生死不渝的友誼,如《忠貞的友誼》、《可靠的朋友》。此外,還有許多愛情故事,如《白寶石》、《牧馬青年》、《神秘的泉水》、《牧羊姑娘》、《三姐妹》等。
塔吉克的民間諺語,如“被奶子燙過的嘴,見了酸奶也吹一吹”,“去過麥加的驢仍然是驢”等,言簡意賅,形象生動,表現出塔吉克族人民的智慧。
后來由于歷代反動統治者實行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政策,中國境內的塔吉克民族的書面文學在相當長一個時期沒有得到發展。在近代和現代塔吉克文學中,魯其克的長詩《白鷹》、《紅手帕》、托合提瑪瑪奇以維吾爾文創作的長詩《婚禮上的寶劍》、《伯克》等作品在民間廣泛傳誦,深受群眾喜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塔吉克族民間文學寶藏被陸續開發出來,敘事長詩《花叢》、《尤吉格之歌》已被發掘整理。新一代的塔吉克作家們不僅發展了具有傳統的詩歌創作,而且開始涉足于電影文學劇本、戲劇劇本、小說等新的創作領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禮儀
塔吉克族兒童有剪發禮,在滿周歲時舉行。男孩7歲后舉行割禮。
住戶大多是家長制大家庭。實行一夫一妻制。過去,堂、表親聯姻較普遍,盛行早婚。大多執行《婚姻法》的規定。
在塔吉克族人中,為子女完婚被視為父母神圣的職責,其傳統的家庭形式是家長制的大家庭式。父親在世時,兒子們很少分家出去單住,否則會受到輿論的譴責。不少家庭都是三世內堂或者四世同堂。且家庭實行嚴格的家長制,提倡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夫妻忠誠,兄弟和睦。離婚、休妻、離開丈夫在塔吉克族社會中都被視為恥辱,因此,塔吉克族夫妻的婚姻都較為穩定,大部分都能白頭偕老。
塔吉克族人熱情好客,講究禮節。其禮節質樸、親切。男子相見,互相握手或互吻手背。婦女相見,長輩吻幼輩的眼或前額,幼輩吻長輩的手心,平輩互吻面頰和嘴唇。男女同輩相見,女方吻男方的手心或握手。子女與父母相見,要吻父母手心,以示敬重。家庭中最熱情的禮節是擁抱。
塔吉克族民風淳樸、敦厚,社會道德高尚,凡到過塔什庫爾干的人,都會為這里的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民族和睦,社會安定而驚嘆不已。
由于宗教關系,塔吉克族的飲食方面有一些禁忌。禁食沒有經過宰殺而死亡的動物,禁食豬、馬、驢、熊、狼、狐、狗、貓、兔和旱獺等動物的肉,以及一切動物的血。忌看羊產羔。交談時忌脫帽。
他們對糧食和食鹽特別珍惜,對用腳踩食鹽和食品的人,被認為是罪人。見到鹽和食品落在地上,要揀起來放在高處不容易被踩到的地方。
他們對牲畜特別愛惜,禁止用腳踢或棒打羊、牛等牲畜,不得騎馬穿過羊群或接近羊圈,并忌諱羊在產羔時去觀看。每逢星期三、星期日不出售牲畜,這兩日也不償還別人的債務,所以這兩天他們也不去討債,別人也不來買畜或還債。
如果騎馬到塔吉克族人家作客,不能在門口下馬,更忌諱快馬到門口下馬,這意味著報喪或有其它什么不吉利的消息。應慢步繞到氈房后面下馬。
塔吉克族十分重視禮節,以“吻”作為見面禮。同輩的男人見了面要相互握手并親吻握著的手背,關系密切的要熱烈擁抱;在路上遇到不相識的人要將雙手拇指并在一起道一聲“更艾力麥古卓”(支持、幫助之意);長幼相見,晚輩要急走幾步迎上前去,吻長輩的手,長輩則吻晚輩的額頭;婦女見面時,平輩互相吻面頰,晚輩吻長輩的手心,長輩吻晚輩的額和眼;男女見面一般握手問好,青年婦女見到男性長者也應吻其手心。男子行禮時右手置胸前鞠躬,女子則雙手捫胸躬身。
飲食
塔吉克族最喜歡的食品為抓肉、牛奶煮米飯和牛奶煮烤餅。塔吉克族飲食的內容和制作方法反映了他們的經濟狀況、生活需要和民族特點。牧區的飲食以奶制品、面食和肉為主;農業區則以面食為主,奶和肉食為輔。面食主要是用小麥、大麥、玉米、豆子等面做成的馕。他們的飲食品種較多,具有特色的食物有:奶粥、奶面片、奶面糊、酥油面糊、酥油奶糊、酥油青稞馕、酥油澆馕、抓肉、抓飯、奶酪、奶干、奶茶等很多。
塔吉克族日食三餐,主要食品有肉、面、奶。農區和牧區的塔吉克族,在食物結構上略有不同。農區以面食為主,牧區以肉食為主。喜歡將面和奶或米和奶一起制成主食。如顯爾克魯齊(奶粥,將洗凈的大米加牛奶煮成的粥),或西爾太里提(奶面片,用牛奶和面,然后搟成薄片,再用牛奶煮熟)牛奶煮烤餅均離不開牛奶。塔吉克族民間獨具特色的食品如布拉馬克(奶面糊)、哈克斯(油面糊)、泰勒提(酥油泡馕)等都是用牛奶加面粉,或酥油加面粉制成的。其他許多日常食品,因受維吾爾族的影響,其做法大體上與維吾爾族做法一樣。如面粉制作的烤馕,大米加羊肉、羊油、胡蘿卜等做成的抓飯等。

塔吉克族在日常飲食中,都很注重主食,不太講究副食,很少吃蔬菜。一日三餐,早餐是奶茶和馕,午餐是面條和奶面糊,晚餐大都吃面條、肉湯加酥油制品。在肉食上,塔吉克族最喜歡用清水將較大的肉塊煮熟,然后蘸鹽吃,認為是原湯原味,民間把這種食肉的方法稱為“西爾烏”(手抓羊肉)。此外,那仁(肉塊加面片或將牛奶、肉湯混制加面片)、“阿熱孜克”(油餜子)、油餅、奶干、奶疙瘩、奶皮子也是日常不可缺少的食品。塔吉克族日常飲料多習慣于飲用奶茶。
按傳統習慣,一日三餐的飲食安排、各種食品的制作,均由家庭主婦承擔,一般男人不需插手。進餐時,在地毯上鋪飯單(布餐巾),就餐者圍其四周,長輩坐在上座,菜飯按座次先后遞送。
節慶
民族和宗教的節日有古爾邦節、奇托奇迪爾艾托(春節),巴羅提節、肉孜節、臺赫木茲瓦目托節(播種節)、茲萬爾節(引水節)等。塔吉克族的節日都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如奇托奇迪爾艾托節(春節),時間在每年青草就要萌芽的公歷3月。家家大搞衛生清潔工作。一清早,由小孩牽一黃牛到屋內繞行一圈。主人向牛背撒面粉,喂少許餅后牽出。接著,全家魚貫而入。然后互相幸訪祝賀。婦女們要給來賓的左肩上撒面粉,以示吉祥。
塔吉克族信仰伊斯蘭教,許多民族節日皆與宗教有關,傳統的“巴羅提”節即是其中之一。“巴羅提”一般在伊斯蘭歷每年8月的頭兩天舉行。由于節日之夜家家都點一種特制燈燭,故稱之為燈節。
燈節“巴羅提”一般在伊斯蘭歷每年8的頭兩天舉行。由于節日之夜家家都點一種特制燈燭,故稱之為燈節。節日前夕,每家都要自做多支小燈燭和一支特大的燈燭。它是用一種高原上特有的“卡烏日”草草桿做芯,外面裹上棉花,扎成火把狀,蘸上酥油或羊油制成。節日之夜,全家人圍坐在炕上,中間擺放著一個供插燈燭用的沙盤。這時,家長按輩分和年齡高低呼叫每個人的名字,叫一個答應一個,并在應者面前插一支點燃的燈燭,以示吉祥,全家人的燈燭都點亮后,各自伸出雙手在自己名下的燈燭上烤一下,再作祈禱,愿真主降福保佑平安。儀式結束,闔家大小在燈光下共享豐盛的佳肴。接著,便把家中扎好的那支最大的燈燭火把點燃后插到屋頂上,它被稱為“天燈”。全家人要出來肅立屋前,仰望“天燈”,默默祈頌。與此同時,各家門前要點火堆驅邪。青少年們則在燭光下、火堆前歡歌跳舞,盡情戲耍,徹夜不眠。
音樂舞蹈
塔吉克族特有的樂器有納依(用鷹翅骨做的短笛)、巴朗孜闊木(彈撥的七弦琴)、熱布甫(彈撥的六弦琴)。其中納依和熱布甫是塔吉克族人民最喜愛的兩種樂器。
塔吉克族的舞蹈也是模擬雄鷹的動作,時而振翅直上,時而展翅回旋,時而收翅降落,舞姿輕松活潑,動作矯健優美,所以人們稱它為鷹舞。塔吉克族的舞蹈分恰普語舞和邁里斯舞兩大類。在形式上,恰普語舞主要是雙人舞;邁里斯舞是一種群舞,近似維吾爾的“麥西來甫”,屬于民間集體舞。他們的男子舞姿,兩臂一前一后,前臂較高,后臂較低,步伐矯健靈活,恰似雄鷹飛翔。慢步時兩肩微微彈動,顯示出豪邁的理想,無敵的勇氣和頑強不屈的性格??觳綍r盤旋俯仰,如鷹起隼落,剛勁而穩健,富有高原特色。婦女舞姿,雙手在頭頂上部里外旋轉,動作柔軟,婀娜多姿,顯示出和順而勤勞的性格。
歌舞劇以《阿戛卻阿博希戛》(老夫老妻)為代表作,該劇尖銳地諷刺了買賣婚姻制度。話劇《巴達赫尚商人》是出鬧劇,語言幽默,動作滑稽,妙趣橫生,辛辣地諷刺了奸商的貪婪、可惡和愚蠢。
手工藝
塔吉克族婦女是編織和刺繡的能手。她們所織的鞍墊、馬衣、腰帶等多飾有圖案,并能用各色布塊在枕頭和圍裙上拼出各種幾何圖案,稱之為“補花”或“對布花”,花紋對稱協調,色彩鮮艷。最出色的手工藝是刺繡,她們在衣領、襟邊、荷包等上面刺繡各種圖案花紋,尤以在婦女帽子前沿的刺繡最為精致,有的像插滿鮮花,有的像遍綴寶石,獨具特色。此外,馬鞍、馬鞭等日常生活用品大多也飾有圖案,有的還用白銀、銅絲鑲嵌,相當華麗。
民居
牧民在村中有固定住宅,一般為土木結構平頂屋。屋內不分間,四周筑有土臺為坐臥起居之地。在牧場上使用簡陋的矮土屋。四壁無窗??课蓓數奶齑巴腹?、通風。室內不分間,全家男女老少飲食起居都集于一室。室內四周為土臺,上鋪氈毯,以供坐臥。在夏秋放牧季節,少數牧民使用氈房。
墻壁多用石塊、草皮砌成,厚而結實。頂部架樹枝,抹上拌有麥草秸的泥土。門向東開,一般靠近墻角。頂部中央開天窗,通風透光。在院墻以內最大的住屋稱為“賽然伊”,另有牲畜棚圈和廚房,有的還有客房和庫房。由于高原多風雪,室內雖比較寬敞,但較低矮,四周筑土炕,長輩、客人和晚輩分側而居,土炕上鋪毛氈以供坐臥。爐灶在大門對側,灶后另有小間儲藏室,存放油、肉、干果和糧食。牧民夏季上山放牧,多住氈房,或在牧場筑土屋。
婚姻
塔吉克族先民與其他民族一樣,實行過多種婚姻制度。其最早的一種婚姻形式是男不嫁,女不娶的早期婚姻。近代塔吉克族實行的是男娶女嫁的從夫居婚,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只有少數人是一夫多妻。其婚姻有幾個特點:一是父母包辦,男女沒有自主權;二是普遍早婚,一般男子20-22歲,女子18-20歲結婚;三是親屬有優先權,締結婚姻時,首先考慮近親和表親(舅表、姑表和姨表),無血緣禁忌。而且,男女雙方不受輩份和年齡的限制。如無近親和表親,才考慮與其他人締結婚姻;四是姑娘不嫁外民族,而男子可娶其他民族姑娘為妻。這也許是塔吉克族自古遺傳下來的一種習俗;五是一般不離婚,這與哈薩克和柯爾克孜族相同,他們講究白頭偕老,永不分離。一對夫婦只要活著,就廝守在一起,沒有離婚的風氣。休妻或嫁幾個丈夫,均被認為是可恥的。因此,他們對婚姻大事極為慎重,有“如要對親,必須商量一年”之說;六是實行轉房制(或稱收繼婚),當丈夫死后,如有子女,一般很少改嫁。如要改嫁,首先嫁給丈夫的兄弟。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后,塔吉克族的婚俗也有變化,一夫多妻及締結婚姻的買賣性質逐漸消除。
婚禮。塔吉克族的婚禮包括訂婚、結婚等。傳統的訂婚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成年訂婚,另一種是童年訂婚。成年訂婚年齡一般是男十五六歲、女十三四歲,訂婚后不久即舉行結婚儀式;而童年訂婚是在男女未成年時訂婚,有的甚至在幾歲時,雙方父母便為之訂婚。結婚儀式歷時三天。第一天是儀式的序幕。男女雙方各在自己家中打扮和準備,兩家都忙忙碌碌,喜氣洋洋。參加婚禮的客人都攜帶禮品前來賀喜,所帶禮品一般為4到6個馕及衣服、首飾等,近親則要送綿羊。母親或長嫂在送來的禮品上撒些面粉,以示吉祥。有些地方舉行婚禮時,女賓客除了帶禮物外,每人還帶一些白面粉。到新娘家時,紛紛把白面粉撒向墻壁,以示祝福。來客分別在男女兩家歡聚一堂,并唱歌跳舞。
第二天,婚禮進入高潮,新郎騎高頭大馬,由兩個伴郎相陪,由親朋好友護駕,彈著民族樂器,浩浩蕩蕩到女方家迎親。
當天晚上,在新娘家正式舉行宗教儀式--尼卡。儀式由阿訇主持。地點在新娘房屋中,參加者除新郎、新娘和雙方各兩位伴郎及伴娘外,雙方家長和親屬不得參加。儀式開始時,阿訇走到新人面前念經祈禱,念完一段經文后,端一碗鹽水讓新人共飲,如同漢族的交杯酒。接著往新人身上各撒一些面粉,然后雙手各拿一塊羊肉,在肉上吹口氣,右手的交給右邊的新郎,左手的遞給左側的新娘,并給他們各吃一口馕。至此,儀式即告結束,一對新人可在一旁坐下。這時,新娘父母及親友進屋祝賀。這天晚上,女賓打起手鼓,男賓吹起鷹笛,紛紛唱歌跳舞,婚禮達到高潮。
第三天早晨,新娘與父母和親友揮淚告別,新郎和新娘同騎一匹駿馬,男在前,女在后,由迎親隊伍簇擁著起程到婆家。一路上,彈奏各種樂器,邊歌邊舞。馬到門前,婆婆給新兒媳端上兩碗加有酥油的鮮牛奶。新娘在馬上喝畢后下馬,進入新房,蒙著面紗坐在屋里。這一天,新郎家大宴賓客,并舉行各種娛樂活動。新婚三天之內,新娘住在新房內,不準出門。
婚后第三天,娘家須攜帶禮物和飯食到新郎家,表示還掛記著自己的女兒。男家還要請阿訇和證婚人“拜德爾汗”前來作客。這一天,阿訇或作為征婚人的拜德爾汗要在大家的面前揭去新娘的面紗。此后新娘方可參加勞動。晚宴后,娘家人在婆家住一宿。至此,整個結婚儀式才告結束。
4社會事業
教育
1949年以前·塔吉克族89%是文盲,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已基本上普及了小學教育,并建立了中學多所,不少塔吉克族青年到喀什、烏魯木齊和北京等地升入高等院校和中等專業學校深造。
衛生
過去塔吉克族中沒有任何醫藥設施和醫生,疾病蔓延,人口銳減;縣有醫院,各鄉有常駐醫生,各村有保健站,并經常有巡回醫療隊深入牧場、山村為牧民防治疾病。塔吉克族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改善。
5經濟發展
清代以前,塔吉克族社會經濟的發展較綬慢。17世紀末,統治色勒庫爾的嵌族、頭人強迫塔吉克族人民繳納賦稅,服無償勞役,宗教勢力與封建勢力合為一體,剝削甚重。由于缺乏鐵器,長期使用帕米爾特有的野羊犄角犁地,生產水平低下。直至清初色勒庫爾地區與u符什、葉爾羌等的商品交換逐漸展開后,糧食、棉布、鐵器才輸入塔吉克地區。在漢族、維吾爾族、柯爾克孜族人民的幫助下,塔吉克族在耕作方法,興修水利,畜產品加工,繁殖牦牛、大尾羊等技術方面,才有了比較快的提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聚居在蒲犁的塔吉克族,畜牧業占主要地位,過著半游牧半定居生活,春播以后上山放牧,秋季回村收獲過冬。當時的塔吉克牧區基本上處于封建社會發展階段,牲畜大量集中在少數牧主和富裕戶手中,牧主雇傭牧工進行剝削,一部分牧主和富裕牧戶把牲畜交給貧苦牧民代牧,進行封建的分成制剝削。分布在莎車等縣農村的塔吉克族居民定居務農。土地集中在少數地主手中,澤普縣一戶塔吉克族地主占地多達4500畝。在這一地區“伙種”是主要剝削形式,地主將土地撥給“鄰居農民”耕種,收獲時先由地主扣除種子和耕牛等費用,然后雙方對分。田賦歸農民負擔,同時農民還必須以60%左右的勞動日到地主直接經營的土地上服勞役,他們的家屬也要為地主無償從事各種家務勞動。
1949年塔吉克族地區獲得和平解放。1954年成立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同年,在南疆成立了莎車縣札熱甫夏提塔吉克民族鄉。農牧區在1958年春基本上完成合作化。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塔吉克族地區的經濟文化得到國家的大力支援,獲得迅速發展。畜牧業生產成倍增長。農業生產由于擴大播種面積和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總產量大幅度增加。工業從無到有,創建了許多小型工廠企業。新建的水力發電站,照亮了山城塔什庫爾干。帕米爾高原千山萬壑,過去交通非常不便,1957年國家投資興修自喀什一塔什庫爾干的公路。已實現鄉鄉通郵路。過去,古老的塔什庫爾干城堡僅有很少一些小土屋,帕米爾高原上興建了機關、學校、醫院、商店、銀行、郵局、俱樂部等,以及成片的宿舍區。
6民族信仰
宗教信仰
塔吉克族宗教界的著名人士認為,塔吉克族在公元10世紀即信仰伊斯蘭教,塔吉克族是中國唯一的信仰什葉派伊斯瑪儀派的民族。
塔吉克族群眾過去普遍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的伊斯瑪儀勒教派在新疆地區只有塔吉克一個民族信仰過。這個教派也流行于印度、阿富汗斯坦、巴基斯坦等國家(其中在阿富汗斯坦流行最廣,勢力最大。)各地伊斯瑪儀勒教派都有共同的宗教頭領,稱為“忘教主”。這一教派在宗教教義上與其他教派相同,都奉安拉為唯一至高無上的神,信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等等。但是在宗教功課方面有著自己的特點:如在五大天命的“禮”功上,每日不舉行五時拜功,只作早、晚兩時的拜功,并且禮拜時跪著禮拜。主張禮拜的方向可以朝向四面八方。在“齋”功方面,不舉行伊斯蘭教的“來買丹”月(即伊斯蘭教歷九月)的日禁食之齋戒。主張心、眼、嘴、耳、手、腳、忍之七齋。即心要公道,眼不斜視,嘴不搬弄是非,耳不聽讒言惡語,手不拿別人財物,腳不得到熱鬧場所,和忍辱不記仇等七戒。
由于信仰伊斯瑪儀勒派,所以,同其他信伊斯蘭教的民族比較起來,塔吉克的宗教有著他自己的特點。如:宗教活動較少,清真寺也很少。教徒們不封齋,不重朝覲天房圣地。除了部分老人在家作兩次禮拜以外,一般群眾僅在節日舉行禮拜等等。
塔吉克的宗教組織制度也不如維吾爾等族那樣嚴密。宗教的首領“依禪”自稱是“圣人”的后裔,職位世襲。但是他們所管轄教徒的數量和在教派內的威望是各不相同的。教徒世代信從某一依禪及其繼承者。依禪在教徒比較集中的鄉村,委任當地的一個信徒為“海力派”,作為自己一部分活動的代理人。由于依禪沒有固定的教區,因此有些鄉村因為教徒分屬幾個依禪而出現一個鄉村有幾個海力派的現象。此外,還有宗教職業者“卡孜”掌握著宗教法律,“阿姆蘭”則是主持節日宗教活動的,他們都在一定地區內進行活動。
圖騰崇拜
鷹與塔吉克族人的關系非常密切。塔吉克人的民間舞蹈名之曰“鷹舞”,其基本動作完全是模仿鷹的動作。最具塔吉克民族特色的樂器是鷹笛,這是由鷹的翅骨制成的。塔吉克族人中廣泛流傳著有著鷹的各種傳說故事。在這些故事中,鷹總是與塔吉克人生死與共,息息相關,在危難關頭,鷹總是挺身而出,犧牲自己,為民眾創造幸福。在一般塔吉克族人的觀念中,鷹也是勇敢、正義、忠貞的象征??梢酝茰y,鷹是塔吉克族先民崇拜過的動物圖騰,塔吉克文化中與鷹有關的這些文化現象正是遠古塔吉克族先民鷹圖騰崇拜的遺存。
個性翻譯轉換
藏頭詩生成器 粵語在線翻譯器 在線外語翻譯器 各地方言語音翻譯器 火星文簽名轉化器 硬筆書法作品在線生成
起名生成器 在線名字設計 繁體字在線轉換器 點陣字生成器 古代豎文轉換器 QQ表情大全文字生成器 線條字在線生成器
上網工具應用
稀有漂亮特殊符號 漢字拼音轉換器 漢字筆畫數查詢 在線拆字生成器 彩色字體生成 在線拼音輸入法 ascii碼對照表
時間戳轉換
制作工具應用
智能ai摳圖 人民幣大寫在線轉換器 死亡壽命計算器 年齡計算器在線計算 元素周期表 加減法口訣表 乘法口訣表
在線鬧鐘 珠算口訣表 倒計時器 在線日期計算 長度換算 在線功率計算器 在線面積換算器 體積容量轉換器 熱量單位換算
壓力單位換算 溫度單位換算 重量單位換算 車牌號查詢 軍車牌照
生活便民查詢
銀行手續費查詢 身高體重標準預測 啪啪啪計算器 預產期在線查詢 親戚計算器 公積金查詢
各國貨幣中英文名稱 世界各國首都查詢 世界各國國旗大全 北京時間校準 2021年放假安排 郵編區號查詢
民族文化
公歷農歷轉換 萬年歷查詢 歷史朝代順序表 生辰八字五行查詢 十二生肖排序 56個民族名稱 十二時辰對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