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
仫佬族,中國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仫佬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通用漢字。
在他們本民族的語言中,“仫佬”一詞就是“母親”的意思。該族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多數聚居在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的東門、四把、黃金、龍岸、天河、小長安等地。
中文名
仫佬族
傳統節日
依飯節、走坡節、春節等
語言
仫佬語、漢語、桂柳話
人口
207352
文字
漢字
信仰圖騰
鳳凰
分布
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
1族稱
仫佬族族稱,有自稱與他稱之別。
多數仫佬族人自稱“伶”(音Ling),少部分地區自稱“謹”(音Jin)或“本地人”。漢族稱之為“仫佬”,壯族用壯語稱他們為“布謹”。史書記載中寫作“姆佬”或“木佬”。
仫佬族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的,元代以前,史書往往將仫佬族與“伶”或“僚”并稱,仫佬族的先民被歸屬于當時泛稱的少數民族僚族之中。僚族的稱呼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稘h書·西南夷傳》稱夜郎境內的主體民族為“夷僚”。晉代以后,文獻資料上到處可見類似的稱呼,涉及云南、貴州、湖南、廣東、廣西等地的僚族,又出現了“僚民”、“僚子”、“土僚”、“夷僚”、“生僚”、“山僚”、“洞僚”等稱謂。在四川、云南、貴州三省邊界的僚族,被稱為“葛僚”、“守宮僚”、“夷子”等。關于“僚”,許多學者認為是“駱”的后裔,而“駱”則被認為是“越”的另一稱謂。而“越”是中國南方民族的一個大族系,經春秋戰國至秦漢,不斷發生遷徙。
到了漢代,史籍不再見“駱”的稱謂,而改稱“僚”。由漢至唐、宋的一千多年間,僚族被當作西南少數民族的泛稱,活動區域很廣。仫佬族就屬于這其中的一支。清嘉靖《廣西通志》說:“天河僚在縣東,又名姆佬。”《古今圖書集成》載:“天河縣色分四鄉,縣東八里咸伶種,名曰姆佬。”都指明了“僚”、“伶”與“姆佬”(仫佬)的直接關系。仫佬之名,元代史籍已明確記載,稱“穆佬”、“木婁苗”、“木婁”等。明、清以后,相繼以“木老”、“木佬”、“姆佬”等名稱見于史冊。
1956年,經過民族識別,國務院正式確認為仫佬族。


2歷史
仫佬族遠古祖先同其他民族的祖先一樣,創造了燦爛的史前文化。1958年在柳江縣新興農場通天巖旁的洞穴發掘出來一個缺下頜骨的完整的頭骨和4個胸椎、5個腰椎、5段肋骨等,屬于五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古人類,即“柳江人”。從附近發現的與“柳江人”同期的文化遺物來看,當時的原始人群,居住在依山傍河的石洞里,以采集植物和捕獲動物為生,已進入用火食熟食階段。大家共同勞動、平均分配,過著以母系氏族為中心的原始公社的生活。1965年至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桂林市南部的獨山甑皮巖60平方米范圍內,發掘出18具人體骨架,稱甑皮巖人。葬式包括屈肢蹲葬、側身屈肢葬、二次葬等。在厚達2.6米的文化堆積層內,有火塘、灰坑,石斧、石錛、石矛、穿孔石器、磨石,陶罐、陶釜、陶甕,骨鏢、骨鏃、骨錐針等,還有大量的螺蚌陶片和獸骨。具有磨制石器的技術,說明甑皮巖人處于新時器時期。甑皮巖出土的文物表明:當時的人們已經擁有了陶器,能夠更好地烹煮食物,有利于人的健康和長壽。已經有了家畜飼養,出土的豬骨有67個個體,從年齡的組合和牙齒磨蝕來看,這些豬是經過飼養后宰殺的。已經出現了原始的鋤耕農業:石斧、石錛是耕作的工具;石刀、蚌刀是收割工具,石磨是谷物的加工工具。經過多學科的綜合研究,專家認為:甑皮巖人與柳江人有著密切的血緣聯系;廣西的土著民族包括仫佬族,其遠古祖先是甑皮巖人,而甑皮巖人的祖先則是柳江人。
戰國末年,居住在嶺南西部一帶的仫佬族先民,屬于西甌駱越民族一支?!稘h書》載:“蠻夷中西有西甌,其眾半贏,面南稱王。”又載:“駱越之人父子同江而浴,相習以鼻飲。”秦朝建立,統一嶺南,仫佬族的祖先同嶺南其他族群一道進入祖國民族大家庭,被統稱為僚。漢代,大批漢族人進入嶺南地區,帶來了先進生產技術,加速了嶺南地區政治、經濟的發展。隋唐時代,中央王朝在嶺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羈縻政策,設置了幾十個羈縻州縣,并任用當地少數民族首領為長吏。對這些長吏,中央王朝采取的政策是:只要他們承認中央王朝的政權,服從調遣,履行義務,就可以世代襲職,享受有關的待遇,而且還可以保留當地的社會制度和經濟結構。這一時期,仫佬族先民嶺南“僚”的社會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牛耕開始出現,稻作技術有了提高。手工業的冶煉、淘金、制陶、采銅等技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還生產出一種作為農副產品交換的“僚”布。在晉代,仫佬族的祖先有被稱作“濮僚”的;在南北朝,也有的被稱為“木籠僚”。宋、元兩代,是仫佬族從僚、伶等中分化成為單一民族的時期。據史載,宋太祖開寶五年(972),在桂州琳洞地置羅城縣,先隸融州,后屬慶遠。并派漢官管轄,廢除五代時的苛捐雜稅。宋仁宗皇祐年間,中央王朝鎮壓儂智高的起義之后,在桂西廣大地區普遍建立了土司機構,而伶僚族所居住的羅城、天河等地卻設漢官制度。元代,有關仫佬族活動的記載就多了起來。史書中所記載的“木佬”、“木婁”、“木搖”以及“狇老”等等都是指的仫佬。明代,稱仫佬為“木僚”、“木佬”和“狇佬”。民國《麻江縣志》載:“《明一統志》稱麻哈長官司,元為仡佬寨,樂平長官司為狇佬寨。”


根據歷史記載與傳說,可以推知,仫佬族至晚在元代或明初已居住在羅城一帶地區。明朝繼承宋元制度,在羅城、天河、宜山等仫佬族聚居區繼續設立流官,社會基層設立里、甲。同時在縣官之下增設土巡司、鎮和寨堡等機構,讓當地頭人任職,把漢官與土官統治結合起來。當時農業已有一定水平,進入了封建社會,人民每年向朝廷交納夏、秋兩次的稅米。清代將仫佬族地區縣以下劃分為“里”,在“里”下設“冬”。每“冬”約十余戶,設立“冬頭”,由大家推任,負責籌糧收款。“冬”原為繳納糧款而劃分的區域單位,由于仫佬族大都同姓聚居,一個村大都居住著同一姓氏有血緣關系的族人,因此后來“冬”以下又分“房”,實際上成了封建宗族制度下的姓、房組織。民國初年,設立了團總、保董、甲長等,國民黨利用原來的“冬頭”為保、甲長,統治仫佬族人民。1933年以后,隨著國民黨勢力的深入,建立了區、鄉、村的保甲制度,鄉長兼任民團隊長及小學校長,實行所謂“三位一體”、“五戶連保”的統治。仫佬族中的一些“鄉老”、“族長”往往上通官府,下攬族權,群眾遵守“鄉約”、“族規”、“家訓”,極力維護族權、夫權等封建宗法制度。
進入封建社會的仫佬族地區,土地已相當集中。地主、富農每戶平均占有的土地約為中農的2至4倍,為貧農的5至6倍以至10余倍,而且都是良田好地。少量的廟產田、祠堂田、學田、柴山等公田、公山,也多為地主、富農所侵占。地主、富農通過雇傭長、短工、放高利貸、出租田地來剝削廣大貧雇農。剝削雇工是仫佬族地區的主要剝削形式,而以雇短工最為普遍。沉重的高利貸是仫佬族地區地主、富農進行剝削的又一種手段,有些地主每年僅放高利貸一項的剝削,就達1萬多斤谷子。借谷年利率一般為50%到100%,有的高達150%到200%。地租形式是實物地租,剝削率一般為收獲量的60%左右。有些地區往往還要佃農負擔一定數量的無償勞役。殘酷的剝削,使廣大農民長年累月陷于貧困挨餓的境地,過著水深火熱的生活。
仫佬族人民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曾多次掀起反抗封建統治的斗爭。先后于明永樂七年(1409年)、十九年(1421年)、正德六年(1511年)、清順治九年(1652年)、雍正七年(1729年)、乾隆七年(1742年)、道光元年(1821年),爆發了大小規模不等的武裝斗爭。太平天國革命時期,仫佬族人民組織秘密會黨,奮起響應。咸豐七年(1857年),響應太平軍革命并建立了“大成國”的農民起義軍李文茂部,曾占領羅城縣,建立過農民政權,得到仫佬族人民的積極支持。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仫佬族地區的反抗斗爭,逐漸匯入黨的領導之下。1930年,紅七軍北上路過羅城、天河縣等仫佬族地區,仫佬族人民受到革命的教育和鼓舞。他們熱情為紅軍燒茶水、做飯菜、當向導。紅軍在四把附近的佛子坳遭到國民黨韓彩鳳、覃連芳部圍攻時,仫佬族人民冒著槍林彈雨為紅軍送彈藥、救傷員、送情報,有的還拿起槍桿子直接參加戰斗,為紅軍贏得勝利貢獻了力量。當紅軍繼續北上之時,十多位仫佬族青年參加了紅軍。廣大群眾則為子弟兵帶路、挑擔,并掩護留下的傷員。在抗日戰爭中,仫佬族人民不僅參加了黨組織的柳北抗日挺進隊,而且還自動組織了武裝隊伍,抗擊日本侵略者。

1946年以后,仫佬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開展了反對國民黨征兵、征糧、征稅和抗稅斗爭,有的直接參加了柳北人民解放總隊,這個游擊隊的第一大隊第三中隊的70%以上成員是仫佬族的子弟。他們與各族人民一起,抗擊國民黨軍隊的進攻,終于在1949年11月,配合人民解放軍解放了羅城。
3政治
1950年,仫佬族地區獲得解放,進行了清匪、反霸斗爭。
1952年初,進行了土地改革,到1956年基本上完成農業合作化。
1958年9月,仫佬族地區實現了人民公社化。
1984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羅城仫佬族自治縣。
4經濟
農業
仫佬族農業生產經過長期發展,至新中國建立前已達到一定水平。耕作技術、作物種類和生產工具基本上與附近的漢、壯族相同。
農具有鐵犁、鐵耙、鋤頭、鐮刀等。畜力以黃牛、水牛為主,也使用馬匹。水田較多,約占耕地的60%。水稻收割后,部分土地種植麥類、油菜和蔬菜;部分冬閑休耕。山區以玉米為主,過去都是培壟種植,一年一季,雙株稀植,間種豆類、花生、棉花、瓜類等。普遍使用農家肥。農田灌溉主要靠攔河筑壩和開渠引灌山溪泉水,但由于存在著地主、富農對溪河的分段霸占,各自攔河引水,限制了水源的合理使用,下游干旱往往無法搶救。個別山區,連人畜飲水都有困難。蟲獸災也比較嚴重。作物單位面積產量,依地區條件、耕作技術粗細和作物種類的不同而異,一般水稻畝產二、三百斤,玉米百余斤,紅薯六百至一千斤。麥類、油類等作物因經營粗放,產量較低。
過去,生產以一家一戶為單位進行。男女勞動分工不甚嚴格,一般說來,犁田、耕地、挑糞、打谷等由男子承擔,婦女從事插秧、扯秧、割谷、種地和家務勞動。仫佬族地區由于田地較少,土特產資源比較豐富,因而采集藥材、飼養家畜和兼營打鐵、制缸瓦、紡織等副業生產有一定的發展。
手工業
仫佬族地區的手工業,大都沒有脫離農業生產。
打鐵工具雖比較簡單,但能加工制作各種農具、生活用品。缸瓦業所制造的“沙罐”,輕巧耐用,是仫佬族地區的特產。
羅城較大的東門與四把圩場,早在清代中葉以前即已形成。有些仫佬族人兼營商業,農閑時,不少農民也從事小商販的活動。

5文化
信仰
歷史上,在仫佬族地區,民間信仰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時道教和佛教也有較深的影響。
上個世紀二十年代,仫佬族地區大興土木,建造了不少規模宏大的佛教寺廟。僅羅城縣附近就建有各賁寺、開元寺、雙福寺、萬廣寺等四大寺廟。城東還有迥龍寺、壽福寺等小寺廟。這些寺廟長年香煙繚繞,前來祈求賜福消災的人絡繹不絕,每年還要定期舉行一次會期,附近村寨的人都要來參加祭祀。相對來說,道教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據更為重要的位置。人若生病或遇上災難,都要請法師做法,敬神、驅邪、祈神保佑平安。
仫佬族的民間信仰處于較為原始階段。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山、水、草、木、飛禽走獸以及古往今來的先賢圣哲、忠烈之士等都是崇拜的對象。仫佬族民間信仰是混雜無序的,不僅吸納了道教、佛教的神靈,而且往往將神職張冠李戴,使得不少神靈往往兼有善惡兩面。如雷王,為掌管雨水的神靈,既可降雨造福人類,也可放水淹沒人間,毀滅人類,所以人們對其既崇拜又恐懼。婆王有時是專管小孩生死簿的兇神,有時則被說成是人倫始祖伏羲、女媧兄妹的母親,是位大母神。白馬娘娘有時是兇惡女神,有時則是善神,據說依飯節就是紀念她的。仫佬族民間信仰的活動頻繁、種類繁多?;閱始奕?、良辰佳節、新屋上梁等都要舉行祭祀祈求儀式。平時也有不少信仰活動,較為常見的有:
祭三界:在村外設兩個神壇,一為三界公壇,一為雷王壇。在三界公壇前宰牛,在雷王壇前殺豬,對兩位神靈實施血祭。
架接命橋:小孩生病,恐其夭折,就請法師作法。用一根木棍作橋,上書小孩父母姓名,小孩名及祈禱之語。將這根象征著橋的木棍放于婆王廟前,焚香燒紙,以祈除病消災。

添花架橋:婦女久婚不育,便請法師作法。在水溝上架一塊石板,讓岳丈及族親數人走過,謂之“踩橋”。然后在堂屋神龕上立“花婆”神靈。再將一竹編的小橋釘在求嗣者的房門上,蓋上紅、黃布各一塊,用紅、白、銀紙剪成54個花童分別放在橋的兩邊,稱為“架房門橋”,以表示引子來家。
埋天狗:婦女不育,被認為是天狗作祟。嬰兒魂魄最懼怕天狗,所以未來投胎。所以要舉行埋天狗儀式。在為求子而架的石橋邊挖九個或七個坑,坑內點燃油燈,宰一小狗,將頭斬下放入第一個坑內,然后填好所有的坑。稱填九井或填七井,認為這樣就驅除了天狗,婦女便可以懷孕生子了。
叫魂:又稱“贖魂”。孩子生病,認為是魂魄四處游蕩所至,要請法師叫魂,也有由病人母親來擔任的。用一小笸籮,內裝一面鏡子、一枚雞蛋,一包白米、一件小孩的舊衣服,拿到十字路口焚香燒紙,呼喚小孩姓名?;丶液?,將叫魂的所用的衣服和白米放在病孩床頭,用外婆家送的彩線縛在手腕上,并讓小孩喝下一碗“符水”。添六馬:年老多病,少氣無力,被認為是六馬已倒所致,要請法師“添六馬”。法師剪6個紙馬,然后祈禱請六馬降臨,并在老人睡床的四角以及頭、腳等六處各放一匹紙馬。俗信6匹馬可以給老人帶來生命的活力,讓其恢復體力。
安龍位:仫佬族認為村寨有村寨的龍神,即所謂山水龍脈,家庭有家庭的龍神,它們分別主宰村寨和家庭的命運。如全村遭受不幸,被認為是破壞了龍脈,全寨要舉行安龍活動。如家庭遭受不幸,則要在家里舉行安龍活動。村寨的安龍在全村舉行,由法師用盤裝著煮沸的桐油,熏遍全村的每個角落。然后,祈請龍神降臨,并宰1只鵝和30余只雞獻祭。安龍后三日內,禁止外村人入內。家庭的安龍與之類似,只不過規模小得多。
打醮:也稱打太平醮。村寨如遇災難,就要全村集資打醮。由法師主持,為期3至5天。在村外空曠處搭棚設壇,獻上三牲,法師念經,手舞足蹈請神降臨驅鬼。然后送神,焚燒紙剪的元寶、衣箱、房屋和象征性的錢幣,以為酬謝神靈。
添糧:老人多病,被認為是天上給他帶到人間的糧食已經吃完。要使老人恢復健康,必須請法師為老人添糧。用一只公雞、2斤豬肉供神。讓嫁出去的女子帶回一筒米和兩根線。法師用米作法,用紙蒙住米筒口,再用線捆住,放在神龕上。第4日早上,打開竹筒,倒出其中的米煮給病人吃。親戚拜望時,也帶些米來,意為添糧。

建筑
仫佬族聚族而居,同一宗族的人往往居住在同一村寨內。只是在一些圩鎮和大的村子里,才存在與別的民族和別的姓氏雜居的情況。
住房一般是泥墻瓦頂、三間并列的平房,茅屋較少。磚瓦樓房只屬于地主、富農。屋宅建筑形式大都一個格式,一戶住宅七個門,大門、中門、后門和四個房門。堂屋中間墻壁置“香火”。左側門邊挖地砌地爐,地爐燒煤,是仫佬人家特有的取暖、燒火的生活設備,挖地爐燒火已有悠久的歷史。明代嘉靖年間的田汝成在其所著《炎徼紀聞》中就對仫佬人家的地爐有所記述。牲畜圈欄一般與住房分開,因而室內比較整潔。
飲食
仫佬族主食大米、玉米和薯類,以前除少數地主、富農外,廣大仫佬族人民每天都是兩稀一干,甚至三餐都是稀粥。
喜愛酸辣,家家腌有酸蕎頭、酸豆角、酸芋蓬、酸刀豆、酸蒜頭等作為佐食之用。
蔬菜種類主要有白菜、空心菜、莧菜、豆角、南瓜、芥菜和蘿卜等。
肉類主要豬肉、雞肉、鴨肉和魚肉,忌吃貓、蛇肉。在過去,羅姓、姚姓不吃狗肉,傳說這和羅姓祖先陷入火災得狗救助有關。
姚姓不吃動物內臟,傳說這和姚姓祖先有關。東漢姚期出兵,因煮豬心不熟,戰士不得飽餐,當日不得出兵,從此姚姓不吃動物的內臟。

服飾
仫佬族的衣服,一般尚深青色。過去大都是自紡、自織、自染、自縫。據記載,在清代,婦女還有穿桶裙的習慣。地主豪紳穿有風領的衣服,這是一般農民所不許穿用的。
近代都已改裝,與當地漢、壯族的衣服沒有多大差別。男子穿的都是對襟上衣、長褲,年老的穿琵琶襟上衣;一般穿草鞋,跣足的不多。
過去姑娘梳辮,出嫁后結髻,現在多已剪發。飾物有銀質的耳環、手鐲、戒指等。
文學
仫佬族有著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由于仫佬族沒有文字,只有語言,這就決定了仫佬族歷史上留下來的文學主要是民間文學,諸如神話、傳說、詩歌、故事、戲曲等。
仫佬族的神話形態豐富,包括創世神話與英雄神話。創世神話有講述天地起源的神話,如《天是怎樣升高起來的》,洪水泛濫與人類再生神話,如《伏曦兄妹的傳說》,民族風俗形成神話,如《依飯節》等;英雄神話有《稼》、《懇王山》等。
民歌在仫佬族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過去幾乎家家有歌本,村村有老歌手,他們把教青年人唱歌當作自己的義務。唱歌活動多在“走坡”和喜慶節日期間舉行。
走坡是青年男女的一種社交活動,是談情說愛的方式。按照傳統習慣,男女青年在郊外相逢時,不論相識與否,均可邀請對唱。拒絕別人的邀請,被認為是不禮貌。歌的種類有:“隨口答”,歌詞由唱者即興創作,沒有一定歌本,具有豐富的想象和比擬,包括情歌、勞動歌、苦歌、儀式歌、風俗歌等。
“古條”,是故事式歌謠,內容為民間流行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等。“爛口風”,是一種譏諷性的歌謠,內容不拘,隨唱隨編。唱歌多用漢語唱,都是對唱的形式。走坡時以唱“隨口答”為主,間或也唱“爛口風”。喜慶場合多唱“古條”歌,唱者多數是中年人。
20世紀后期,山歌中增加了新的內容。也流行唱革命歌曲。仫佬族民間戲劇最流行的是“彩調”。彩調是流行于廣西北部桂林、柳州一帶的漢語地方戲曲。約在1880年前后傳入仫佬人聚居的羅城等地。仫佬山寨有不少業余彩調班子,四把鄉大梧村在1940年前后就有兩個小班子,過去吉門修建的一個彩調石頭舞臺,至今猶存。每年春節期間,為仫佬山鄉演出彩調的高潮時期。

體育
仫佬族有許多民間游戲和體育活動,極大地豐富過仫佬族人民的生活。
舞草龍:草龍用稻草編成,飾以彩紙。春節期間,仫佬族有挨家挨戶舞草龍拜年的習俗。
象步虎掌:農閑時,在地上劃一條線,參賽的人站在兩邊,雙雙以掌相對,待裁判發出號令,雙方即可移步用力,目的是將對放推離原位,或是故意松弛,使對方身體前傾,腳掌超越界線。這種活動可以鍛煉人的臂力、腳力和耐力。
鳳凰護蛋:是仫佬族兒童游戲。在地上畫一個圓圈,表示鳳凰窩,放三、五塊石頭,表示鳳凰蛋。一小孩扮母鳳凰在圈內左腳著地呈俯臥狀以護蛋。三、五小孩扮作天兵天將來奪蛋。勝負以能否在規定的時間內奪完蛋來定。其中,奪蛋的小孩不能觸及“母鳳凰”的右腿,觸及即被淘汰。這種游戲可以訓練孩子的靈活性,培養機智、勇敢的性格。
搶花炮:是仫佬族與壯族共同的娛樂活動。于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舉行。用土炮將花環射向天空,參賽者爭搶從天而降的花環,以得花環多者為勝。每屆花炮節只放五炮,每炮只有一個花環。
群龍爭珠:在水中投放一定數量的水果,參賽者潛入水中撈水果,以多者取勝。


6習俗
節日
仫佬族有著十分豐富的節日文化,一年之中有許多節日,幾乎每個月都有一個節日,這是因為仫佬族除了擁有春節、元宵、春社、清明、端午、秋社、中秋、重陽、灶王節等當地壯族、漢族共同的節日外,還有不少帶有民族特色的節日。在仫佬族,即便與各民族共享的節日,也別具民族風味。
春節,仫佬族稱“年節”。在仫佬族地區的農歷除夕之夜,仫佬族家庭全家人圍坐地爐邊,燒香供奉神靈。待正月初一雄雞報曉,家庭主婦立即點上一束香火和火把,挑著水桶來到井、泉、河邊,先插上香,向水中投幾枚銅錢,祭祀水神,然后挑水回家。俗稱“買新水”。全家大小早已等在大門邊,搶著喝一碗新水。俗信人們喝了新水,能夠健康長壽,牛喝了長得健壯,豬喝了膘肥體壯;用新水染布布發亮,用新水洗米,煮起飯來特別香;用新水釀酒,酒不酸;全村挑到第一擔新水的人,最為吉利,能給家庭帶來六畜興旺,五谷豐登。
社節,又稱分肉串節,是祭祀社王的節日。分春秋二社,春季在二月,祈求社王保佑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秋季在八月,報答社王賜予好收成。社節以村為單位集體舉行。各戶出資置辦香燭牲口。屆時,在社王廟供奉香燭,殺豬并按全村戶數將豬肉分成相應的份數,以備祭祀完畢分給各戶。肉串用竹子串起來,掛在竹竿上,放于廟的兩旁。將煮熟的豬頭、腳、尾和內臟置于祭臺上。祭畢,大家飽食一餐,然后各戶帶回所分的社肉回家,祭祀祖先,全家過節。社節還有一種與生男有關的習俗。同一年生男的人家,要集資置辦雞、肉等祭品,于社日前夜祭祀社王,向社王報告家中添丁。
花婆節,又稱“婆王誕”,俗稱“小兒節”,在農歷三月三舉行。俗信“花婆”是掌管生育的神靈,她花園種的花都可以變成人,她送花給誰家,誰家就生小孩。人去世,又還原為她花園里的花。過花婆節時,各村要抬豬牽牛到花婆廟前宰殺獻祭。祭時,由“冬頭”(宗族下的分支頭領)向花婆報告各戶情況,感謝她送花賜子的恩德,并祈求她保佑小孩健康成長。祭畢共同進餐。新婚夫婦結婚時要向花婆許愿,如果生兒育女,就會報答她的恩德,希望她早日送子。生育后要在花婆節還愿,帶上煮熟染紅的雞蛋和酒肉來祭祀花婆,完畢還要將紅蛋分給各家,讓各家分享福分。牛生日節,時為農歷四月初八。當天家家要將牛欄打掃干凈,并為牛擦身,喂給好的青草和飼料,讓牛休息,不去耕田犁地。同時,人們備好酒肉、糯米飯祭祀牛神,祈求保佑耕牛平安。祭畢,先讓牛吃一點糯米飯,然后才輪到人吃。
端午節,在農歷五月初五舉行。仫佬族端午節除具有和當地壯族、漢族相同的內容外,還要抬紙船到田間,請師公念經巡游,驅除害蟲。俗信以為可以使禾苗茁壯成長。銀姓仫佬族人民還要祭祀真武神,這一天,銀姓仫佬族無論老少,都要到真武廟參加祭祀真武的活動,祭祀用雞鴨。這種端午節的祭祀活動有著十分古老的淵源。
驅蟲保苗節,又稱吃蟲節,是專門驅除蟲害的節日,在農歷六月初二舉行。出嫁的姑娘這一天要回娘家過節,途中要捉害蟲到娘家去炒著吃。全村人來到田間的吃蟲廟,首先舉行祭祀活動,所祭為吃蟲娘娘甲娘。顯見這一節日民俗是在人們除滅害蟲的農事活動基礎上形成的。
接祖先節,時為農歷七月七日至十四日。七月七日為接祖日,將祖先接回,每日每餐飯前先供奉祖先,然后全家才進餐,一直要供奉到十四日。

走坡節,在農歷八月十五舉行。在廣西羅城等地,仫佬族青年男女要在節日前后的集日聚集“走坡”。他們在特定的山坡行走,互唱情歌尋偶。如果雙方有意,便會約定下次走坡的時間,而且還會互贈禮物,男贈月餅女贈布鞋,有所謂“八月中秋哥送餅,九月重陽妹送鞋”的習俗。到夜晚,各村青年還要做“野敬”。在貴州,除了在正月初一走坡外,也要在八月十五走坡。屆時,男子穿新衣,頭扎毛巾,女子穿著鮮艷的花邊上衣和百褶裙,從四面八方匯集到“會場”。男子進行爬竿、斗雀、對雀(若干雀放在一起,比誰的雀叫得多叫得好)活動。女子則唱歌、對歌、跳舞。
仫佬年,時為農歷十月的第一個兔日。主要流行在貴州黔南、黔東南一帶的仫佬族。年前,當地仫佬族人民要早早打糍粑、釀酒以備節日之需。屆時,還要吃雞、鴨、魚等,富有的人家還要殺豬,有的是幾戶合起來殺一頭豬。過年的頭天,仫佬村寨要淘洗水井,滅火爐,包火種,過年的清晨要挑新水。過年這一天,家家戶戶放鞭炮,男女老少穿新衣,全家聚餐前祭祀祖先。仫佬族稱木佬年為大年,春節為小年。過大年比過春節更為熱鬧、隆重。木佬年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是相傳仫佬族的祖先敬仰兔子的純潔,曾以兔子作為定親之物,成親之日正好是農歷十月第一個兔日,所以這一天就成為仫佬族的節日。過木佬年,具有懷念祖先,繼承傳統,保持純潔,不做傷天害禮之事的意義;一是說秋收已過,十月過年,是為了歡慶豐收、感謝祖先賜福。木佬年在仫佬族是良辰吉日,常常有青年男女在這一天舉行婚禮。
依飯節,是仫佬族十分隆重的節日。仫佬語稱“喜樂愿”,“做依飯”、“敬依飯公爺”、“還祖先愿”等。主要流行于廣西羅城東門、四把等地。逢辰丑未之年的冬至前后舉行。依飯節是仫佬族敬神、娛神、祈神保佑五谷豐收、六畜興旺的節日。依飯節以各宗族下的分支“冬”為單位輪流操辦。依飯節一般在公共祠堂舉行。祠堂門前搭彩臺,堂中央擺一方桌,桌上放祭品。儀式由師公主持,有一整套程序。整個過程有群眾配合,載歌載舞?;顒訌念^天清晨至次日清晨結束。
婚姻
仫佬族地區過去盛行父母包辦的早婚,少數是自己通過“走坡”戀愛結婚的。
婚后有“不落夫家”的習俗。結婚后女子不住在男方家,而是回到父母家,幫助生產勞動,服侍長輩,農忙和節日才回夫家住幾天,等到懷孕生孩子后才長住夫家。
仫佬族早就與壯、漢族通婚。結婚禮儀繁,費用大。一般來說,從訂婚到完婚,要經過擇婿、聘媒、合命、下定、過禮、迎娶等儀式。男方要送給女方豬肉、酒米、銀元、耳環、手鐲、衣物等禮物,約相當于1500斤到2000斤稻谷的價值。
富家納妾的較多,而貧苦農民則往往娶不起妻子。有些人家祖父結婚欠下的債,到孫子輩尚未還清。
女方家給男方家陪送的嫁妝耗資也相當大。


喪葬
仫佬族家中老人去世,都要向親戚報喪。如是年輕媳婦死去,則須得外家到場看過方能入殮。老死者入殮前,孝子要到河邊取水為死者沐浴,俗稱取水為買水,即取水前在河邊焚香,表示答謝水神。沐浴完畢,要為死者穿上幾層新衣。然后將死者抬到地上的草席上,表示“人死屬土”。子孫們夾點肉和飯放在死者口中銜住,用毫銀壓上,然后抬入棺材中仰放,頭向棺材窄的一方,腳向棺材寬的一方,意為“腳踏蓮花”。一般都請“師公”為死者打齋超度。一般打道場一夜,也有打三夜以上的,視家庭財力而定。安葬墓穴要請風水先生測定,即所謂擇“佳城吉地”。出殯要擇“吉日良辰”。仫佬族多行一次葬,如果逢上家中不幸,就會舉行二次葬,拾回遺骨,洗凈,放入壇中再行安葬。
仫佬族人帶孝時間很長。父母亡故,孝子戴孝三年。家中堂屋置靈牌,早晚奉茶供飯,以表孝敬。三年后,于農歷七月十五燒靈牌,稱為“脫孝”。對非正常死亡的人,要舉行特殊的儀式。如兇死,則要舉行火煉儀式。燒起火堆,法師舉起作為死者替身的一個草人,口念經咒從火上走過,家屬隨后。俗信行過這種儀式之后,死者靈魂經過了火煉,驅除了邪魔,就可以“歸宗”,與陰間的祖先在一起,而不會成為亡魂危及家人,家人就可避免同類的不幸。如果妻子先亡故,出殯時丈夫要左手拿刀,右手拿一雙筷子,將筷子砍斷,表示砍斷“夫妻關系”,日后亡魂不得糾纏。這些葬俗,表現出了仫佬族與其他許多民族相同或相似的信仰和觀念,這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結果。
禁忌
仫佬族過去的禁忌也很多:
大年初一不能掃地,認為掃地會把錢財掃出家。也不能洗衣服,認為洗衣服會把福氣洗掉。不能劈柴,認為劈柴會把財神嚇跑。
二月初一不進地。
六月初一不做工。播種忌火日,并在三天內不得剃頭、洗發。下玉米種的最初9粒時要停止呼吸,不許講話。外出經商忌諱煮飯不熟和打破碗碟等等。
新中國建立后,仫佬族的信仰習俗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迷信色彩逐漸淡化,健康有益的成分則延續下來。
個性翻譯轉換
藏頭詩生成器 粵語在線翻譯器 在線外語翻譯器 各地方言語音翻譯器 火星文簽名轉化器 硬筆書法作品在線生成
起名生成器 在線名字設計 繁體字在線轉換器 點陣字生成器 古代豎文轉換器 QQ表情大全文字生成器 線條字在線生成器
上網工具應用
稀有漂亮特殊符號 漢字拼音轉換器 漢字筆畫數查詢 在線拆字生成器 彩色字體生成 在線拼音輸入法 ascii碼對照表
制作工具應用
智能ai摳圖 人民幣大寫在線轉換器 死亡壽命計算器 年齡計算器在線計算 元素周期表 加減法口訣表 乘法口訣表
在線鬧鐘 珠算口訣表 倒計時器 在線日期計算 長度換算 在線功率計算器 在線面積換算器 體積容量轉換器 熱量單位換算
壓力單位換算 溫度單位換算 重量單位換算 車牌號查詢 軍車牌照
生活便民查詢
銀行手續費查詢 身高體重標準預測 啪啪啪計算器 預產期在線查詢 親戚計算器 公積金查詢
各國貨幣中英文名稱 世界各國首都查詢 世界各國國旗大全 北京時間校準 2021年放假安排 郵編區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