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cronym id="hc5za"></acronym>
    <p id="hc5za"><label id="hc5za"></label></p>

    <td id="hc5za"></td>

  2. <acronym id="hc5za"></acronym>

  3. 羌族


    羌族,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古老民族,又稱“云朵上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茂縣、汶川、理縣、北川縣、平武縣等地。部分地區至今仍保留原始宗教信仰。

    傳說5000年前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大戰,戰敗后其率大部與黃帝部落融合,形成華夏族(漢族),而少部分西遷、南遷,與青海、四川、重慶等地的原住民融合,形成藏族、彝族以及羌族。故羌族與漢族、藏族、彝族等民族一樣,都具有一部分炎帝部落血統,為兄弟民族。

    中文名
    羌人
    信仰
    原始宗教、自然崇拜
    中文名稱
    羌族
    車牌代碼
    川U
    讀音
    qiāng
    來源
    最早見于春秋戰國時期的文獻
    別稱
    “姜”、“羌”、“氐羌”
    類型
    中國少數民族
    特點
    逐水草而居
    氣候條件
    溫和多雨水
    居住環境
    游牧民族過渡到農耕民族
    別名
    爾瑪
    下轄地區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地理位置
    川藏地區,陜南地區
    所屬地區
    中國西南
    歷史典籍
    《說文·羊部》
    意義
    古中原地區著名的民族共同體之一
    分布
    中國西部地區
    行政區類別
    四川省
    人口
    30.96萬(2010)
    語言
    羌語
    聚居地
    四川省

    羌族

    1簡要介紹
    中國羌族——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
     
     
    羌族主要聚居地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理縣,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平武縣,其余散居在阿壩州松潘、黑水、九寨溝等縣,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縣、成都市都江堰地區、雅安地區、四川西南,貴州省江口縣、石阡縣,陜西省 漢中 略陽縣,寶雞 鳳縣部分地區,甘肅南部、云南、現有人口約309,576人左右。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稱以及部分傳統文化的一支,與漢族、藏族、彝族、納西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普米族、景頗族、拉祜族、基諾族等為兄弟民族,皆具有部分炎帝部落的血統。
     
    2民族歷史
    《詩地理考》曰:“羌本三苗之后,居三危,今疊、宕、松諸州皆羌地。”《史記·五帝本紀》云:“遷三苗于三危,以變西戎。”《后漢書·西羌傳》說:“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岳。及舜流四兇,徙之三危,河關之西羌地是也。”迄今為止,我國境內發現的最古老而又是比較成熟的文字便是3000多年前殷商時代的代表文字——甲骨文。甲骨文中頻繁地提到“羌”這個字。
     
    羌族
     
    仰韶文化末期(約公元前3000年左右),黃河中游出現了炎、黃兩大部落。炎帝姜姓,姜、羌本一字之分化
     
    在后來的戰爭中,炎帝部落聯盟敗給黃帝部落聯盟。炎帝部落聯盟大部分隨炎帝與黃帝部落聯盟互相融合,成為華夏族(漢族)。另一部分則西行或南下,與當地土著居民融合,成為藏族、彝族、納西族以及今天的羌族。羌族自此誕生。,是母系社會與父系社會的不同表達,甲骨文中亦?;ビ?。姜、羌均像頭戴羊角頭飾之人,代表以羊為圖騰的起源于我國西北的原始游牧部落?!稌x語·國語》:“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炎帝集團部落眾多。
     
    漢代,四川羌族建有牦牛、青衣羌國,地轄今西昌、甘孜、雅安、樂山一帶,國都在寶興縣靈關鎮。西漢時西北地區的漢陽(天水)、金城(蘭州)、安北地、隴西五郡羌族人口達259990戶,1001802人。到了東晉十六國時期,西北羌人建立了后秦,但只是曇花一現,生命力不強,影響不大。
     
    公元881年(唐代末期),黨項羌人拓跋思恭在夏州(今內蒙與陜西交界處的白城子)建立夏州政權,轄夏、綏、銀、宥四州。夏國是以陜、甘、寧、青一帶的黨項羌族為主體,包括西北其他民族在內組建的國家。黨項羌有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利氏、米擒氏、拓跋氏八族,以拓跋氏最強,起群首領導作用。后因受吐蕃不斷的侵犯和騷擾,向唐朝政府申請內遷于陜西、寧夏一帶。獲準,并賜李姓。
     
    公元1031年,第十一世太祖李得明逝世,其子李元昊繼位,號夏景宗。至此,大夏國立國346年,于公元1227年滅亡,其后裔在今阿壩州理縣桃坪鄉、甘孜州丹巴等地仍有分布。四川古為巴蜀國,夏代屬梁州。巴蜀出自氐羌,蠶叢(故居蠶陵,在今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疊溪鎮,遺跡毀于1933年8月25日15時發生的疊溪大地震)稱王。李白在《蜀道難》里吟詠:“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就在同一地域,古羌人還建有冉駹(發音與“Rrmea” 幾無差別)國,乃今日30萬羌人之故居地,統轄區域包括今四川阿壩之茂縣、汶川、理縣、黑水、松潘、九寨溝、馬爾康、金川、小金、壤塘、阿壩、紅原、若爾蓋等縣地。三國時(公元221年),疆域尚包括有今都江堰(古稱都安縣、齊基縣、灌縣)、彭縣(古稱白馬縣、興樂縣)、北川(羌族自治)縣(古稱石泉縣)、青川縣(古稱廣武縣)、平武縣(古稱剛底縣)、甘肅文縣(古稱陰平縣)。漢代羌都在今茂縣鳳儀鎮。
     
    此外,古羌之種還有姜氏戎、先零羌、燒當羌、鐘羌(鐘存羌)、勒姐羌、卑喃
     
    羌、當煎羌、罕羌、且凍羌、虔人羌、牢姐羌、封養羌、鄉姐羌、燒何羌、鞏唐羌、全無種羌、黑水羌、卑禾羌、塞外羌、保塞羌、河曲羌、發羌、婼羌、西夜、蒲犁諸羌、阿鉤羌、牦牛羌、參狼羌、青衣羌、白馬羌、白蘭羌、可蘭羌、宕昌羌、鄧至羌、汶山羌、黨項羌、白狗羌、哥鄰羌、悉董羌、咄霸羌、保霸羌、白草羌、黑虎羌、羅打鼓羌、楊羌、草坡羌、青片羌、四鄰羌、臨涂羌、涉題羌、左封羌、紫祖羌、林臺羌、向人羌、葛延羌、維(威)州羌、蠶陵羌(昔衛羌)等百余種羌支,此不贅述。
     
    不管怎樣,他們和華夏族一樣——具有部分炎帝部落血統。這一點是確定無疑的,有大量古代史料和考古發現為證,也為中外學界認同。秦人還有一部分是西周滅亡后留在陜西的周國遺民,秦公受周王命,納其為民。而秦穆公滅戎國十二個,是以國內有大量戎人。再者秦國實行商鞅變法后招引無數關東之民入秦為民。因此所謂秦人就是戎人的說法是錯誤的。秦人一度風俗戎化,但仍以以華夏自居,等到了戰國時又與中原的華夏族融為一體。秦始皇建國后東遷陜西咸陽,史記等史料記載,秦始皇晚年迷信,聽信了方士所謂的“亡秦者胡也”。乃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闕、陽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謫,實之初縣。

    羌族
     
    3語言介紹
    羌語支語言是我國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內的一群語言。上個世紀60年代初,我國從事
     
    羌語支語言全部分布在我國境內,包括12種現行語言和一種文獻語言。它們是,羌語、普米語、木雅(古稱“彌藥”)語、嘉絨語、爾龔語(道孚語)、扎語(扎壩、扎巴語)、卻隅語、貴瓊語(魚通語)、爾蘇語(栗蘇語、多續語)、納木依語、史興語、拉烏戎語和西夏語(文獻語言)。羌語支本身可以分為北支和南支,前者受藏語支的影響大,后者受彝語支的影響大。有些學者認為嘉絨語應屬藏語支,還有些學者認為西夏語應屬彝語支。少數民族語言研究的一些學者為了解決羌語的支屬問題,借助同語族有關親屬語言的平面比較后,初步提出在藏緬語族內設立一個羌語支。后來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以及被研究的語種的增多,80年代初,在一些文獻和著作里正式提出了羌語支的說法。
    羌族
    羌族
     
    羌語支語言有明顯的共同特點:語音方面復輔音豐富,單輔音聲母有小舌塞音和擦音,塞擦音有四套,元音有長短、卷舌、鼻化,但很少有松緊,韻尾大體已丟失,聲調的作用不大;語法方面,人稱代詞有格,量詞與數詞結合為數量型,但不如彝語支豐富,動詞有人稱、數、體、態、式、趨向等語法范疇,用前后綴方式表達,各語言表示相同語法意義的前后綴有明顯起源上的共同性,形容詞沒有級的范疇,結構助詞比藏語支語言豐富;詞匯方面,有較多的漢語借詞和藏語借詞,各語言之間的同源詞一般在20%左右,最多達30%。
     
    普米語言
    分為南北兩個方言區。南部方言分布在云南省蘭坪縣、維西縣、永勝縣、麗江縣及寧蒗縣新營盤鄉以南地區;北部方言分布在寧蒗縣新營盤以北地區、四川省木里、鹽源和九龍等縣。

    羌族
     
    木雅語言
    通行于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約有12000人使用,主要分布于康定、九龍、雅江縣境內,分為東部、西部兩個方言區。東部方言區的人自稱“木勒,其語受漢語影響較大;西部方言區的人自稱“木雅”,其語受藏語影響較大。
     
    嘉絨語言
    漢藏語系的“活化石”,它保留了原始漢藏語的一些語音形式,例如復雜的復輔音和構詞手段。嘉絨語對了解古漢語的語音和語法有重大的意義。通行于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是一種非常原始的語言,是
     
    爾龔語言
    主要分布于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道孚、新龍、爐霍等縣部分地區。說這種語言的人自稱“布”或“布巴”,藏語稱之為“道塢格”,學術界取名為“爾龔語”,約有35000人。道孚境內一共4個土語區,即鮮水鄉土語區、上甲鄉土語區、殺沖鄉土語區、孔色鄉土語區。
     
    扎巴語言
    羌年
    羌年
     
    亦稱扎壩、扎巴語。操這種語言的人自稱“扎”或“扎巴”, 約有15000人,分布在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雅江、康定、九龍4縣境內。各地扎巴語在語音上差別較大,其土語區有待于進一步調查研究。
     
    貴瓊語言
    主要分布在康定縣魚通區的時濟、舍聯、前溪、麥崩等鄉和金湯區的三和鄉,人口約7000人。操這種語言的人自稱“葛羌”,藏語稱之為“惡通格”,學術界取名為“貴瓊語”。
     
    爾蘇語言
    內部差別較大,分為東部、中部、西部3個方言區。操東部方言的居民自稱“爾蘇”或“魯蘇”。操中部方言的居民自稱“多續”。西部方言劃分為呷爾土語(說這種語的人自稱為“普”、“魯日”或“普魯日”)、里汝土語(操這種語言的人自稱“里汝”)兩個土語群。使用爾蘇語的人口約有16100人?。
     
    納木依語
    是我國四川省西南部的部分地區約有5000人使用的一種不同于藏語的語言。解放前使用這種語言的居民被泛稱為“西番”,分布在冕寧、西昌、鹽源一帶的自稱為“納木依”,分布在木里、九龍一帶的自稱為“納木茲”,二者之間未構成方言差別而是土語的差異。經初步比較研究,納木依語與羌語支的語言最接近,特別是與爾蘇、木雅、貴瓊等語言相比較,同源詞多,語法特點接近,許多語法范疇在起源上有很多共同性。

    羌族
     
    史興語言
    又稱“虛糜語”或“虛糜藏語”,分布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縣瓦廠區水洛鄉部分村寨,使用者約 2000 人。史興語是面臨消失的語言,尚未得到眾多學者的重視,只有孫宏開(1983年)和黃布凡、
     
    仁增旺姆(1991年)做過初步介紹。
     
    羌語發展
    羌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操這種語言的羌族居民自稱“日麥(四川話發音mei,入聲)”、“麥”、“爾咩”、“爾瑪”、“瑪”,這些都是同一名稱在不同地區的語音變化,使用羌語的人口約有12萬。羌語分布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理縣、松潘、黑水,此外還有極少部分分布在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西北部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縣。
    羌族
    羌族
     
    經過調查研究證實,羌語可分為南北兩大方言。北部方言的語法表現形式比較復雜,用形態手段來表達語法規律的情況比南部方言多。北部方言內部差別較小,南部方言內部差別較大。北部方言區靠近藏區,使用藏語借詞和反映牧區生活的詞較多,南部方言區靠近漢區,使用漢語借詞和反映農區生活的詞較多,并且還可以有和漢語相同的語序出現在口語中。北部方言有鎮平、曲谷、回龍、黑虎、渭門、維古、茨木林、麻窩、蘆花等9種土語;南部方言有雁門、龍溪、綿篪、蒲溪、木卡、桃坪等6種土語。
     
    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茂縣北部的赤不蘇區、較場區、中部的沙壩區、黑虎鄉、永和鄉,黑水縣的大部分地區,松潘縣的鎮江區、熱務區,以及北川羌族自治縣的部分地區。20世紀80年代,操北部方言的人口約有9萬。其特點是,大多數地區有顫音,復輔音比較豐富,單元音都分長短、卷舌與不卷舌,有豐富的輔音韻尾、帶輔音韻尾的韻母也比較多,有重音,沒有聲調,輕重音在構詞、構形等方面都有區別意義的作用,在構詞或構形中有許多語音變化現象,如輔音的弱化、換位、交替,元音的和諧、脫落、增加等。北部方言代詞沒有“格”的語法范疇,指示代詞只能單獨做句子成分,動詞有人稱、數、時間、態、體、式的語法范疇。
     
    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理縣通化區、薛城區、汶川的威州區、綿篪區。20世紀80年代,操南部方言的人口約有33000人。南部方言的特點是,沒有顫音[r],大多數讀作[dz]或[l],復輔音較少,北部方言的復輔音在南部方言中大都讀成單輔音,有聲調,起區別詞義和形態的作用,沒有重音。南部方言內部各地詞匯差異較大,與北部方言相比,同源詞所占比例少。
     
    南部方言地區通用羌漢兩種語言,在公路沿線,除了老年人、壯年人還能說羌語外,青少年中會講羌語的越來越少。北部方言地區和偏僻山區,羌語還廣泛使用。
     
    4居住地方
    現代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理縣、松潘,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平武縣,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貴州省江口縣、石阡縣,其余散居在阿壩州黑水、九寨溝、馬爾康等縣,成都市都江堰地區,雅安地區,甘肅南部,陜西西南,云南部分地區。據2005年統計,戶籍登記為羌族的人口為32.65萬。在2008年“5.12”特大地震災難中,羌族人口損失將近10%。但是令人欣慰的是,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的高度重視下,羌族文化的拯救與保護正在穩步進行中。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百余支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稱以及最傳統文化的支系。
     
    現代羌族自稱“日麥(四川話發音mei,入聲)”、“麥”、“爾咩”、“爾瑪”、“瑪”,書面多用“日麥”與“爾瑪”(如網絡名人天仙妹妹就叫爾瑪依娜),意為“本地人”、“人民”,“日”為發語詞,無實意,“麥”或“瑪”為實詞。

    羌族
     
    羌族聚居區處于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這里山脈重重,地勢陡峭。羌寨一般建在高半山,故而羌族被稱為“云朵中的民族”。羌區境內有岷江、黑水河雜谷腦河、青片河、白草河、湔江、清漪江。這些河流水勢湍急,自然落差大,水利資源非常豐富,是修建水電站的理想之地。從天空望去,那富有特色的羌族石碉房、碉樓和梯級電站如明珠萬斛般散落在羌山的懷抱里。
     
    羌區氣候溫差較大。初秋季節,當河谷地區紫羅蘭盛開的時候,高山上卻已有了皚皚白雪。全年平均氣溫為11℃,年降雨量500毫米,無霜期180至220天,很適合農作物和樹木的生長,是川西北主要的產糧區和經濟林木基地。 但部分地區由于水土保持不夠,一到雨季偶有泥石流發生。
     
    5風土人情
    碉樓民居
    碉樓是羌族人用來御敵、儲存糧食柴草的建筑,一般多建于村寨住房旁。碉樓的高度在10至30米之間,形狀有四角、六角、八角幾種形式,有的高達十三四層。碉樓的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黃泥土。墻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墻內側與地面垂直,外側由下而上向內稍傾斜。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縣羌族鄉永安村發現的一處明代古城堡遺址"永平堡",歷經數百年風雨滄桑仍保存完好。
     
     
    羌族民居為石片砌成的平頂房,呈方形,多數為3層,每層高3米余。房頂平臺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墻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樹丫或竹枝,再壓蓋黃土和雞糞夯實,厚約0. 35米,有洞槽引水,漏雨雪,冬暖夏涼。房頂平臺是脫粒、曬糧、做針線活及孩子老人游戲休歇的場地。有些樓間修有過街樓(騎樓),以便往來。 此外羌族地區山高水險,為便利交通,1400多年前羌民就創造了索撟(繩撟)。兩岸建石砌的洞門,門內立石柱或大木柱,柱上掛胳膊般粗的竹繩,少則數根,多則數10根。竹索上鋪木板,兩旁設高出撟面1米多的竹索扶手。
     
    民族歌舞
    羌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間的說法是“沒有歌不行,沒有舞亦不行”?!躲氪h志》說,羌民“喪葬有喪葬曲,相互舞蹈,以示悲歡,蓋古風尚存也。”
     
    羌族音樂原始古樸,屬我國民族調式,以五聲、六聲為主。五聲音階的歌曲包括有以宮、商、角、徵、羽5個音作為調式主音(起訖音)的5種調式。另外,還有一些特殊的五聲式音階,如徵羽、變宮、商、清角,以及宮、商、角、清角、徵,但是很少使用。六聲音階在羌族民間歌曲中的應用比較廣泛,在使用由徵、羽、宮、商角和徵、羽、宮、商、清角兩種五聲調式音階的交替而形成的六聲音階歌曲中,角聲與清角聲不在一個樂句里或一個樂段里同時出現,并且只有以宮、商、徵、羽4聲為調式主音(起訖音)的4種調式。民間歌曲中使用完整的七聲調式音階較少,一般都是通過以五聲調式音階或六聲調式音階進行交替及轉調形成的七聲,因而使用七聲的歌曲仍具有五聲調式色彩。
     
    羌族舞蹈的基本特點有,保留著原始樂舞粗獷、古樸的風格,大多是在民俗宗教祭祀活動中進行,舞者既通過舞蹈取悅祖先神靈,又得以自娛樂,以羊皮鼓、手鈴等打擊樂器伴奏,加深人民對神的崇拜和其神秘感;舞蹈動作的表現與歌詞內容沒有直接的聯系,多數舞蹈是用歌來促使舞步的循環往復;同一樂句男領女合,動作完全重復,節奏的強弱起落同舞蹈齊奏起落結合巧妙協調。羌族舞蹈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在什么樣的場合跳什么舞,均按功能和禮儀要求有一定的程序。羌族舞蹈按其形式和功能可以分為自娛樂性、祭祀性、禮儀性、集會性4種。
     
    “薩朗”有“唱起來,搖起來”的意思,此舞在羌區最為盛行和普及,是很古老的自娛性舞蹈。“薩朗”音樂曲調歡快、流暢,節奏跳躍、明朗,歌詞內容十分豐富。該舞可在室內外進行,男前女后,不限人
     
    數,圍火塘或場院一圈,不封口,向逆時針邊歌邊舞。開始時,先男女輪唱一遍舞曲,然后共同起舞,速度由慢到快,跳到激烈時,領舞男子加快舞步,帶頭交換各種不同的舞蹈動作,或雙腿交替重踏,或左右旋轉,男女相互競爭,氣氛逐漸熱烈。舞至高潮時,男子叫聲“嚇喂”,女子應和“喲喂!”一曲就此結束,接著再變換新的舞曲和步伐。
     
    “席蹴步”在南部方言中有“辦酒席時跳舞”的意思,是民間在喪葬、祭祀時舉辦酒席后進行的祭祀性舞蹈,沒有固定的表演程序。此外還有反映豐收后喜慶心情的“瓦西切瑪”、“江得里學”,贊美裝飾物的“石奎余奎”。 “席蹴步”音樂曲調緩慢,節奏卻很鮮明,曲式短小,反復重復。
     
    “仁木那·聳瓦”,赤不蘇方言,意為“賓客來臨時表示尊敬和歡迎的舞蹈”,是羌族傳統禮儀舞蹈,主要由60歲以上的老年人所跳。如果寨子3年無人兇死,為示吉利,則要跳此舞慶祝。舞蹈一般出現在迎賓待客的禮儀活動開始、結束時。舞蹈時,男女數人面對賓客,呈八字形分開而站,雙手小指扣住身邊舞伴的腰帶,齊唱表達了全寨人對賓客的尊敬和贊美節奏緩慢的民歌。
     
    “克什幾·黑蘇得”,意為“跳鎧甲”舞時唱的歌,舞蹈俗稱“鎧甲舞”、“跳盔甲”,是為戰死者、民族英雄或有威望的老年人舉行隆重葬禮時,由身披牛皮制作的盔甲、頭戴盔帽、手執兵器的男子跳的舞蹈
     
    羌族
     
    ,主要流行于茂縣北部、黑水等比較邊緣的山寨。此歌音調悲切,運用極不穩定的角調式,速度緩慢,表達一種悲憤、哀傷的情感。
     
    “莫恩納沙”是羌族祭祀活動中,由釋比跳的祭祀性舞蹈,也稱“羊皮鼓舞”。該音樂無歌唱,只有羊皮鼓和響盤(銅鈴)兩種打擊樂器作伴。響盤聲響清脆,和著羊皮鼓的鼓點節奏和舞蹈節奏的變換,敲擊出不同的音響組合,增強了舞蹈的表現力。
     
    說到羌族的音樂,多聲部不得不提。多聲部又稱和聲或,是指兩組以上的歌者各按本組所擔任的聲部演唱同一歌曲。羌族的多聲部主要分布在松潘縣的小姓羌族鄉,黑水及茂縣部分地區。1984年,松潘縣文化館鄭三寶先生首次在小姓羌族鄉采錄了兩首多聲部羌族民歌,請四川省音樂家協會民歌專家任渝等人鑒定,得到了認同,并引起中國音樂界的關注。1986年,中央音樂學院樊祖蔭教授一行專程到松潘縣小姓羌族鄉大耳邊寨考察,進一步確定,從而否認了19世紀80年代一些音樂界人士認為中國沒有多聲部,多聲部的故鄉在歐洲的說法(后來證實大部分古羌后裔民族都保存有多聲部民歌)。羌族多聲部的唱法主要有“引”、“尼沙”、“婁”、“瑪茨”等幾種,唱法、意義根據具體的場景有所不同。羌族的樂器有羌笛、口弦、嗩吶、腳盆鼓、羊皮鼓、鑼、響盤、指鈴、肩鈴等。此外羌族還有羌戲、端公戲、武士戲、花燈戲、馬馬燈、打圍鼓等民間戲劇。民歌包括勞動歌、納吉納娜(山歌)、時政歌、風俗歌、耍山調、情歌(柔西)、酒歌和婚禮歌等。情歌有羌、漢兩種語言的演唱形式。酒歌有的地方也叫“唱酒戲”或“唱酒曲子”,逢年過節或婚禮、生日喜慶之時,由排坐引酒時的主客合唱或輪流對唱。
     
    6特色民風
    羌族生活在川西北群山之顛,自然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羌人不論男女老幼皆喜飲酒,但從不酒后滋事。羌民以高半山的特有作物青稞為主料,或和以大麥、小麥、玉米精心釀制出一壇壇的青稞咂酒。有詩贊:“萬顆明珠一壇收,王侯將相都低頭。雙手飽定朝天柱,吸得黃河水倒流。”民間更是有“岷江邊上釀咂酒”,“桿桿的酒里找黃河”的歌兒傳唱。
     
    在筆者兒時的印象中,家中的主食仍舊是玉米、小麥、土豆等,民間送禮基本上少不了掛面、豬肉、咂酒這些生活資料。后來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大米逐漸取代了玉米的地位,成了羌民的主食,雞、鴨、魚也都變得不再稀奇了。近幾年由于旅游的發展,在一些景點周圍的“羌家樂”里,“金裹銀”等富有羌族特色的食品又慢慢出現在了餐桌上。此外,羌族的特色食品還有臘肉、野菜、蕎面等。
     
    手工藝品
    羌人制作工藝品技術精湛,有的制作技術已經失傳,有的匯入中華民族工藝美術的制作技藝中,但仍有一部分保
    羌族
    羌族
    留于羌族的工藝美術中,得到繼承和發展?,F代羌人制作的馬鞍、耳環、手鐲、帽花、各種掛飾、佩飾及石雕、木雕、漆器、織毯,尤其是挑花、羌繡等民間工藝,以其自身的民族傳統風格,濃郁的地方情調,精巧的技藝,集實用與審美于一體,世代流傳,裝飾美化生活。新中國成立后,羌族民間工藝得到進一步發展,更加光彩奪目。1959年7月,汶川縣汪玉花的挑花圍腰《幸福海洋》送成都參展,獲省工藝美術品展覽一等獎。1978年羌族服飾以古樸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精湛藝術,贏得了國內外民族學界的贊譽。同年底,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購買羌族服飾收藏。1980年,阿壩縣地毯廠生產個地毯,遠銷美國,加拿大,印度,尼泊爾,菲律賓等國,為羌族民間工藝贏得了聲譽。
     
    刺繡挑花都是傳統民間工藝。羌繡以五彩絲線或有色棉線為料,隨心應手地挑繡出花卉瓜果,飛禽走獸,松梅竹菊,團花緊簇,魚水和諧等各式花樣與圖案。
     
    羌人掘井,筑堰和淘灘的技術高明。史書關于羌人進入川西平原進行水利建設的記載屢見不鮮?!妒酚洝份d,羌人“冬則入蜀為傭”,打井修堰,建橋筑堡?!逗鬂h書》載:“破羌以西,城多完牢,易可依固;其田土肥壤,灌溉流通。”說明當時羌人的灌溉技術已達相當水平。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從興建到歷代的擴建和維修,都有羌人參加。其橋梁和高碉建筑技術更是馳名中外。
     
    羌山美景
    羌族區內有較多的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遺址。位于四川省汶川縣雁門鄉境內的雁門溝西羌大峽谷屬羌族地區自然景觀。它距成都150公里,為阿壩藏羌自治州內最大的峽谷。景區內雪山、奇峰、怪石、幽谷、森林、秀水融為一體。峽谷筆直處高達400米,挺拔俊美,是游客觀光、漂流的好去處。
     
    北川羌族自治縣小寨子溝自然保護區于1979年建立。位于岷山山脈主峰雪寶頂南端,屬青片鄉境內的國有林區,森林覆蓋率達85%,全區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最高峰海拔4073米,溝口蔡家坪1640米,相對高差2433米平均每公里高差8%山高谷深,溪底陡峻,兩岸峭壁束流,溪水奔騰咆哮,飛瀑高懸,氣勢磅礴。
     
    猿王洞是羌族地區自然風景名勝,位于北川羌族自治縣桂溪鄉,系方圓3.65公里范圍內地10個溶洞之最大者。此洞形、色獨特,現已是四川省著名風景區,其他諸如疊溪地震遺址、金洞鴛鴦樹、龍池等自然景觀多不勝數。
     
    另外歷史文化遺產更是猶如天上繁星,著名的有:藏羌歷史文化走廊、茂縣營盤山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勒石村聚居遺址、克枯棧道、青坡門河壩遺址、石棺葬、磚石墓、布瓦羌族古碉樓、無影塔……
     
    建筑技藝
    羌族建筑以碉樓、石砌房、索橋、棧道和水利筑堰等最著名。
     
    羌語稱碉樓為“邛籠”。早在2000年前《后漢書·西南夷傳》就有:冉駹人,“依山居止,壘石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記載。碉樓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間,用以御敵和貯存糧食柴草。碉樓有四角、六角、八角幾種形式。有的高達十三四層。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黃泥土。墻基深1.35 米,以石片砌成。石墻內側與地面垂直,外側下而上向內稍傾斜。修建時不繪圖、吊線、柱架支撐,全憑高超的技藝與經驗。建筑穩固牢靠,經久不衰。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縣羌族自治縣開坪鄉永安村發現的一處明代古城堡遺址“永平堡”,歷經數百年風雨滄桑仍保存完好。
     
    羌族民居為石片砌成的平頂莊房,呈方形,多數為3層,每層高3 米余。房頂平臺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墻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樹丫或竹枝,再壓蓋黃土和雞糞夯實,厚約0.35米,有澗槽引水,不漏雨雪。以便往來。
     
    羌族地區山高水險,為便利交通,1400多年前羌民就創造了索橋(繩橋)。兩岸建石砌的洞門,門內立石礎或大木柱,礎與柱上栓胳膊般粗的竹繩,少則數根,多則數10根。竹索上鋪木板,兩旁設高出橋面1米多的竹索扶手。
     
    棧道有木棧與石棧兩種。木棧建于密林,鋪木為路,雜以土石;石棧施于絕壁懸崖,緣巖鑿孔,插木為橋。
     
    羌族民間石匠農閑時常外出做工。舉世聞名的四川灌縣都江堰工程,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仍在造福利民,其中就凝聚有古代羌人的血汗和智慧。

    羌族
     
    淳古遺風
    悠久的歷史與長期閉塞的生活環境,使羌族的精神文化中保留了不少淳樸厚重的古代遺風。我國古代最早產生的兩種文學形式是古代詩歌與古代神話。這兩種文學形式至今在羌族民間仍有巨大影響,而且傳承著不少優秀作品。羌族的男女老幼大都會唱民歌,歌詞多為4或7個音節一句,類似于漢文中的四言詩與七言詩。從內容來說,有苦歌、山歌、情歌、酒歌、喜慶歌和喪歌等。羌族神話著名的有《開天辟地》、《山溝和平壩的形成》、《造人類》、《斗安珠和木姐珠》等,其中所說的姐弟成婚、射落8個太陽的故事,曲折地反映了原始社會羌族的生活。
     
    羌族樂器中最著名的首數羌笛。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羌笛三孔”。馬融《長笛賦》言:“近世雙笛從羌起”。唐代《樂府雜錄》載:“笛,羌樂也。”宋代陳(左日楊右)《樂書》記有:“羌笛五孔”??梢娖錃v史久遠。近代流行于四川羌族地區的羌笛,管身竹制或骨制。竹是岷江上游的油竹,削成方形;骨是羊或鳥的腿骨。今羌笛管長17厘米,直徑1厘米,單簧,雙管,豎吹,六聲階,多獨奏。音色明亮柔和,哀怨婉轉,悠揚抒情,牧人常于山間吹奏自娛。古羌笛既是樂器,又是鞭竿,因有“吹鞭”之說。
     
    民間舞蹈主要有“跳沙朗”(羌族鍋莊舞)、“跳盔甲”(又名“鎧甲舞”)、“跳皮鼓”、“蘭干壽”等。“跳盔甲”是種古老的傳統祭祀風俗舞,過去多在有戰功的將士葬禮上跳。數十個舞者身披生牛皮鎧甲,頭戴插有野雞翎和麥桿的皮盔,肩掛銅鈴,手執兵器(多為長刀),分列對陣而舞,吼聲震天,威武雄壯。把勇武不屈、豪放豁達的民族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使粗獷淳樸的古代民風躍然再現。
     
    山歌 羌語稱“拉那”或“拉索”,多在勞動場合或山間田野中唱,節拍比較自由。由兩個樂句或4個樂句組成,有的帶有曲頭或曲尾襯句,從而形成3樂句或5樂句。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傳統歌詞中苦歌很多,反映了舊社會羌族人民的苦難生活。1949年以后,羌族人民編了不少歌唱新生活的新山歌。
     
     
    勞動歌 有犁地歌、收割歌、薅草歌、撕玉米皮歌、打場歌、摟柴歌、打房背歌等。有的節拍自由,近似山歌;有的節拍規整,接近歌舞曲。勞動歌有獨唱、齊唱和詞曲相同的重句對唱等形式。勞動歌中數量最多的是撕玉米皮歌,有的節奏明快,銜接緊湊,氣氛熱烈;有的節奏舒緩,曲調悠揚。
     
    巫師歌 是巫師在請神送鬼時唱的歌。其中保存著一些古老的民間故事傳說。如《澤祺格布》、《木姐珠》、《大戰戈幾人》等。說唱相間,并有敲擊羊皮鼓的間奏。
     
    羌族民歌的歌詞每一句多為4個音節。演唱時,一般先唱兩句或4句的歌頭,山歌和酒歌的歌頭相同。此外,在汶川、理縣一帶也有每句7個音節的歌詞,這類歌曲沒有歌頭。羌族民歌所用的音階以五聲、六聲為主,有的民歌采用四音音列和七聲音階,但完整的七聲音階較少見。除運用以do、re、mi、sol、la為主音的各調式外,尚有一些民歌運用sol、la、si、re、fa或sol、la、si、do、re五音構成的特殊調式。羌族民歌中六聲調式音階的運用較為普遍,多數都具有五聲調式的特點,即在do、re、mi、fa、sol、la的mi、fa之間,和do、re、mi、sol、la、si的si、do之間,不作半音進行,而是分別在不同樂句或樂段中出現,或僅在結尾時出現偏音fa或si,代替mi或do二音,形成旋宮轉調的現象。不少民歌因采用這一手法而形成一種別致的風格。此外,在民歌中連續移調的例子也時有所見。歌舞音樂 有喪事歌舞、喜慶歌舞兩種。①用于喪葬儀式的喪事歌舞并不表現悲傷情緒,內容多為對死者的贊頌,對死者親屬的安慰;②喜慶歌舞(羌語稱“灑朗”)則廣泛用于各種喜慶活動。表演時,人們分成兩組,圍成圓圈,輪番歌舞。歌唱均采用重句對唱形式。各地羌族舞蹈大體相近,音樂則因地而異。
     
    羌族民間樂器除巫師用的單面皮鼓和搖鈴外,有口弦、羌笛和嗩吶??诨蔀橹裰?,單片,可發出相距大二度的兩個實音或簧片實音的泛音。羌笛為豎吹雙管雙簧樂器,雙管同音,但因器無定制,音律各異。通常演奏的樂曲多用連續大二度顫音的序列構成。曲調徐緩悠長,沒有劃分明顯的樂句,吹奏時用循環換氣法,使樂曲綿延不絕。
     
    羌族釀酒
    羌族釀酒的歷史也非常悠久,原因之一是古羌人的一支首先從事農業。原因之二是,“禹興于西羌”,而我國釀酒先圣儀狄是禹之臣,杜康是禹的后裔。羌族男人皆有海量,所以雖喜豪飲,但卻很少爛醉滋事。獨特的飲酒方式是喝咂酒。酒以青稞、大麥、玉米釀成,封于壇中,飲時啟封,注入開水,插上竹管,眾人輪流吸吮,因而稱之為喝“咂酒”。邊飲邊加清水,直至味淡。飲時先由在場的最年長者講說四言八句合轍押韻的吉利話,作為“祝酒詞”,然后按年齡長幼依次輪咂。平輩們在一起飲咂酒,可以每人插一長竹管于壇中,同時飲用。有詩為證:“萬顆明珠一壇收,王侯將相盡低頭。雙手抱定朝天柱,吸得黃河水倒流。”
     
    羌族民間還有“重陽酒”、“玉麥蒸蒸酒”。孩子和婦女們常飲加了蜂蜜的甜酒。
     
    7文化教育
    新中國成立后,羌族教育不斷發展?,F初步形成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結構層次完整的學校教育系統,各類社會教育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手段日趨現代化,構成了具有羌族特色的立體教育體系。
     
    解放后各地政府重視學前教育,幼兒園數量逐步增加,規模漸次擴大。不少幼兒園積極采用現代化教育手段,使廣大羌族幼兒在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中開闊眼界,增長知識,發展智力與非智力因素。如汶川威州幼兒園運用投影儀、錄音機,通過看圖說話和木偶表演,糾正羌族幼兒的方言土音,發展羌族幼兒的想象、思維能力和說普通話的能力,擴大羌族幼兒的見識,培養他們熱愛家鄉、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為穩步提高小學教育教育質量,各地政府和學校為保證羌民子弟“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針對羌寨分散、交通不便的實際情況,積極開辦寄宿制和半寄宿制民族班。具體措施有政府撥專項開辦費,按月計發寄宿生生活補助費和醫療費,部分學校配備較強師資,購置洗衣機、彩電等生活、娛樂設備,為寄宿生創造較好的學習、生活條件。寄宿制和半寄宿制利于相對固定、集中地實施班級教學,便于教師根據需要隨時給學生補課和培養良好行為習慣。
     
    羌區中學教育的提高主要是在建設好師資隊伍,辦好寄宿制民族中學(班)和認真執行教學計劃的同時,還廣泛運用現代化教育手段,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如茂縣中學在積極開展電化教育和實驗教學的基礎上,80年代中期又創造條件建設微機房,逐年添置教學微機并培訓專業師資,幾年來先后在全部高中班、部分初中班開設微機課和開展課外興趣小組活動,約1400人次接受了微機教學。由于強調德智體全面育人,加之國家的大、中專招生政策適當傾斜,故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批羌族學生考入了大、中專院校。
     
    40多年來,羌區中等專(職)業教育迅速發展。至2005年,汶川、茂縣、北川等地已有師范、農業、農機、財貿、職教等4所中專。這些學校不僅為羌區培養了大批具有中等專業技能和職業技術的人才,而且初步形成了門類較齊備、培養方式較靈活的專(職)業教育系統,走上了與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促進協調發展、主動為振興民族經濟服務的路子。為加快四川少數民族教育發展進程,1978年經國務院批準在汶川創建了阿壩師范??茖W校,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有10余個系和少數民族預科部及干部專修科,為羌、藏、彝等少數民族培養不少中學教師和黨政干部。
     
    羌族人民自古注重社會教育,但舊中國由于民族歧視及漢族政府忽視,羌族的社會教育直到上個世紀40年代仍處于以口耳相傳和觀察模仿為主的原始狀態。新中國成立后,羌區人民政府高度重視發展社會教育,把發掘、搜集、整理羌、藏民族文化遺產和開展民族文藝創作等作為重要任務。各縣既不斷優化和繁榮傳統的社會習俗教育、民族文藝教育和社會性體育等,還把群眾衛生教育、成人掃盲教育和干部培訓等逐步推向深入,不少鄉鎮和機關單位還組建了農友之家、職工俱樂部等,電視差轉臺、教育電視臺也逐步新設和開通。自1988年起,茂縣、汶川、理縣、北川四縣還輪流舉辦慶羌年活動。這種綜合性的社會活動包括羌族歷史教育、文藝演出、體育比賽、書法美術攝影展覽、羌區建設成就展覽,以及經濟、科技、文化和商品交流等等,融民族傳統、風情習俗、藝體科技等內容為一體,是當代羌族社會教育的一種廣泛增強民族團結、富有娛樂性和科學性的別具一格的新形式。
     
    8風俗習慣
    傳統節日
    羌族的傳統節日就是羌歷年,羌語稱“日美吉”,根據地方的不同,又有“羌歷新年”、“過小年”、“豐收節”、“還原節”等多種叫法,但名稱不同,內容卻完全一樣,都以慶祝豐收和感恩還愿為主要內容,具有濃郁的宗教色彩,在每年的農歷十月初一舉行,持續三至五天。
     
    還有就是祭山會,這是羌族獨有的傳統節日,時間在每年的農歷四月初一。這是一種祈祝豐年的活動,到了這天,每家每戶的房頂上插著杉樹枝,室內的神龕上掛著剪紙花,點燃松光、柏枝,祀祭天神“木比塔”。祭祀時,宰羊作祭品,巫師敲著羊皮鼓,唱本民族的史詩。當天,全寨男女老少,都要喝咂酒、唱酒歌、跳鍋莊舞,祈求年景豐收
     
    節日禮祭
    每逢節日、婚喪、祭祀、聚會、待客或換工勞動,除飯菜豐盛外,還必備美酒。正如一首羌諺所云:“無酒難唱歌,有酒歌兒多,無酒不成席,無歌難待客”。結婚吃“做酒”,宴客吃“喝酒”,重陽節釀制的酒稱為重陽酒,需儲存一年以上方可飲用,重陽酒因儲存時間較長,酒呈紫紅色,酒醇味香,是重陽節期間必不可少的美酒。另一種被稱為蒸蒸酒的飲料是將玉米面蒸熟拌酒曲釀制而成,飲用時既有酒香又能頂飯,類似漢族的醪糟。無論年節或待客,羌族都以“九”為吉,故宴席時都要擺九大碗,菜肴與川菜相同。燉全雞,習慣于用竹簽撐起雞頭,使之昂起。以雞頭饗上賓(如舅父等)。
     
    農歷十月初一為羌族年節。年節的宴會又稱“收成酒”。年節這天全寨人到“神樹林”還愿,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要用蕎麥粉做成一種餡為肉丁豆腐的蕎面餃,有的還要用面粉做成牛、羊、馬、雞等形狀不同的動物作為祭品。次日,設家宴,請出嫁的女兒回娘家。進行各項節日活動。祈禱豐收的祭山會是全村寨的一種祭祀活動,除已婚的婦女不準參加外,全寨的人都要帶上酒、肉和饃去赴會。會首由全寨各戶輪流擔任。屆時會首要備好1只黑公羊、1只紅公雞、1壇咂酒、3斤豬肉、1斗青稞、13斤面做的大饃和香蠟、爆竹、紙錢等,按規定擺好,由“許”(巫師)主持祭祀,祈求天神和山神保佑全寨人壽年豐,并將山羊宰殺后煮熟,連同其他食品分給各戶,稱“散分子”。最后大家席地而坐,互相品嘗各自的祭祀食品。
     
    羌族結婚操辦喜事,新郎要陪新娘回娘家,娘家要備好“回門酒”,親友要向新婚夫婦饋贈禮物,并致詞祝福新娘新郎幸福美滿、白頭偕老。羌族民間有的地方還有“逗新郎”的習俗。即在回門酒的宴席上娘家人要給新郎用四尺長的筷子,而且還要在筷子的后面加幾個用馬鈴薯做的筷子墜,要新郎使用這種筷子,隔著幾盞油燈去夾用肉丁和豆粒做成的菜,如果因為筷子長,夾不起菜,或油燈燒著下巴,就要被罰酒,這種活動既是節日聚餐,也是一種娛樂。
     
    日常食俗
    羌族民間大都一日兩餐,即吃早飯后出去勞動,要帶上饃饃(玉米面饃),中午就在地里吃,稱為“打尖”。下午收工回家吃晚餐。主食大都離不開面蒸蒸。經常食用的面蒸蒸是將玉米粉放在甑子內蒸成顆粒狀,即可當飯食用,有時將洗凈的大米拌到玉米粉里,或將玉米粉拌到大米中蒸,稱為“金裹銀”或“銀裹金”。用小麥粉和玉米粉混合做成饃放入火塘上烤熟,也是羌族日常主要食品之一。許多地區的羌族還喜食用玉米粉加推豆花的連(米+查)漿水發酵,蒸成豆泡子饃饃,或將嫩玉米磨碎做成的水粑饃饃。用麥面片加肉片煮熟稱為“燴面”;沸水加玉米粉煮成糊狀,稱為“面湯”,繼續加玉米粉攪稠,以筷子可拈起為度,稱為“攪團”,都是常吃的主食。在食用攪團時,要同時吃用白菜、圓根(蕪菁)泡成的酸菜作的酸菜湯,能開胃。常用玉米、小麥、豆類先炒熟,再磨制成炒面,一般多在旅行或放牧時食用。在食用馬鈴薯時,羌族民間喜將馬鈴薯整個煮熟,然后去皮,再舂成泥狀,做成糍粑,稱為洋芋糍粑,用油煎或炸后,拌蜂蜜吃。也可用洋芋糍粑切片加酸菜、肉片煮湯吃。
    羌族
    羌族
     
    因吃鮮菜的時間只有幾個月,常年多食用白菜、蘿卜葉子泡的酸菜,以及青菜做成的腌菜。肉食以牛、羊、豬、雞肉為主,兼食魚和狩獵獸肉。散居在山區的羌族一般不常食新鮮豬肉,都是將豬宰殺后去毛,剖成兩半或切成幾大塊,吊在房梁上熏烤制成“豬膘”,存放時間一般為一年,食用時一是與蔬菜同煮,熟后撈起豬膘,切成長方形大片盛入碗中即可食用;二是將生腌豬膘切成小塊同菜一起炒,作用是以豬膘代油,還要加些花椒和辣椒提味。在宰殺年豬時,羌族喜將豬血等充填到豬大腸內,煮熟后稱為血腸。血腸也是宴客吃酒時的一種上肴。有的還將豬血與蕎麥和在一起做成血饃饃食用。羌族還常把新鮮的豬肉放在新宰的豬肚子里加鹽、花椒等扎緊、風干,作成“瓤肚”久存不壞。
     
    羌族一般飲用的酒稱為咂酒,茂縣羌語稱“日麥希”,意為羌人酒。咂酒的制法是用青稞煮熟拌上酒曲,封入壇內,發酵7—8天后即可飲用。羌族飲咂酒,不用酒具,而是將酒壇開封,用一根細竹管咂吸,咂飲時以長幼為序,輪流咂飲,并不斷地注入涼開水,直到味淡為止。
     
    羌族日常灶具很有特點,常在火塘上支起一個鐵三足,做飯時將鐵鍋放在上面加熱,或烤制食品,考究的鐵三足還要在上面鑲制銀飾。
     
    日常食俗
    過去,羌族的青年男女沒有選擇配偶和自由戀愛的權利,因幼小時即由父母代訂婚約,甚至指腹為婚。擇婚時,講究門當戶對和親上加親。在結婚年齡上往往女大于男,因此,羌族地區流行著這樣一首民謠:“六月麥子正揚花,丈夫還是奶娃娃,哪天等得夫長大,落了葉子謝了花。”
     
    羌族結婚操辦喜事,新郎要陪新娘回娘家。屆時,娘家則要備好“回門酒”,親友則要向新婚夫婦饋贈禮物,并致詞祝福。羌族民間有的地方還有“逗新郎”的習俗。
     
    種“女兒麻”是羌族的獨特婚俗。在羌族無論多么美麗的姑娘,如果她不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在愛情的土地上播種“女兒麻”,是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的。羌族的青年男女相識相愛并定親后,待嫁的姑娘就要開始準備種植女兒麻了。屆時,待嫁的羌族姑娘則要在山坡上選定一塊荒地,進行開墾。
     
    9特色美食
    羌族特別講究藥膳,較為典型的藥膳菜有:羊肉附片湯;羊歸湯;豬肉加杜仲1—2兩清燉。以上三種都能補腎。黃芪燉雞或黃芪(當歸、黨參也可)加上幾兩燉豬肉也能補血益氣。蟲草燉鴨,能滋陰補肺益腎。
     
    洋芋糍粑,金裹銀,蕎面,酸菜面塊,羌山老臘肉,雅妹子風醬肉都是羌民族日常中的美食。
     
    10民族禁忌
    婦女分娩時在門外掛枷單或背兜,忌外人入內,家有病人時在門上掛紅紙條,忌外人來訪;不能跨火塘或用腳踩三角架,也不能在三腳架上烘烤鞋襪衣物;忌坐門檻和樓梯;飯后不把筷子橫在碗上,也不能倒扣酒杯。


    個性翻譯轉換

    藏頭詩生成器  粵語在線翻譯器  在線外語翻譯器  各地方言語音翻譯器  火星文簽名轉化器  硬筆書法作品在線生成

    起名生成器  在線名字設計  繁體字在線轉換器  點陣字生成器  古代豎文轉換器  QQ表情大全文字生成器  線條字在線生成器


    上網工具應用

    稀有漂亮特殊符號  漢字拼音轉換器  漢字筆畫數查詢  在線拆字生成器  彩色字體生成  在線拼音輸入法  ascii碼對照表

    時間戳轉換


    制作工具應用

    智能ai摳圖  人民幣大寫在線轉換器  死亡壽命計算器  年齡計算器在線計算  元素周期表  加減法口訣表   乘法口訣表

    在線鬧鐘  珠算口訣表  倒計時器  在線日期計算  長度換算  在線功率計算器  在線面積換算器  體積容量轉換器  熱量單位換算

    壓力單位換算  溫度單位換算  重量單位換算 車牌號查詢  軍車牌照


    生活便民查詢

    銀行手續費查詢  身高體重標準預測  啪啪啪計算器  預產期在線查詢  親戚計算器  公積金查詢

    各國貨幣中英文名稱  世界各國首都查詢  世界各國國旗大全  北京時間校準  2021年放假安排  郵編區號查詢


    民族文化

    公歷農歷轉換  萬年歷查詢  歷史朝代順序表  生辰八字五行查詢  十二生肖排序  56個民族名稱  十二時辰對照表


    亚洲另类无码专区国内精品,国产成年无码a∨片在线观看,国产av在线免费,a级毛片免费全部播放
    1. <acronym id="hc5za"></acronym>
      <p id="hc5za"><label id="hc5za"></label></p>

      <td id="hc5za"></td>

    2. <acronym id="hc5za"></acrony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