畬族
畬族,中國南方游耕民族,一千多年來,畬民不畏艱辛險阻,從原始居住地——廣東省潮州市鳳凰山四散遷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有的還到貴州和四川,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廣大山區,其余散居在江西、廣東、安徽等省,畬族早在唐永泰二年(766)就從福建羅源遷居浙江景寧。唐代,居住在福建、廣東、江西三省交界地區的包括畬族先民在內的少數民族被泛稱為“蠻”、“蠻僚”、“峒蠻”或“峒僚”。南宋末年,史書上開始出現“畬民”和“拳民”的族稱。畬(She),意為刀耕火種。1956年中國國務院正式公布確認畬族是一個具有自己特點的單一的少數民族。從此,畬族成為法定的族稱。
1985年4月22日,即畬族傳統的三月三節,中國首個畬族自治縣——景寧畬族自治縣成立,也是中國唯一的畬族自治縣,有“中國畬鄉”之稱。
畬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根據中國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2010年11月1日畬族人口為708651人。
畬族有自己的語言——畬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通用漢文,唱畬歌,且畬歌是潮州歌謠的源泉。
中文名
畬族
語言
畬語、吳語、閩語、客語、贛語
人口
708651人(2010年)
歷史人物
藍理、藍廷珍、藍鼎元
自稱
山哈、山客、瑤家、山瑤、瑤人等
法定族稱日期
1956年
外文名
She ethnic group,the she nationality
分布
福建浙江江西貴州廣東
傳統節日
“三月三”
主要姓氏
盤、藍、雷、鐘
類屬
廣義瑤族

1名稱由來
自古畬族的他稱和部分自稱中都有“畬瑤”、“瑤”、“瑤家”、“山瑤”、“瑤人”等等跟瑤族密不可分的稱呼。
畬族又自稱“山哈”,是與他們的居住環境、遷徙歷史有關。“山哈”是指山里客人的意思。先來為主,后來為客,先來的漢人就把這些后來的畬民當為客人。畬族原分布在閩、粵、贛三省結合部。元、明、清時期,從原住地陸續遷徙到閩東、浙南、贛東、皖東南等地山區半山區。
“畬”字來源于“畬”,來歷甚古(畬畬這兩字使用非?;靵y)。在《詩》、《易》等經書中就已出現。“畬”字讀音有二,讀yú(余),指剛開墾的田;讀shē(奢),意為刀耕火耘。“畬”字衍化為族稱,始于南宋時期。據劉克莊《漳州諭畬》載:“民不悅(役),畬田不稅,其來久矣”,“畬”作為族稱,是由于當時畬民到處開荒種地的游耕經濟生活特點而被命名的。因此《龍泉縣志》說:“(民)以畬名,其善田者也”。“輋民”名稱也出現在十三世紀,文天祥《知潮州寺丞東巖先生洪公行狀》說:“潮與漳、汀接壤,鹽寇輋民群聚”。“輋”音shē,是廣東漢人俗字。關于“輋”解析,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云:“粵人以山林中結竹木障覆居息為輋”。顯然,以“輋”字作族稱是側重于居住形式,指在山里搭棚而居的人群。“輋”的含義雖與“畬”有差異,但非指兩個不同的民族,也不是指同一民族的兩個不同經濟發展階段,而是前者指福建畬族,后者指廣東、江西畬族,這是由于漢族文人對閩、粵、贛畬族經濟生活觀察的側重點不同而出現的異稱。
宋末元初,各地畬民組織義軍,加入抗元斗爭的行列,《元史》中又出現“畬軍”、“畬丁”等名稱。明、清時
期,閩、浙各地方志以“畬民”、“畬人”和“畬客”等稱畬族的非常普遍,粵、贛各地方志以“輋戶”、“輋蠻”和“山輋”等稱畬族的也比比皆是。清代以降,由于許多人不了解畬民的民族成分,還有以“苗族”、瑤族”、“瑤僮”和“苗民”等稱呼畬族的。
總之,史書對畬族的族稱記載相當混亂,稱呼也因時因地而異。新中國建立后,政府對畬族的族稱問題十分重視。經過商議,改“畬”為“畬”(取“人一一小田”的“畬”為族稱,意為新中國每個族人都擁有了那一片小小的天地)。1956年由國務院正式公布確認,畬族是一個具有自己特點的單一的少數民族。從此,“畬族”(寫作“畬”,音shē)成為法定的族稱。

2民族起源
瑤族說
關于畬族來源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主張畬瑤同源于漢晉時代長沙的“武陵蠻”(又稱“五溪蠻”),與瑤族同源,持此說者比較普遍。自古畬族的他稱和部分自稱中都有“畬瑤”、“瑤”、“瑤家”、“山瑤”、“瑤人”等等跟瑤族密不可分的稱呼。
其它說法
此外,畬族族源還有“越族后裔說”、“東夷后裔說”、“河南夷的一支”和“南蠻族的一支”等多種說法??傊?,眾說紛紜的畬族族源反映了畬族在其歷史曲折發展和民族形成過程中,同蠻、越、閩、夷以及漢等各族群體彼此互動、混化、交融的關系。
畬族族源歧見很多,但概括起來有外來說和土著說兩種。外來說者認為畬族源于漢晉時代的“長沙武陵蠻”。持這種觀點的主要論據是“武陵蠻”和畬族有共同的盤瓠圖騰信奉。土著說者認為畬族源于周代的“閩”人。“閩”是福建的土著,福建最早的主人,其遺裔就是今天的畬族。“閩”、“畬”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淵源關系。此說的主要論據是“閩”、“畬”之間有著密切的內涵聯系,即“閩”——“蠻”——“僚”——“畬”一脈相承。
此外,還有人認為畬族源于古代河南“夷”人的一支,是屬于高辛氏近親的一支氏族部落。有的認為畬族源于河南,其祖先是“龍麒”,等等。
總之,關于畬族的來源,目前尚有爭議。
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武陵蠻說
(一)畬瑤同源于漢晉時代長沙的“武陵蠻”(又稱“五溪蠻”)說。此說認為畬族和大部分瑤族都家喻戶曉地流傳有屬于原始社會遺留下來的圖騰崇拜——盤瓠傳說,傳說的內容與漢晉時代分布在長漢中下游的“武陵蠻”所流傳的盤瓠傳說大同小異,據此認為畬、瑤兩族與“武陵蠻”有密切的淵源關系?,幾逯凶苑Q為“勉”的“盤瓠瑤”(或稱“盤瑤”、“板瑤”、“頂板瑤”、“過山瑤”)與自稱為“門”的“山子瑤,約占瑤族總人價的一半以上也崇信盤瓠傳說。
史籍多稱瑤族和畬族本是“五溪蠻”盤瓠之后,畬、瑤兩族不僅有相同的反映原始圖騰崇拜的盤瓠傳說,而且有汗多相同的習俗,在史籍上往往是畬、瑤并稱,甚至說畬族就是瑤族。直到清代,畬、瑤還是混用,往往稱畬族為“瑤人”。畬族族譜記載亦有自稱為“瑤戶”、“徭人子孫”等?,F在分布在廣東海豐、惠陽、增城、博羅的畬族仍稱自己為“粵瑤”,在海豐、惠陽的漢人稱他們為“畬民’,但在增城卻被漢入稱為“山瑤“。兩族都具有相間的姓氏,傳說畬族有盤、藍、雷、鐘、四大姓,但實際上除廣東增城縣有幾十個盤姓畬族外,其它地區未見盤姓。福建霞浦縣畬族族譜中有一段對盤姓兄弟失散的解釋:相傳唐光啟二年(公元886年)盤、藍、雷、鐘、李等姓畬族360余丁口,從閩王王審知由海道來閩,至連江馬鼻道登岸后,徙居羅源大壩頭。盤王碧一船被風漂流,不知去向,故盤姓在畬族中失傳。畬族傳說中的大哥盤姓留在廣東。但在瑤族中盤姓卻很多,也有藍、雷等姓氏。兩族至令仍保有一種漢文文書,在瑤人中稱《過山榜》,在畬人中稱《開山公據》,兩者內容大同小異,都同樣記載著具有原始圖騰崇拜性質的盤瓠傳說,此外還記述封建皇帝賜給他們券牒,準許他們租種山地,不納糧租,不服徭役等特權,但不得到平原上耕種,不得與漢人通婚。
在語言方面,雖然99%以上的畬族操接近于漢語客家方言的語言,但居住在廣東惠陽、海豐、增城、博羅一帶的畬族卻操瑤族“布努”語,這種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的語言。廣東潮安縣鳳凰山的畬族目前固然操潮州話或客家話,但在《潮州府志》中卻記錄下這里禽族在歷史上曾經使用過的一種語言與今天海豐、惠陽、增城、博羅一帶畬族所使用的苗瑤語族苗語支的語言很相似。在音調上,雖然有不少地方的畬族民歌類似客家的山歌詞,但福建寧德地區卻存在著完全不同子客家山歌的四種畬族傳統的基本音調(福寧調、福鼎調、霞浦調、羅連調),這四種基本調和自稱“勉”的瑤族和“布努瑤”的基本調有驚人的類似之處。過山瑤唱的民歌傳統基本調是“拉發調”,拉發調中長調的“跟聲”唱法與畬族的二聲部合唱”雙條落”有許多類似之處?,幾宓睦l調又和羅源、連江等縣畬族的“羅連調”在音調(包括音列、調式、節奏)的基本特點是相一致的。民族語言的親屬關系反映其民族淵源關系十分密切,民族近親是語言親屬關系的基礎。
根據上述種種的理由,從而推斷畬、瑤同源于漢晉時代“南蠻”中包括長沙“武陵蠻”在內的一支,他們之間的;歷史淵源關系是十分密切的。持此說者人數較多,由于可佐證的材料比較豐富。所以比較可信。
東夷說
(二)東夷說。潘光旦教授在畬、瑤同源于“武陵蠻”說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把畬族遠源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生活在淮河與黃河之間的“東夷”里靠西南的一支“徐夷”,認為畬族和大部分瑤族同源于“武陵蠻”,而“武陵蠻”是“東夷”遷居鄂、湘西部地區后,融合了其他民族成份而形成的。他認為“徐夷”與苗、瑤、畬都有密切的淵源關系,后來向長江流域活動進入五嶺山脈中的一部分,就是發展為今夭的瑤族,一部分從五嶺山脈向東在江西、福建、浙江的山區里和漢族雜居融合而成為畬族;另一部分曾定居在洞庭湖一帶,即后來進入湘西和貴州的苗族。有人從高辛氏和“東夷”、畬族的文化遺產作了比較,如死人洞葬,拾骨重葬,喪葬以歌代哭,結婚時男女不對拜,女子結髻、蒙青巾、扎紅頭繩、插花鳥銀飾、穿戴鳳羽樣衣冠、梳妝用“銅鏡”,煮飯用“鬲”,生產用“鎬”,打獵用“弩”,腳穿木拖鞋、草籠鞋,喜唱山歌,對本族人說“山哈”話,自稱為“徐家人”,稱中土漢人為“阜佬”,稱土著漢人為“閩家人”“民家人”,說明早期畬人無王朝戶籍,不為“民”,傳頌“鳳凰鳥”,結婚時正門橫眉上寫“鳳凰到此”四個字的橫聯等等,說明高辛帝嚳、東夷、徐夷、畬族具有極其密切的淵源關系。
此說從先秦氏族的遷徙、神話傳說、考古資料及文化特點等方面,論證了“武陵蠻”中的一支“誕”(即“莫徭”)是由“東夷”族群遷到湘西、鄂西后,融合了三苗、氐羌(犬戎)的成分而形成的。到唐宋之際,“莫徭”在遷徙過程中,又分別發展形成新的族體——畬族、瑤族,有一部分加入苗族中。有人更從畬族的族譜記載中找到畬族與“東夷”密切關系的線索。傳說在盤瓠王時,“東夷”王獻美女奇珍、奇珪、奇珠三人,美貌豐姿,盤瓠王以長女奇珍賜配長男盤自能,以次女奇硅賜配次男藍光輝,三女奇珠賜配三男雷巨佑。孫女龍郎公主配鐘智深為婚。
越人后裔說
(三)“越人”后裔說。認為畬族乃古代越人的后裔,此說根據史籍中關于古越人和今天畬族在分布地域上的對照、民間傳說和歷史記載的偶同或從族稱義、音的演變去推論以及畬,越具有共同的盤瓠傳說,共同的生產方式,生產水平和共同的風俗習慣等,認為畬族乃古越人的后裔。在“越人”后裔說中,又有許多不同的具體說法,如認為畬族乃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或范蠡的子孫;有認為畬族是中國秦、漢時代的越人后裔;還有認為畬族是源于漢晉討伐的’‘山越”,特別是與漢高祖十年(公元前196年)封地在閩、粵、贛三省交界地區的越人后裔南海王織有密切的淵源關系,等等。
南蠻說
(四)“南蠻”說。此說認為畬族乃“蠻”或“南蠻”的一支,是廣東的土著民族。此說認為盤瓠傳說不僅流傳于‘武陵蠻”中,也包括《搜神記》中所說的“今即梁漢、巴蜀、武凌、長沙、廬江郡夷是也”,相當于今天大半個南中國。說畬、瑤同漢晉時代長江的崇奉盤瓠傳說的“南蠻”有密切的歷史淵源關系,又因福建、浙江等地這畬族家喻戶曉傳說廣東鳳凰山乃是他們民族的發祥地,從而論證畬族乃東漢時期久居廣東的“南蠻”一支,是廣東的土著民族。
閩族后裔說
(五)福建土著“閩”族后裔說。此說認為閩、越乃中國南方的兩個古老民族,閩族系福建土著,乃畬族之先民,越乃福建的客族,畬族非衍出于越族。
3遷徙分布
歷史分布
7世紀初隋唐之際,畬族就已居住在閩、粵、贛三省交界閩南、潮汕等地、宋代才陸續向閩中、閩北一帶遷徙,約在明、清時始大量出現于閩東、浙南等地的山區。江西東北部的畬族原住廣東潮州府鳳凰山,后遷福建汀州府寧化縣居住,大約在宋元之后至明代中葉以前遷到贛東北居住。安徽的畬族約在100年前從浙江的蘭溪、桐廬、淳安等縣遷來。各地畬族都以廣東潮州鳳凰山為其民族發祥地,傳說他們的始祖盤瓠就葬在這里,并認為婦女的頭飾扮成鳳凰形式,就是為了紀念他們的始祖。在畬族中,廣泛流傳著屬于原始社會圖騰崇拜性質的盤瓠傳說,傳說他們的始祖盤瓠因為幫助皇帝平息了外患,得以娶其第三公主為妻,婚后遷居深山,生下三男一女,長子姓盤,次子姓藍,三子姓雷,四女姓鐘,子孫逐漸繁衍成為畬族。這個傳說不但家喻戶曉,而且載入族譜,繪成連環式畫像,稱為“祖圖”,在節日里懸掛出來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祀奉甚虔。每一家族有一根祖杖,祖杖雕刻作龍頭,這也是畬族圖騰的主要標志。畬族居民仍以盤、藍、雷、鐘為主要姓氏。
瑤家文化
盤瓠傳說、盤王圖騰以及藍、雷、鐘三大姓亦與瑤族相同,因此自古畬族的他稱和部分自稱中都有“畬瑤”、“瑤”、“瑤家”、“山瑤”、“瑤人”等等跟瑤族密不可分的稱呼。
隋唐之際,聚居在閩、粵、贛三省交界山區的畬族先民已經從事農業生產和狩獵活動。他們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拓荒殖土。到了唐代,中央王朝在畬族先民聚居的福建漳州、汀州一帶施政,并實行辟地置屯等一系列發展經濟的措施,使畬族山鄉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畬漢兩族之間的關系日益密切。唐王朝在漳、汀地區的建政,大大加速了畬族封建化的過程。封建統治者加深了對畬族人民的剝削和壓迫,而且還實施一系列民族歧視政策,把他們視為“化外之民”。
分布現狀
中國畬族總人口709592人(2000年),分布在閩、浙、贛、粵、黔、皖、湘七省80多個縣(市)內的部分山區,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廣大山區。福建省有375193余人,占畬族總人口52.87%,數量位居中國畬族人口首位,主要分布在福州、三明、漳州、寧德、龍巖等地區的十一個縣市內;浙江省有170993人,占全國畬族人口的24.01%,主要分布在溫州、麗水、金華三個地區的十多個縣內;江西省的畬族大都散居在鷹潭龍虎山、鉛山縣、貴溪、吉安、永豐縣、全南縣、武寧縣、資溪、興國縣等,人口約76500余人;貴州畬族人口有44926人,主要分布在麻江縣、凱里市、福泉市和都勻市;廣東省有28053多人,分布在潮安區、饒平縣、河源、海豐縣、大埔縣、增城區、惠陽區、博羅縣等14個縣市區內;安徽省的畬族主要集中在寧國市,人口約13953人;湖南省的畬族主要分布在桂東縣、汝城縣、炎陵縣等,人數為2891人。
福建省
寧德市:金涵畬族鄉
福安市:坂中畬族鄉、穆云畬族鄉、康厝畬族鄉
福鼎市(畬族姓氏有金姓):硤門畬族鄉,本市境內有藍、雷、鍾、李、吳、楊、金七姓
霞浦縣:水門畬族鄉、鹽田畬族鄉、崇儒畬族鄉
福州市
連江縣:小滄畬族鄉
羅源縣:霍口畬族鄉
廈門市
莆田市
三明市
永安市:青水畬族鄉
泉州市
漳州市(畬族姓氏鐘姓):詔安縣港頭畬族村
漳浦縣(畬族姓氏有藍姓):赤嶺畬族鄉、湖西畬族鄉
龍海市:隆教畬族鄉
龍巖市
上杭縣:廬豐畬族鄉、官莊畬族鄉
(資料來自)

浙江省
麗水市。
景寧畬族自治縣
桐廬縣百江鎮金塘塢畬族村有近百戶人家,族人多為藍、雷、鐘三姓。
溫州樂清市百岱村,由于遷徙原因,躲避戰亂以翁姓、陳姓為主。
溫州蒼南縣有藍、雷、鍾、李、吳、羅六姓。
衢州市龍游縣浦山村,族人多為藍、雷、鐘三姓。
金華市武義縣柳城畬族自治鎮。
尚田鎮印家坑村藍家是奉化乃至寧波市唯一的少數民族聚居地。
溫州文成縣。
江西省
貴溪市:樟坪畬族鄉
信豐縣:安西鎮田垅畬族村
吉安市:東固畬族鄉,老輩們的版本,畬姓有盤、藍、雷、鐘、谷五姓,是否可信,仍有待考證。
廣東省
廣東畬族主要分布在粵東和粵北山區。具體分布在潮安縣、豐順縣、饒平縣的鳳凰山區,汕尾市的深汕特別合作區、惠東縣的蓮花山區,博羅縣、增城區的羅浮山區,河源市郊區、龍川縣、和平縣、連平縣的九連山區,始興縣、南雄市的大庾山區和乳源瑤族自治縣的天井山等14個縣的山區,另有少數人口散居于廣東其他市、縣。
畬族在廣東的分布以及主要姓氏
地級市 縣/縣級市/區 鄉鎮 涉及畬族的姓氏 備注
潮州 / / 藍姓、鐘姓 /
汕尾 深汕特別合作區 鵝埠鎮 藍姓 /
惠州 惠東縣、博羅縣 / / /
河源 源城區、龍川縣、和平縣、連平縣 / / /
韶關 始興縣、南雄、乳源瑤族自治縣 / / /
廣州 增城區 正果鎮 雷姓、來姓、盤姓 來姓是否為藍姓有待考證
安徽省

4文化藝術
畬族人民在遷徙過程中,在拓荒殖土的同時,創造了絢麗多姿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畬族文學
畬族文學藝術十分豐富。山歌是畬族文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多以畬語歌唱的形式表達。所以畬族文學基本上是民間口頭文學。他們每逢佳節喜慶之日,歌聲飛揚,即使在山間田野勞動,探親訪友迎賓之時,也常常以歌對話。流傳下來的山歌約有1000多篇、四五萬行。在長篇敘事詩歌中、最著名的就是《高皇歌》?!陡呋矢琛酚址Q《盤古歌》、《龍皇歌》、《盤瓠王歌》,是一首長達三四百句的七言史詩。它以神話的形式,敘述了畬族始祖盤瓠立下奇功及其不畏艱難繁衍出盤、藍、雷、鐘四姓子孫的傳說。反映了畬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圖騰崇拜。尤其是,他們還把這一傳說繪成連環畫式的畫像,稱祖圖,即在一幅十來丈長的布帛上,用彩筆把這一傳說的40多個畫像連環式地繪在畫卷上,世代珍藏。
畬族民歌隨處可見,以畬語歌唱的形式表達。每逢佳節喜慶之日便歌聲飛揚,即使在山間田野勞動,探親訪友迎賓之時,也常常以歌對話。流傳下來的山歌約有一千多篇,計四五萬行。畬族的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等。其中無伴奏的山歌是畬族人最喜愛的一種民歌方式。“雙音”是畬族人擅長的二聲部重唱的唱法,又稱“雙條落”。
工藝技術
勤勞淳樸的畬族婦女,不但是生產能手,也是編織刺繡的能工巧匠。他們手工藝品種類豐富,色彩斑斕,風格獨特。如編織的彩帶,又稱合手巾帶,即花腰帶,案花紋多樣,配色美觀大方。編織的斗笠,花紋細巧,工藝精致,配以水紅綢帶、白帶及各色珠子,更富有民族特色,是畬族婦女最喜愛的一件裝飾品。畬族姑娘精心織繡的繡帕或彩帶,送給心愛的情侶,是最好的定情物。解放后,這種工藝技術得到了更加發揚光大,成為搶手的旅游產品和出口產品。
畬族的編織工藝最受贊譽的是彩帶和竹編。彩帶即花腰帶,又稱合手巾帶。畬族姑娘從五六歲起,就跟著母親學習編織彩帶,彩帶精致的程度,是衡量姑娘心靈手巧的重要標準。畬族地區盛產石竹、斑竹、金竹、雷公竹等竹子,為竹編工藝品生產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畬族婦女服裝,各地略有差別,其共同特點是上衣多刺繡。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裝,在衣領、大襟、服斗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繡花紋圖案和花鳥龍鳳圖案。畬族婦女最主要的裝束,那就是“鳳凰裝”。
畬人的工藝品主要是竹篾編制物和草編制物。在今天的土產市場上,畬人所制的斗笠、竹席、草帽、草席一樣享有盛譽。唐代劉禹錫有詩云:“長刀短笠去燒畬。”所謂“長刀”和“短笠”,即是直到現在還在使用的鐮刀和斗笠。把斗笠叫做“尖仔笠”,以竹編制之。此物尖頭圓沿,輕便靈巧,十分實用,故有“短笠”之稱。
潮汕畬人日用品中還有“瓠靴”和木屐。瓠靴半圓形,木制(今已有塑料制的),用于舀水,舀水時恰好與鍋鼎的下部吻合。木屐則如同日本所傳之制(有史學家考證,魏晉時中國也有木屐,甚至認為日本木屐乃仿自中國)。這兩種制品均仍在市場上行銷。
民間傳說
鶴溪傳說
參見:百歲門
初五拜年
送斗米
焐年豬
體育活動
畬族人民酷愛體育活動,“打尺寸”、“盤柴槌”、節日登山、騎海馬和竹林競技等,都是畬族民間流傳十分有趣、別具有一格的體育活動。尤其是練拳習武之風盛行,經千百年傳承,已形成獨具一格的民間武術。解放前,畬族群眾習武是為反抗壓迫和剝削,解放后則是為了強身健體、陶冶性情,豐富文化生活。畬族武術分棍術和拳術兩大類。棍術種類多,動作名稱復雜多樣。拳術十分普及,作為拳術的一部分,有令人叫絕的點穴功夫。武術精通的老拳師一般都會點穴術和醫術。但是,畬族武術還需要進一步地整理、挖掘。
舞蹈祭祀
畬族舞蹈成為宗教祭祀禮儀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本民族各種重大祭典禮儀活動中留傳下來。人們所能看到的和所發現的畬族民間舞蹈幾乎無不與宗教祭奠、祭祀儀式渾然一體,緊密結合,相互依存,相互依賴。
《傳師學師》(又稱“做陽”)是一種寓教育后代懷念祖先而世代相傳的一種祭祀儀式活動。畬族人民把盤瓠的生平事跡繪成畫卷,尊為“祖圖”,祀奉甚虔。由此可見,傳師學師是以神話傳說為依據,崇敬祖先為心愿,在圖騰崇拜與宗教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種民族民間舞蹈。以前,畬族男子到了十六歲須“學師”,通過“學師”才能成為人,也稱“紅身人”。學過師的人終身吉祥如意,生時能為人傳師,死后能在天為官;沒有傳過師的人被稱為“斷頭師”,是不體面的。學過師的人可以取法名,并將法名與傳師學師的日期寫在一塊紅色布條上,結在祖杖的下端,成為了始祖的嫡系后裔,賜得尊稱,準許穿“赤衫”,當法師并享有一定的社會地位。
《做功德》(又稱“做陰”),是畬族人在成年后死去,家屬為其“超度亡靈”而舉行的一種祭祀活動?!侗P瓠世考》中載:“盤瓠因為游獵,……跳過大樹,被株尖所傷,……殯后長腰木鼓,長笛短吹,男女連聲唱歌。窈窕跳踢舞弄者不能及”。在“祖圖”中也畫有眾人披麻戴孝在靈堂守棺,多人手拿道具,一人手擎寫有“超魂超度”字樣的木牌翩翩起舞;另外在畬族民間也有關于做功德的傳說。做功德總的意義是對上輩先人的尊敬和祭奠,用法師(舞者)自己的話說就是“謝大人的恩情”。
《打徨》是一種巫舞,據巫師的說法,《打徨》是在人犯病時跳的,意在捉鬼驅邪治病,內容大體是法師造好“九州仙樓”請來玉皇大帝,廬山祖師,調來天兵天將通過“行罡做法”、“捉鬼搶魂”、“放油火”等。病人將會自愈。
畬族有著本民族的圖騰信仰,而宗教祭祀是他們精神生活的一項重要內容。宗教祭祀舞蹈就是這種精神生活的表現之一,帶有迷信色彩,起到了精神鴉片的麻痹作用,但是我們可以看出宗教祭祀舞蹈在歷史上、文化史上、民族史上都起到了不可磨滅的多功能作用。
5風俗節日
物質生活
參見:綠曲酒、景寧畬族綠曲酒
歷史上畬族人民輾轉遷徙,物質生活尤為簡樸。他們“結廬山谷,誅茅為瓦,編竹為籬,伐荻為戶牖”,聚族而居。一般住茅草房和木結構瓦房。隨著畬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改變,修小樓房的人越來越多?;鸹\、火塘是畬族人民家庭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由于山區氣候寒冷,嚴冬臘月,一家人都圍坐在火塘邊烤火取暖。畬族山區,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種植較少,雜糧較多。他們普遍以地瓜米摻上稻米為主食,純米飯只是宴請貴賓時才用,喜食蝦皮、海帶、豆腐等。尤喜飲“米酒”和“麥酒”。
飲食禁忌
忌吃狗肉、蛇肉;小孩忌吃鱔、鰻;忌用筷子打貓,忌吃貓肉;忌用單只手捧茶招待客人;酒桌上忌空碗;上別人家做客,吃點心時忌吃光,應有所剩余;年初一忌喝菜湯,不然插田要下雨,整年出門要打傘;忌用腳踩地上飯粒,否則會被雷擊死等等,畬族傳統飲食文化是一種民間傳統文化資源和財富。無形的民間文化資源不像地下的礦產資源那樣,你不挖掘它,它將永遠存在。
典型食品
畬家獨具特色的典型食品有:鹵姜;咸菜,畬族風味菜,常用辣椒、姜、蘿卜等腌制而成,稱為糟辣椒、糟姜等;端午粽子,民間稱牯角;烏飯,三月三的節令食品,是烏飯樹(畬語稱烏枝)的嫩葉搗細,用汁浸糯米,煮熟后即成烏黑發亮的烏飯。據說吃了烏飯即不怕螞蟻咬。
傳統服飾
主詞條:畬族服飾
畬族的傳統服飾,斑斕絢麗,豐富多彩。畬族服裝崇尚青藍色,衣料多為自織的麻布?,F在畬族男子服裝與漢族無異,而閩東、浙南的部分畬族婦女,服飾仍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衣領、袖口和右襟多鑲花邊,有穿短褲裹綁腿的習慣。尤其是婦女的發式與漢族不同。少女喜用紅色絨線與頭發纏在一起,編成一條長辮子,盤在頭上。已婚婦女一般都頭戴鳳冠,即用一根細小精制的竹管,外包紅布帕,下懸一條一尺長、一寸寬的紅綾。老、中、青不同年齡的婦女,發間還分別環束黑色、藍色或紅色絨線。冠上飾有一塊圓銀牌,牌上懸著三塊小銀牌;垂在額前,畬族稱它為龍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鳳冠。傳說中,高辛帝把自己的三公主許配給斬犬戎番王頭有功的盤瓠。冠上還插一根銀簪,再佩戴上銀項圈、銀鏈、銀手鐲和耳環,顯得格外艷麗奪目。
婚姻習俗
解放前,畬族婚姻家庭普遍實行一夫一妻制,仍保留著古樸的婚俗。一般同姓不婚,本民族內部的盤、藍、雷、鐘四姓中自相婚配。本來,氏族外婚制是畬族傳統婚俗。但由于歷代統治者的民族壓迫和歧視政策,畬、漢兩族之間嚴禁通婚,曾是畬族內部的一條族規。解放后,隨著民族平等團結政策的執行,畬、漢兩族之間的通婚日益增多。古代,畬族青年男女有自由戀愛的傳統,對歌成婚是畬族先民的習俗。但隨著封建地主經濟的發展,受到漢族婚姻觀念的影響,到解放前畬族婚姻的封建買賣包辦現象十分嚴重。解放后被革除,現在畬族青年男女基本上都是自由戀愛,婚姻自主。
在畬族社會里,無兒的家庭多行招贅,不少有兒子的家庭也讓兒子去入贅,而讓女兒留“招兒子”(即招女婿)。一般入贅者的子女要隨母姓,也有生有二子分別隨父母姓的。若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就得“做兩頭家”,即新婚頭幾年兩邊的家都要照顧,居無定處。這樣維持幾年之后,才確定在夫妻兩家中經濟條件較好的一方家落戶。
喪葬習俗
畬族喪葬形式是土葬,保留有拾骨重葬習俗。
畬人的喪葬習俗,從傳統與史料來看,早期的葬習為懸棺葬和火葬。在畬族中廣為流傳的《盤瓠王歌》中就載有畬人祖先盤瓠“半年是清閑,日日擎弓去射箭”,“石壁巖前山羊打,被羊抵落石壁前”乃“跌落石壁前,身尸掛在樹尾上,老鴉來叫引路線”,“一陣龍風來發起,吹斷樹尾擱不牢,大大小小跑地拜,句句哭公是不該”的傳說。因“高巖石壁崎又嶇”所以無法取得祖先尸身,只好“任得樹梢安祖墳”,后世畬人為懷念先祖于是便懸棺而葬了。三國時,吳沈瑩在《臨海水土志》中有“人懸棺”的記載。“人”即歷史上的“南蠻”,它是畬族等南方民族的先人。由此可見,畬人懸棺而葬的習俗由來已久。
火葬大多見于明代的一些文獻上?!短煜驴分杏浻袕V東畬民,“有病歿;則焚其室廬而徙居焉”。(寧國市畬族地區)在人死后要“撿金”(即把人體的遺骨開棺撿起,裝入一瓷瓶和壇中,封好瓶口然后再埋起來),此習概由此而來?;鹪?,同畬族頻繁的遷移,強烈的懷祖心理有關。因為他們每遷一地,都希望與祖先同行,那么火葬則是一種比較好的方法了,因為人體火化之后,骨灰體積很小,便于攜帶。定居以后,受漢族葬俗的影響,火葬習俗逐漸拋棄轉而流行土葬。不過,其中的過程和細節跟漢人土葬有所不同,體現了這一民族的自身特色。喪葬的過程一般分為以下四步:人死報喪,凈尸入殮,超度亡靈,出柩落葬。在這些過程中又有諸多細節:如正好在農歷十二月二十九日至正月初一期間逢喪,則應不驚動任何人,在家停喪數日,以免沖淡節日的喜慶之氣。報喪時,報喪者應臂纏白布條,一路上行人、車輛均應為其讓路??迒蕰r,眼淚不得滴在死身者上;出柩時須由孝子扶棺,在路上如遇有溝坎,孝子要“背棺”(即托棺:孝子先彎腰站在溝里或坎下,讓靈柩擦背而過)。就整個喪事過程而言,一個最突出的特點是“以歌代泣”。以悲歌來表示對死者的哀悼。
畬族現行土葬,歷史上曾實行過火葬。清代卞寶弟《閩嶠車酋軒錄》記載閩東霞浦畬民葬制與之相類。明清時期畬民遷徙頻繁,以火葬焚尸取其骨殖便于搬遷時攜帶。初從福建遷入浙江處州府的畬民在村中設“亡人臺”,疊柴禾焚尸,將骨灰分裝7個陶罐,稱為"三魂七魄",并秘密分葬7處,認為人死焚尸以求來世長得漂亮。今麗水地區(原處州府)畬村尚存“亡人臺”遺址。隨著定居時間的延長以及與漢人雜處,遂采用當地漢人流行的土葬。今畬家土葬一般形式有三:①采用“二次葬”,又稱“拾骨葬”。②一次完成墳墓的棺木土葬。③停棺拾骨土葬。在閩東、浙南、粵東等地畬村流傳著畬族懸棺葬的傳說。
(一)喪俗
火葬
據福州地區畬族的傳說和有關資料記載,畬族在遷徙頻繁時期采用火葬。即人死后置火中焚燒,后取其骨灰盛于陶甕(俗稱“灰甕”)。當遷往新址時將灰甕帶走,暫埋于新址附近山地;再遷時又將其掏出繼續帶走,直至定居后始擇地正式安葬。明代中期,受漢族影響,葬俗多改土葬,但仍有少數人相沿其俗。民國初期,羅源西溪畬族居民在遷居安井村時,曾將其母骨灰甕帶往安井,歷數年返回時又將其母的骨灰帶回原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此俗已絕跡。
懸葬
福州地區畬族有懸葬之俗。懸葬又稱巖葬。通常的葬法有2種:一是將盛有骨灰的陶甕置于高處的石洞和田崖的石穴之中,外疊亂石遮擋。羅源縣安井村灰甕巖石洞至今仍保存3個古時陶甕及部分骨灰;二是在山上的半崖處挖掘土洞,將棺木置其中,洞口用石塊和泥巴封堵,過三年或更長些時間取骨(個別還采用焚燒)裝于陶甕,然后移葬他處。此俗,羅源縣霍口、飛竹等地畬村仍沿襲。據羅源縣內部分畬族相傳,此葬俗始于古時的懸棺葬。其說法有二:一種說法是畬族祖先盤瓠為天上“星辰降世,生不落地,死不落土”,懸葬則寓其意;另一說法是畬族祖先盤瓠生前被鹿撞死鳳凰山崖,葬于崖前,其子孫仿其祖先葬法。
(二)喪儀
福州地區畬族稱老人過世為“老了”或“過山了”。畬族明代以前的喪儀無考,明代中期起隨著改為土葬后,與漢人的葬儀大同小異,但窮、富之間又有簡、繁之別。
福州地區畬族稱50歲以上的人在家亡故,男者稱“壽終正寢”,女者稱“壽終內寢”。死者斷氣時,即鳴鞭炮,以通知族人前來幫工。正常死亡停尸廳堂,立好靈位,以供吊唁。同時撤去蚊帳、棉絮,并用一張白紙鉆三個孔,即兩孔為眼,一孔為鼻掩蓋于死者面部(稱“安面”),然后用被單覆蓋全身,在死者床前點油燈,擺一碗米飯。油燈謂“照眼”。直點至入殮為止;米飯謂“走路飯”。稱給死者吃了好上路,并于飯上點香,且不能中斷,直至入殮為止。畬族尊重母系親戚,因此首先要派人到嫡系親戚家報喪。負責報喪的人必帶雨傘和粗紙條,中途不能隨便串門,要直接到達目的地,到時把雨傘靠于門外,不能帶傘入門。入門后將粗紙條放在凳上,被通知者見雨傘置法和粗紙條即知有人亡故。喪家為死者更衣時應先沐浴,燒沐浴湯的水由媳婦直接到溪中取,取水時如死者為男性則順流舀水,意男者在天;死者是女性,要逆流舀水,意女居地。清水取回后燒湯。沐浴時用毛巾在死者額、胸前、手、腳分別揩3下,死者一般要著新衣,但貧困者亦用舊衣補充。未收殮前,親屬輪流守靈,防止狗、貓近前。
嫡系親戚到時,孝男孝女及媳婦應穿麻衣,跪于門前迎接。待嫡系親戚到齊后開啟正屏門,并移尸后廳置于靠背椅上,后支桿秤。王師開始念咒誦經,親戚分別行三跪九叩或三鞠躬禮,與遺體告別,最后入棺。死者當晚殯殮,請王師或道士念咒、誦經,稱“點藥師”,由當晚至次日早上。當儀式行至焚燒陰銀時,孝男孝女需用木桿在廊前等地敲打,謂嚇退其他死鬼,錢不會被其搶走。此后每七天(以死者死亡之日起計算)皆請王師或道士念咒誦經,謂“做七”,共舉行七次,最后一次俗稱“斷七”。死后一百日、一周年、三周年均應請王師或道士做“功德”,為死者超度亡靈。每次做“功德”,短者一晝夜,長者五晝夜。舊時喪制,孝男一百日內不能理發和赴宴;一年內家中不裹糕、蒸糕,謂過“苦節”、“苦年”。如果一百日內未娶親的要待三年后才能娶。戴孝分“七七”(即49天)、百日、三年等3種。
出殯擇吉日,設家堂祭,孝男孝女跪列兩旁,兒孫輩一一跪拜。靈柩出門的程式為頭向門外,退出門后轉為尾向前,意為不讓風水被死人帶走。靈柩出門之后由女婿辦“攔馬祭”,又稱“路祭”,由女婿跪拜。送葬隊伍以彩旗鑼為前導,彩旗鑼每個兒子一面,長孫的旗番為蘭色,其后為“火爐燈”,每個兒子一擔,內裝斗燈和裝有木炭的缽,返回時必須點燃,寓人丁興旺、長發其祥之意。送葬時女輩一般只送村口即返回,孝男孝孫則護靈柩上山,安葬完畢后稱“回龍”,回龍隊伍應從原路返回。在回龍隊伍未進屋前家里應按兒子的多少準備水、米各一擔,水中置蔥、稻稈、柚,寓“搶”、“趕”、“富”之意。彩旗鑼未進屋前應先將水、米分別挑入倒入水缸或米甕。“回龍”后,喪家便設幾桌酒席,答謝前來送葬者及親戚朋友。安葬的第三天親屬上墳,擺供品、燒陰銀,稱“做伏山”,意為察看安葬時是否處理妥當。
羅源畬族俗規,死者不滿50歲的不能開廳(即正屏門),不能放在后廳收殮,葬儀從略。凡在戶外死亡的,尸體不能進門,就地或在村外收殮埋葬,喪事從簡。
畬族喪葬習俗最大的特點有二:一是女人過世時收殮入棺的壽衣必是出嫁時當新娘子時的嫁衣。二是以歌代哭,其內容大都是緬懷祖宗,悼念、歌頌死者生前的為人,祈禱死者安息,也有的懺悔自己對死者的不足之處而引起的反駁的對歌,歌詞悲愴,催人淚下。摘錄兩首以示存史:
哭娘歌:沒有爹娘無主張,家有金銀枉思量;有錢能買千般物,難買堂上雙爹娘。
祭祀歌:敲起柴片鬧紛紛,孝男孝女細細忖;你在陰府要保佑,人丁興旺萬年春。爹也空來崽也空,黃泉路上信難通;生時若不行孝順,死掉空激是沒功。得悠悠,且悠悠,莫論人間春與秋;先古賢人講不盡,哪有世人命不丟?
傳統節日
畬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農歷四月的分龍節、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等。另外,每年農歷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畬族的祭祖日。
畬家很重視傳統節日,重視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為祭祖日,信奉鬼神。祭祖時要以兩杯酒、一杯茶、三葷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時節的餜。在節日期間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個節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傳統習慣。但不論過什么節日都要做糍粑。成年人過生日除殺雞、宰鴨外,也要做糍粑。
“三月三”是畬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舉行,其主要活動是去野外“踏青”,吃烏米飯,以緬懷祖先,亦稱“烏飯節”。烏米飯就是用一種植物的汁液把糯米飯染成烏色。相傳在唐代,畬族首領雷萬興和藍奉高,領導著畬族人民反抗當時的統治階級,被朝廷軍隊圍困在山上。將士們靠吃一種叫‘嗚飯”的野果等充饑度過年關,第二年三月三日沖出包圍,取得勝利。為紀念他們,人們把三月三日作為節日,吃“烏米飯”表示紀念。節日期間,附近幾十里同宗詞的畬族云集歌場,自晨至暮,對歌盤歌,內容為歌頌盤瓠,懷念始祖。整個畬山,沉浸在一片歌的海洋之中。晚上,各家吃“烏米飯”。深夜,進行祭祖活動。
此外,畬族也過春節。過春節時除宰雞殺豬外,還要做糍粑,祝愿在新年里有好時運,日子年年(粘粘)甜。初一早上,全家叩拜“盤古祖先”,老人講祖先創業的艱難,過后舉家團聚,唱山歌,送賀禮。青年男女則走鄉串寨,以歌傳情,互敘友情。
6宗教信仰
主要是祖先崇拜和圖騰崇拜。畬族十分重視祭祖。
獵神信仰。由于狩獵在畬民生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信奉獵神自古以來就是畬族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蛇崇拜。蛇是百越民族的圖騰之一。東漢許慎著《說文解字》解釋“閩”字說:“閩,蛇種。”意思是說屬于百越系統的閩越族,是以蛇為圖騰的。閩越地區古屬百越,其中大部分地區還是閩越的范圍,這里的土著民多以蛇為圖騰,對蛇抱有尊崇、親切的感情。
在畬族中廣泛流傳含有與苗、瑤相類的南蠻意識“盤瓠”傳說:新石器時代的高辛氏(即帝嚳)時期,劉氏皇后夜夢天降婁金狗下界托生,醒來耳內疼痛,旨召名醫醫出一希奇美秀三寸長的金蟲,以玉盤貯養,以瓠葉為蓋,一日長一寸,身長一丈二,形似鳳凰,取名麟狗,號稱盤瓠,身紋錦繡,頭有二十四斑黃點。其時犬戎興兵來犯,帝下詔求賢,提出:能斬番王頭者以三公主嫁他為妻。龍犬揭榜后即往敵國,乘番王酒醉,咬斷其頭,回國獻給高辛帝。高辛帝因他是犬而想悔婚。盤瓠作人語說:“將我放在金鐘內,七晝夜可變成人。”盤瓠入鐘六天,公主怕他餓死,打開金鐘。見他身已成人形,但頭未變。于是盤瓠與公主結婚?;楹?,公主隨盤瓠入居深山,以狩獵和山耕為生。生三子一女,長子姓盤,名能,次子姓藍,名光輝,三子姓雷,名巨佑,女兒嫁給鐘智深(亦作“字”)。畬族人民世代相傳和歌頌始祖盤瓠的功績。盤瓠是畬族圖騰崇拜的物件。畬族先民以擬人化的手法,把盤瓠描塑成神奇、機智、勇敢的民族英雄,尊崇為畬族的始祖。
盤瓠是春秋時代一位歷史人物,在公元前744年的楚與盧戎戰爭中,盤瓠殺敵立功、受封以及與公主結婚,是對歷史的真實記載。盤瓠傳說之所以能演變為神話,也正是圖騰標志使然。“盤瓠”傳說是具有神圣的民族起源的信仰,是畬族、瑤族、苗族等先民的圖騰崇拜,有共同的“氏族標記”。他們把“盤瓠”視為始祖和至高無上的尊神,確定了畬族一瑤族一苗族具有緊密的歷史聯系性。畬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而祖圖就是是畬族信仰的主要標志之一。
祖圖又稱“盤瓠圖”。畬族把有關始祖盤瓠的傳說畫在布上,制成約40幅連環畫式的圖像,代代相傳,稱為“祖圖”。畬族民間還有“高皇歌”,記述盤瓠王不平凡的經歷,歌頌其英勇殺敵、繁衍子孫的豐功偉績。畬族每年還定期舉行隆重的祭祀,族人共聚祠堂、懸掛祖圖,是早期原始社會中圖騰崇拜的殘跡。“盤瓠”傳說只是畬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它所形成的特色文化跟畬族的風俗習慣及生活方式有著很深刻的聯系。
在宗教方面,高皇歌有段記載在盤王生前死后“龍麒自愿官唔愛,一心間山學法來;學得真法來傳祖,頭上又何花冠戴。當初天下妖怪多,閭山學法轉來做;救得王民個個好,行罡作法斬妖魔。閭山學法法言真,行罡作法斬妖精;十二六曹來教度,神仙老君救凡人。香燒爐內煙濃濃,老君臺上請仙宮;奉請師爺來教度,靈感法門傳子孫。靈感法門傳子孫,文碟奉請六曹官;女人來做西王母,男人來做東皇宮。盤藍雷鐘學師郎,收師捉鬼法來強;手把千斤天羅網,兇神惡煞走茫茫。鳳凰山上鳥獸多,若好食肉自去羅;手擎弓箭上山射,老虎山豬麂鹿何。鳳凰山上是清閑,日日擎弩去上山;乃因巖中捉羊崽,龍麒斗死在巖前。龍麒身死在巖前,尋了三日都唔見;身死掛在樹椏上,老鴉來叺正尋見。崎巖石壁青苔苔,山林百鳥盡飛來;吹角鳴鑼來引路,天地靈感放落來。龍麒落棺未安葬,功德日夜做得忙;閭山法主來安位,又請三清師爺官。河南祖師安兩邊,超度功德做你先;天神下降來超度,超度龍麒上西天。”表明了與道教閭山派的聯系。
7政治活動
畬族人民勤勞樸實,由于歷代反動統治階級的殘酷壓榨、帝國主義的侵略迫害,以及天災、戰禍、貧困、疾病等原因,被迫到處遷徙。他們披荊斬棘,倚山坡筑梯田,為開發中國東南山區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與漢族關系十分密切,曾多次與漢族人民聯合起義,反抗封建統治者的殘酷壓迫和剝削。早在唐初,廣東潮州一帶的畬族人民,在雷萬興、苗自成、藍奉高等人的領導下,掀起反抗唐王朝統治的斗爭。宋末元初,福建畬族人民在陳吊眼、許夫人領導下,組成“畬軍”,配合文天祥、張世杰等抗元武裝,展開抗元斗爭。明正德年間,江西畬民在謝志珊(山)、藍天鳳的領導下起義,與廣東俐頭、江西大庚等地的漢族起義軍遙相呼應,反抗明王朝的統治。在明代抗擊倭寇的斗爭中,畬族人民為保衛祖國貢獻了自己的力量。近代以來,畬族人民曾參加太平天國革命,還不斷爆發反洋教運動,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1921年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積極參加了革命斗爭。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散居在廣東東部的畬族人民與漢族人民共同組織革命武裝自衛軍,展開了抗捐、減租、退押等斗爭。浙南地區很早就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組織。1927年2月,中國共產黨在瑞安縣發動3萬多農民、工人和商人,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游行,搗毀了反動商會,痛打反動會長。1927年春,福建福安縣72個村的畬、漢族農民在革命知識分子的發動下,進行了反對征收鴉片捐的斗爭。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閩東、浙南的畬族地區普遍建立蘇維埃政權,實行土地革命。1933年,福建霞浦縣青皎等47個畬、漢村莊的4000多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武裝暴動,宣布廢債廢租,除捐滅稅??谷諔馉幒徒夥艖馉帟r期,畬族人民堅持革命斗爭,組織游擊隊,建立革命根據地,閩東畬族地區有70%以上是老蘇區。畬族人民為祖國人民革命事業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8社會經濟
解放前,畬族地區已基本上發展到封建地主經濟階段,但由于歷
代統治者的壓迫和剝削,畬族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呈現緩慢性和不平衡性。
畬族以農業生產為主、狩獵經濟為輔。早在公元7世紀,畬族先民就以自己辛勤的勞動開辟了閩、粵、贛三省交界的山區。當時畬族先民的農業生產主要是“耕火田”,即“刀耕火種”,所耕之地多屬于缺乏水源的旱地。由于耕作粗放,生產力水平低下,農作物產量很低,加上長期居住在深山老林、野獸出沒之地,所以狩獵經濟一直比較發達。“農耕”與“狩獵”是畬族早期的生產特點。
明、清時期,是畬族先民向閩東、浙南大遷徙的時期。他們到達那里時,平壩地區已多為漢族居住,自然條件較好的地方已為漢族所墾殖。因此,他們只能開山劈嶺,拓荒造田,新建家園?;蛘呤堑枳鉂h族地主的土地,或給地主富農當長工。長年辛勤勞作。他們所到之處,荒山變茶園、溝壑變良田。畬族人民為開發祖國東南山區作出了重要貢獻。
解放后,中國民族政策使畬族人民實現了當家作主的權利,有關地區的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在代表名額上對畬族都給予了適當照顧,并大力培養和提拔畬族干部。同時,畬族居住比較集中的地區建立了57個民族鄉。經過社會改革,受壓迫的畬族人民擁有自己的土地、茶園、山林。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農村實行生產承包責任制,畬族山鄉的經濟搞活了,多種經營,變山為寶,鄉鎮企業蓬勃發展,畬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在進一步擴大開放的浪潮中,畬族山鄉已成為對外資具有很強吸引力的地方。在福建省的寧德、莆田和浙江省的景寧,“三資”企業已在這里“開花結果”。
個性翻譯轉換
藏頭詩生成器 粵語在線翻譯器 在線外語翻譯器 各地方言語音翻譯器 火星文簽名轉化器 硬筆書法作品在線生成
起名生成器 在線名字設計 繁體字在線轉換器 點陣字生成器 古代豎文轉換器 QQ表情大全文字生成器 線條字在線生成器
上網工具應用
稀有漂亮特殊符號 漢字拼音轉換器 漢字筆畫數查詢 在線拆字生成器 彩色字體生成 在線拼音輸入法 ascii碼對照表
時間戳轉換
制作工具應用
智能ai摳圖 人民幣大寫在線轉換器 死亡壽命計算器 年齡計算器在線計算 元素周期表 加減法口訣表 乘法口訣表
在線鬧鐘 珠算口訣表 倒計時器 在線日期計算 長度換算 在線功率計算器 在線面積換算器 體積容量轉換器 熱量單位換算
壓力單位換算 溫度單位換算 重量單位換算 車牌號查詢 軍車牌照
生活便民查詢
銀行手續費查詢 身高體重標準預測 啪啪啪計算器 預產期在線查詢 親戚計算器 公積金查詢
各國貨幣中英文名稱 世界各國首都查詢 世界各國國旗大全 北京時間校準 2021年放假安排 郵編區號查詢
民族文化
公歷農歷轉換 萬年歷查詢 歷史朝代順序表 生辰八字五行查詢 十二生肖排序 56個民族名稱 十二時辰對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