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諾族
基諾族(The Jino ethnic minority)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基諾是民族自稱,過去漢語多音譯為“攸樂”,意為“跟在舅舅后邊”,加以引伸即為“尊崇舅舅的民族”?;Z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其余散居于基諾鄉四鄰山區,主要從事農業,善于種茶,使用基諾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1979年6月經民族確認,基諾族成為中國的第56個民族。
中文名
基諾族
另譯
攸樂
語言
基諾語
外文名
The Jino ethnic minority
分布
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信仰
太陽
1民族概況
基諾族自稱“基諾”,意為“舅舅的后代”或“尊敬舅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景洪市基諾鄉,其余散居于基諾鄉四鄰山區。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基諾族人口數約為25000人。主要從事農業,善于種普洱茶。使用基諾語,屬漢藏語系 藏緬語族 彝語支?;Z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由于無文字,過去多靠刻竹木記事。無本民族文字。
基諾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基諾"是民族自稱, 過去漢語多音譯為"攸樂",意為"跟在舅舅后邊", 加以引伸即為"尊崇舅舅的民族"。1979年6月經民族確認,成為中國的第56個民族。
基諾鄉舊稱為基諾山,清代文獻寫為攸樂山,都是以基諾族自稱而得名,足見基諾族是當地的古老居民。有關基諾族的漢文記載始于18世紀?;Z山因盛產普洱茶,明末清初即有漢族商人進入,推廣種茶制茶技術,對基諾族社會發展產生了影響。雍正七年(1729),清朝在基諾山思通(今司土寨)設攸樂同知,筑了磚城,駐軍500人,欲在這里建立滇南重鎮,但時隔6年因瘴氣厲害而裁撤,此后只在這里委任基諾族首領為攸樂土目。后來傣族土司統治基諾山區。中華民國時期,國民黨地方政府在基諾山委任保甲長,保甲長與傣族土司任命的基諾頭人相結合,主要職責是為國民黨地方政府催繳貢賦。1941年10月至1943年4月,基諾族人民為了反抗國民黨地方政府的殘酷壓榨,在操腰的領導下,團結哈尼、瑤、漢等族人民,同國民黨地方政府的軍隊進行了英勇斗爭,最終迫使云南省地方政府把車里縣長撤職查辦,3年內未在基諾山征稅。
2發展歷史
有關基諾族漢文獻記載史于清代。據考,因基諾山盛產普洱茶,明未清初有漢族商人進入,推廣種茶制茶技術,對基諾族社會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清雍正七年(1729年),清朝在基諾 山司土寨設攸樂同知,筑磚城,帶“馬步兵丁五百名”駐守。但六年之后,因瘴氣厲害而裁撤,委任基諾族頭目為攸樂土目,管理基諾山區。在清代以前,傣族 土司對基諾山已實施統治,傳說傣族召片領曾拜認過司土寨的基諾族長老為干爹,還娶過一個基諾族美女為妻,并生一子,后來此子當了召片領。傣族土司在基諾族村寨任命了叭、鮓、先級基層頭人,而且還以前、后半山為單位,任命兩個金傘大叭,各賜以金傘一把,鋩鑼一對,鎖鏈一條。每年這兩個大叭都要在金傘的張蓋下,在手持鐵鏈、大刀和鳴鑼開道的隨從簇擁下,巡游各基諾族村落,以宣揚傣族召片領的統治權威。民國時期,地方政府在基諾山委任保甲長,保甲長與傣族土司任命的基諾頭人相結合,主要職責是為地方政府催繳貢賦。1941年11月至1943年4月,基諾族在操腰的領導下,聯合瑤、哈尼、布朗、漢等民族進行反抗,最終迫使云南省地方政府把車里縣長撤職查辦,3年內未在基諾山征稅。
在1949年以前,基諾族社會尚處于原始社會末期向階級階段渡階段,由父系氏族制取代母系氏族制,大約也只有300余年歷史,現在日常生活中母系氏族公社的遺俗還相當多。如在隆重的“上新房”儀式中,第一個手持火把登樓點燃火塘的是氏族內最年長的女性;在成語和古老的祭詞中有“母親是家長”的古訓;只有母親才有權為生病的子女殺雞“招魂”;村社長老雖已是男性,但至今人們仍沿用母系氏族公社時代的稱號“左米尤卡”,即村寨的老奶奶。

由父系公社取代母系公社,大約有300余年的歷史。個別村寨在20世紀40年代尚有百余人共居的大竹樓,這個父系大家庭公社雖然共居一處,但分居各房間的小家庭卻又是個體經濟,單獨生產和消費,呈現了父系大家庭公社末期的過渡狀態。這些原始社會古老遺跡可謂基諾村社的特點之一。
3社會經濟
建國前
新中國成立前,基諾族社會尚處于原始社會末期向階級社會過渡階段,還保
留著許多古俗。如血緣婚的遺跡依然存在,有的村寨并不禁止氏族內婚;有的村寨禁止氏族內婚,但不禁止氏族內的戀愛同居。母系氏族公社的遺俗也相當多,平時只有母親才有權為生病的子女殺雞“招魂”;在上新房的儀式上,第一個手持火把登樓點燃火塘的是氏族內最年長的女性;村社長老雖已是男性,但他們仍沿用母系氏族公社時代的稱號——“左米尤卡”,即村寨的老奶奶。由父系公社取代母系公社,大約有300余年的歷史。個別村寨在20世紀40年代尚有百余人共居的大竹樓,這個父系大家庭公社雖然共居一處,但分居各房間的小家庭卻又是個體經濟,單獨生產和消費,呈現了父系大家庭公社末期的過渡狀態。這些原始社會古老遺跡可謂基諾村社的特點之一。
基諾族農村公社是由不同氏族成員共居的地緣村落(巴朵寨除外),每個村社就是一個獨立的村寨。村社各有其標有傳統界樁的土地界限,界內的土地歸村社所有,他人不可侵占。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形式是村社公有,其內部占有形式則分為村社共有、氏族或父系大家族公社公有、個體家庭私有3種,但公有制是主要的。在農業生產中盛行換工互助,狩獵中盛行原始平均主義的分配原則。原始租佃、雇工、借貸關系已經發生,但并未出現不勞而食的剝削者。村社一般有兩個長老,首席長老叫卓巴,次為卓生,他們由特定的古老氏族的最年長者充任,其職責涉及村社的生產、生活各個方面。
基諾族以刀耕火種的農業為主,農具基本上是鐵制的,有砍刀、鐮刀、小手鋤等。主要農作物是旱稻、玉米,種植棉花也有較長的歷史,盛產香蕉、木瓜等亞熱帶 水果?;Z山是出產普洱茶的六大茶山之一。大牲畜有黃牛、水牛,但不用來耕地,而用以祭祀和肉食,還飼養家畜家禽。種茶、制茶業有一定發展。采集和狩獵仍是基諾族一項重要的家庭副業。手工業還沒有和農業分工,主要在農閑時進行,經營打鐵、竹篾編織、紡織、釀酒、木工等。


建國后
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和人民政府派工作隊進入基諾山,宣傳黨的民族政策, 幫助基諾族人民發展生產,在黨的領導下,通過發展生產和文化,使基諾族社會由原始社會的農村公社向社會主義直接過渡。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基諾山因地制宜,實行多種經營的方針,采取以林為主,生產不斷發展,生活不斷改善?,F在改變了過去刀耕火種的落后耕作方式,興修了水庫。建起了水電站,基諾山寨有了電燈。開始使用拖拉機,農產品加工也用了機器。砂仁、茶葉、紫膠等經濟作物收入在總產值中的比重逐步增加。文教衛生事業也有了較大發展,多數適齡兒童能入學讀書,還有一些青年在大專院校深造。鄉建立了衛生所,保證了人民的身體健康。
4文化藝術
基諾族的文化藝術多姿多彩、民間流傳著豐富的神話傳說、故事和詩歌。在神話傳說中,流傳較廣的是《 瑪黑和瑪妞》、《 女始祖堯白》等。前者敘說的是基諾族的創世紀,洪水故事和兄妹成婚。后者敘說的是堯白造天地后,撒茶籽在基諾山,使基諾族以種茶謀生。民間故事有反映純潔愛情的《兩個小伙子》,有反映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寶刀和竹笛》、《猴子和人》、《大姐和四妹》?;Z族詩歌分敘事詩和抒情詩兩種,反映的內容廣泛,格調含蓄而真切,生活氣息濃郁。
基諾族民間音樂也相當豐富。民歌有敘事歌、山歌、賀新房歌、哄娃娃歌、兒歌等。主要樂器有口弦、“畢吐魯”——二洞簫和二胡、“七柯”(用7個竹筒組成,有7個音階)、“塞吐”(大鼓)、硭和鈸等,基諾族人民喜愛歌舞,從小學習傳統曲調,成年即興填詞,對歌。在節日和一些重大儀式期間,載歌載舞,舞蹈動作一般較簡單。
基諾族還有精湛的刺繡藝術和竹編工藝藝術?;Z族婦女在衣飾、挎包、手帕及送給情人的腰帶上,刺繡上精美的圖案,做工精致,花紋勻稱。
5風俗習慣
服飾
基諾族婦女上衣為無領對開,上半部多采用黑布或白布,下半部及衣袖用紅、藍、黃、白等7色布配制或刺繡而成,用紅色鑲邊,上衣背部縫一塊約3寸見方的白布,上面繡有圓形太陽花式圖案(基諾族稱月亮花);內衣為上部呈方形下呈菱形的兜肚式緊身衣,上部方形為鮮艷的條飾花紋,
下部菱形繡著各式圖案。下身多著紅色鑲邊的黑色合縫短裙,并用一尺左右的黑布纏綁小腿。發型為椎髻,婚前髻在腦后右方,婚后髻在前額正中。頭戴披風式尖帽,這種尖帽用長約60公分,寬23公分的豎線花紋土布對折,縫住其一邊而成,戴時又在帽沿上折起一指許的一道邊。
男子著無領對襟上衣,多用白底直條紋土布制成,背部縫有繡在白色方塊布上的月亮花圖案,下穿寬大的褲子,長及膝處,用白色土布綁腿。頭上留三撮發,額前正中一撮,頭頂腦門心兩邊各一撮,但有的村寨只留一撮,有的在額正中,有的在頭頂上,長約寸許,用寬一尺長丈余的黑布纏頭。
基諾族男女都穿耳,并帶上竹木制或銀制的刻有花紋的耳鈴。新中國成立后。男子留三撮發和穿耳已不流行。男女都有染齒的習俗,方法是用燃燒后的梨木放在竹筒內,上面蓋上鐵鍋片,待鐵片上的煙脂成灰光的黑漆狀時,即用梨木煙脂染齒。染齒是一種互相愛慕和尊敬的表示,青年男女在一起時,姑娘常把鐵片端到自己愛慕的青年面前請其染齒。
飲食
基諾族喜吃野菜、喜吃酸、辣味,制作多以煮、包燒、舂為主,而且喜歡用竹筒和芭蕉葉當鍋燒飯菜?!?/div>


特色飲食
逢年過節和喜慶盛會時還要吃"剁生",即用生肉末拌上鹽巴、辣子、姜末、薄荷、韭菜等佐料,用手捏勻,直到把肉捏成白色像熟的一樣才進食。
基諾人習慣于將獵獲的松鼠肉掛在竹樓里火 塘邊上,用煙火熏烤成肉干,使之常年不壞,食用時切 片烹湯,其味鮮而不膩。
基諾族最喜歡吃的菜有酸酉奄魚。做法是將鮮魚去鱗洗凈,拌上辣子、鹽巴與熱的米飯,裝進竹筒里,用芭蕉葉蒙在筒口,扎緊,待酉奄熟后即食,這種菜有特殊的酸味,味美可口,是佐飯佳肴。
螞蟻蛋也是基諾族喜吹的營養佳肴。農歷三、四、五月間把螞蟻包砍開,用篾籮接著,一個較大的螞蟻包子獲蛋七、八市斤,螞蟻蛋一般有筷子頭那樣大小,似蜂兒的樣子,營養豐富,可以煮吃、炒吃、蒸吃、放在火塘里燒吃,或放上鹽巴、辣子舂細加水做成湯喝。
語言
基諾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由于無文字,過去多靠刻竹木記事?;Z族相信萬物有靈,崇拜祖先,尊奉諸葛孔明。
食俗
基諾族聚居于中國南部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及其附近地區?;Z族主要從事農業,種茶歷史悠久,有著名的普洱茶。
基諾族習慣于日食三餐,以大米為日常主食,雜以玉米、瓜豆等?;Z族食用大米很講究,要吃好米,新米,陳倉米多用來喂養家畜或做烤酒。玉米則側重于吃青。早餐通常把糯米飯用手捏成團吃,午餐多把米飯用芭蕉葉包好帶到地里隨時加鹽和辣椒食用。晚餐除主食米飯外,還備有一些菜肴,家庭飼養的畜禽只在婚喪禮祭時才能宰殺。


平時肉類來源多依靠狩獵。每年5--9月是基諾山的雨季,此間的菜蔬幾乎全靠上山采集,經常食用的有山藥、水芹菜、竹筍、魚腥草及各種菌類。其中以竹筍最為常見。豐富的野味和山菜加上本地特有的野花椒、麻根、香茅草、酸木粉,使基諾族能在不同的季節里烹制出許多具有熱帶山野風味的民族菜肴。
基諾族常食用的菜有菜園子里種的蔬菜、竹筍、野菜、家禽、野味?;Z族民間有句俗話,叫做"漢炒、傣蘸、基諾舂",就是說漢族的菜喜歡炒吃,傣族的菜喜歡蘸著調料吃,基諾族的菜則以臼舂為主。每家最少有兩個木臼,一個舂鹽巴、辣子,一個舂菜。常用的佐料有香茅草、荊芥、姜葉、野八角、大薄荷、姜、香椿等。
肉類的吃法較多,可以酉奄成干巴,也可吃新鮮的。牛肉、狗肉煮時放幾片黃果葉去腥生肉切成小塊放上辣子、鹽巴、八角等佐料,用竹子夾著放在火上烘烤熟,或者剁成肉末,放上佐料,用芭蕉葉包起來放在火塘里燒熟,這種做法冷吃最可口。
基諾人做飯就餐均在竹樓二層的火塘周圍進行,有一定的禮節和講究?;Z族吃飯時首先要在火塘東側獻一點飯菜祭祀祖先和灶神,吃飯時全家人按順序在火塘旁圍蔑桌而坐,家長正對火塘,客人靠火塘而坐。給客人盛飯要少盛勤添。一般不興給客人夾菜,因為他們認為若給客人夾菜,就好象意味著吃完夾的這些菜就不要再吃了,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他們認為人有人魂,鬼有鬼魂,谷子也有谷魂,所以吃飯時甑子里的飯不能盛盡,哪怕肚子沒有吃飽也要留一些,否則,甑子空著,谷魂飛走了就不再回來,人也就沒飯吃了。
基諾族普遍喜好飲酒,民間有不可一日無酒的說法。所飲用的酒大都是自家用大米或玉米釀制,在釀制過程中,通常要加一些鎖梅葉等植物,酒呈淺綠色,并帶有一種植物的自然香味,據說有健脾強身的功效。
基諾山是一個著名的產茶區,馳名中外的普餌茶是當地的特產,民間多喜喝老葉茶,喝茶時一般都將老葉揉炒后放入茶罐加水煮至湯濃方飲。
在毛俄、茄瑪等寨的部分基諾族婦女中,有食一種當地特有的膠泥的習慣,有的老年婦女已食土成癖,一日不食就有不適,研究表明:這種膠泥中含有少量人體必需的銅、鐵、鈣、鋅等元素。
建筑
基諾族住房一般為干欄式竹樓,茅草覆頂,多是一個小家庭住一竹樓,包括一個父系家庭的全部成員。房屋因經濟條件規模各有不同:單身漢、寡婦或較貧窮者多為一層的平房或小柱子的樓房,房屋較窄??;富裕人家多建大柱子的樓房,房屋間架較高,寬敞舒適。人住竹樓上,樓下養牲畜及堆放雜物。房屋一般建在較平坦、背風、距水源近,便于飼養豬雞牲畜,便于打掃衛生的地方。建房地址初步選好后,太陽落山時,插上“達溜”(一種用篾編成的神器)。晚上建房的家長做到好夢,認為可以在此建房;若做惡夢,認為不可在此地建房。若夢中的情景不清晰,第二天還要插上“達溜”。這樣的儀式可以舉行3次,上山砍木料前一天,要殺一頭小豬、一只雞,請毛丕(巫師)祈禱。然后上山砍一棵頂上帶著葉子的樹,拿回來作椽子,還要扎一捆篾、一把茅草供在老屋后。請寨父寨母和巫師吃飯。第二天請村社的老人上山選樹,先殺狗祭樹神、森林神之后,砍兩棵祭神時殺黃牛和剽水牛時拴牛的柱子。房梁、房柱砍夠了,曬在山上,然后請親朋好友們幫忙割草,扎草排。山上的房梁、柱子鑿眼后,眾人幫著抬回寨子,挖好地基,蓋房就正式開始了。立柱子時要殺狗,柱坑里要放竹鼠的頭骨、狗的腳趾,還要把狗血涂在柱子上,以求驅除惡鬼。立柱必須在太陽落山前進行,以免人影被埋在柱洞內。柱洞內要埋些檳榔,3塊芋頭和3塊生姜,3個達溜和3塊銅。立柱那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殺豬、雞、狗祭神,把血涂在東南柱上,還貼上狗毛、雞毛。請巫師念經,請求地神保佑房主人清吉平安。新房建成后,舉行上新房儀式。
婚姻家庭
基諾族青年戀愛自由,但青年男女必須在舉行“成年禮”之后,才取得談戀愛的資格。男青年16歲,女青年14歲。舉行成年禮后,還要接受父母祝福,同時還要接受父母贈送的全套農具和成年人的衣飾——繡有月亮花徽的上衣,繡有月亮花徽和幾何花紋的筒帕?;Z族的戀愛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基諾語稱“巴漂”,即秘密的談情約會階段,這一階段,互相贈送禮物,如女子送檳榔、鮮花,男子回送草煙、精心刻制的刀把之類。第二階段,基諾語稱“巴寶”,即愛情由秘密轉入公開的階段。這一階段,互贈的禮物更多,而男子此時對女子最為尊貴的禮物是男子的母親向女子贈送的禮肉,大凡男方家中殺雞、殺豬、殺?;颢C到野獸時,男方的母親都要選一塊好肉用新鮮的芭蕉葉包成四方形,讓兒子交給自己的戀人。這一時期最主要的特點是夜晚參加“尼高左”(男女社交的公房)進行社交活動,其間男子編竹篾活,姑娘刺繡紡織,或相互對歌。女子可把沾有梨木煙脂的鐵片遞給男方,男方則用手指細心漆齒。第三階段,基諾語稱“巴里”,即請求同居。男方認為雙方的熱戀已達到了同居的程度時,便可秘密地直接告訴女方,在征得女方的同意后,就可以進行同居,即使同居后,男子再到女家,如女方的房門戶沒有半開也不得任意闖入。同居時,男子天不亮即應離開女家。經過一段時間的同居后,雙方覺得應該組成家庭時,男子即在早上給女方家背水、掃地,即是向女方的父母表示也向世人申明,他要和這家姑娘結為夫妻。不久,男方的父母和證人便登門求親。迎親這天,新娘必須在迎親的隊伍到來之前,躲藏起來。屆時由親娘的舅舅和兄長找到,交給迎親的隊伍。在到新郎家的途中,還要舉行潑污水儀式,即青年男子將污水潑在新娘身上,這是原來和新娘相好,而且同居過的男青年,其中也包括血緣氏族內的伙伴(基諾族不少村寨允許血緣氏族內的戀愛和同居,但禁止正式結婚)?,F在,她要到丈夫家生活,與伙伴們分離了,潑污水是對她的報復。
新娘來到新郎家,新郎的母親送新娘一個雞蛋,在她手上拴一根紅線,繞3圈,新郎的父親要給她一只雞腳,并在她手上拴紅線。意為不但把姑娘的心拴住,連魂也給拴住了。村寨的長老“卓生”、“卓巴”也前來祝賀。人們喝酒、唱歌、跳基諾舞、擂太陽鼓、盡情地歡娛,以慶賀這對新人完婚。 結婚當晚,新娘不能外出,第二天清晨,新娘背水回家燒好洗臉水,請公婆洗臉,并正式稱呼他們為阿爹阿媽。男子婚后仍可以“竄”姑娘,而婦女婚后一般不參加社交活動。離異現象很少。


生育習俗
和其他許多民族一樣,基諾族在生育上也有許多忌諱和規矩。首先,婦女方面的禁忌:婦女懷孕后,砍柴時不能把斧子挾在柴中間,沒有出頭的芭蕉花不能吃,不能采白參、
黃色菌和獨朵的雞棕,背柴時不能把竹子柴和樹木柴背在一起,否則會難產。成雙的果子不能吃,否則會生雙胞胎;獸頭上的肉和叫谷魂的豬頭不能吃,吃了會對生育和孩子的生長不利。不能看月蝕,否則孩子會眼斜。其次,丈夫方面的禁忌,丈夫打獵時不能砍黃棕樹,否則孩子的頭發長不好;不能打猴子,否則孩子長得不漂亮;不能割巖蜂,割了自己會被叮。寨子里的老人死了不能參加抬,不能打蛇,不能爬樹摘果子,不能參加繃大鼓,認為違反其中任何一條,妻子都會難產,打獵時,鳥類要打最好、最漂亮的,妻子吃了,孩子才會長得漂亮。再次是夫妻雙方的共同忌諱,丈夫打獵回來的路上不能與妻子正面相遇,否則會生??;夫妻不能吵架,不然孩子長得丑。
丈夫在妻子懷孕2個月后,開始準備坐月子吃的東西,如打野雞、白鷴、竹鼠、田雞等,烤干后留著產后吃。
產婦在自己的房間生產,若生男孩,準備生姜9片,女孩7片,用白線穿起來掛在孩子脖子上,認為可以把鬼魂嚇跑。孩子出生后,要立即取名,不然孩子就可能被鬼神搶走。實行父子、父女連名制。特殊情況如孩子生下時臍帶繞脖,就取名“沙”;若孩子生病請巫師(白臘魂)看,就隨巫師的稱謂取名,如“白臘腰”、“白臘妞”等。
產婦分娩后在火塘邊臨時搭的床上睡。產婦的餐具單獨放,不和大家的混在一起。生孩子的人家大門邊插兩支帶葉的桐樹尖,以示外寨的人不能入內。樓梯頭的門上放些竹葉和桐子葉,阻止鬼神進屋。
生產的當晚,要殺雞祭祖宗,保佑大人孩子清吉平安。妻子生頭胎,丈夫睡在火塘邊照顧妻子。產后13天,丈夫殺一只小雞自己吃,生男孩殺公雞,生女孩殺母雞,這只雞是獻給獵神的。產婦在火塘邊住滿13天后,就搬回原來的房間。父母對孩子唱歌只能白天唱,太陽落山后不能唱。孩子的尿片只能白天曬,不能在屋外過夜。
葬俗習俗
基諾族實行獨木棺土葬。若寨子中有人去世,全村的男子就上山砍棵大樹,取其中一段,剖成兩半,挖空中間,入殮后兩半蓋起來。棺材上繞3道白線(有的是用死者生前曾相好過又不能結婚的女友編給的花邊)。人去世后,親人為其穿好衣服,一只手放一個雞蛋,眼睛上放兩塊銀子,
隨葬品有生前穿的衣服,筒帕、生產工具。如是老人,還要放把扇子,一條毛巾,意為讓他路上煽涼擦汗。然后用白布蓋上,順火塘的方向停放在客房。在尸體的上方房梁上掛兩塊白色砍刀布,一直垂到尸體上,這是死者結婚時,新娘用一天一夜織成送給新郎的,死者的兒子每人掛一個新筒帕在白布旁,每過幾小時,查看筒帕,里邊有谷殼一類的東西,預示有好收成;若有一兩根獸毛,象征會打到大野獸,若有篾屑,預示做篾活順手,如什么也沒有,便是不利的象征。
入殮時,要跳“花臉”和“竹竿舞”,由5個男子跳,花臉代表鬼要吃尸體,竹竿舞表示用竹竿驅鬼。出殯時要灑米、打槍,以驅跑鬼神。出殯隊伍前面是抬著各種顏色和白布人形長幡的人。據說人死后到蘇季左米(鬼居住的地方),路上有9個岔口,3道關,彩色幡是送給各道關的禮物,人形幡是送給“杰卓”官(杰卓是基諾族遷到基諾山后最先定居的地方)。出殯時準備好6個裝肉菜的竹筒和一個裝苦子湯的竹筒,苦子湯放在寨邊,獻給寨子神鬼,其余6個帶到墳地,獻給各道關的官。送殯當天,要請親朋用餐,親朋送一碗菜飯,一斤酒,有的老人還送雞蛋,并用白線在死者家屬手腕上繞3圈,男左女右,意為拴住他們的魂,不要跟著死者走。
墓地為公社共有。墓坑只挖一米多深,坑挖好后要用樹葉在坑里掃幾下,不然,挖坑者會得病。入殯時,當即敲死一條狗,放在棺材上一齊埋,據說狗可以在陰間給鬼魂帶路,墳上用草排和篾笆蓋間房子,叫墳墓棚。墓棚周圍插上涂過狗血的尖竹樁。據說這是讓一種會吃尸體的野人誤認為尸體已被吃掉了。送殯的親朋返回死者家中,要拖把草覆蓋腳印,防止陰魂跟到家。到房前,人群分兩邊,繞房一周,進了屋要用水沖洗手腳。親人每天早晚要到墓前獻飯兩次,13天為一輪。少則獻幾個月,多則要獻1~2年。
墓地習俗
基諾族的葬俗?;Z族村寨都有公共墓地,并按宗姓劃分墓區。公共基地很小,不得任意擴大。據說,擴大鬼的地域對活人不利,因此,有新死的人埋葬不下時,就得將從前埋下的棺木尸骨挖出丟掉,在原穴中埋入新的棺木尸體。外來人死后不能入葬原有宗姓墓區,只能埋在村寨公共墓地邊緣。未成年者和兇死者不得入公共墓地,夫妻也不合葬。舊時,各族之家族,都有自己的“公共墓地”,有的并無特殊習俗的規束。
6食茶文化
基諾族祖先在遠古時代就發現了茶的價值,創造了可貴的攸樂古茶文化,此文化是一種尚處于原始社會原始民族的原始茶文化。
吃“涼拌茶”
云南少數民族中,好茶的民族不在少數,而好茶以致于到“吃”的民族并不多,基諾族是其中的一個?;Z族喜愛吃涼拌茶,其實是中國古代食茶法的延續,這種原始的食茶法在基諾語中被稱為“拉拔批皮”。
用料:茶樹的鮮嫩新梢,黃果葉、辣椒、大蒜、食鹽等。
制作方法:將剛采來的鮮嫩茶樹新梢,用手稍加搓揉,把嫩梢揉碎,放于碗內。再將新鮮的黃果葉揉碎,辣椒、大蒜切細,連同適量食鹽投入盛有茶樹嫩梢的碗中。最后,加上少許泉水,用筷子攪勻,放置一刻鐘左右,即可食用。
涼拌茶實已不僅是茶,也是一道菜,既可招待遠方客人,又是基諾人日常吃米飯時的佐菜,是基諾族茶文化中最亮麗的一道風景。
飲“烤茶”和“煮茶”
基諾族的飲茶方式主要有烤茶和煮茶兩種。


烤茶的制作一般是先用炭火將土罐烤熱后,把茶葉放于罐內烤熱烤黃烤香,再加入開水煮沸。傳統的烤茶濃烈異常,常需兌入清水以使其清淡?;Z族烤茶醇香濃厚,色濃味香,不僅是基諾族同胞的一種古樸茶飲,還是云南思茅地區各少數民族世代沿襲的古樸茶飲,也是招待貴賓的一種禮茶。
煮茶,在基諾族中較為常見,其方法是先用茶壺將水煮沸,隨即在陶罐內取出適量已經過加工的茶葉,投入到正在沸騰的茶壺內,經3分鐘左右,當茶已經浸出時,即可將壺中的茶注入到竹筒,供人飲用。不管是烤茶還是煮茶,都是以飲用茶湯為目的的,故將其歸結為“飲”茶文化。
7宗教信仰
基諾族過去盛行祖先崇拜,相信萬物有靈。巫師有兩種,一為“布臘包”,一為“莫丕”。遇有災禍降臨,請巫師殺牛、豬、雞、狗祭鬼神。巫師會比較簡單的占卜術,并兼行草醫。
“卓巴”、“卓生”(村社長老)主持重大的祭祀活動時,往往舉行剽牛儀式。 基諾族的節日很多、主要有“祭大奄(龍)”、“火把節”、“新米節”租過年。過年時間不固定,一般由“卓巴”、“卓生”決定,當“卓巴”擂響”(大鼓)時,就意味著新的一年來臨,全寨男女老幼就涌到“卓巴”、“卓生”家旁邊載歌邊載舞,歡慶新年的到來。
基諾族現有人口1.8萬余人,主要聚居在景洪市的基諾山區,其余分散在景洪、勐海的一些地方。
基諾族尊敬長老,每個村寨都有一個“卓巴”(寨父),一個“卓生”(寨母)管理村社事務。
基諾族宗拜太陽,在基諾人的背心上,繡有太陽的圖案,能分辨村寨的主要飾物棗背包上,也繡有太陽的圖案。太陽鼓是基諾族的重要法器,太陽鼓舞是基諾族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太陽鼓的正面似一輪太陽,鼓身插有17根木管,象征太陽的光芒,基諾人在除夕敲之,據說能帶來吉祥。人們從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反映出對太陽的虔誠和崇拜。
8節日活動
基諾族最隆重的節日是過年,約在春節前后。
打鐵節
基諾語稱“特毛切”,是基諾族最隆重的節日,一般于每年農歷十二月舉行,歷時三天。節日第一天上午要舉行剽牛儀式,午后寨子里的長者敲響牛皮大鼓,人們情不自禁地隨著鼓點圍著大鼓跳起粗獷的舞蹈,這就是基諾人歡慶豐收的“太陽鼓”舞。太陽鼓是基諾族最神圣的祭器和樂器,每個村寨一般都有兩面,分公鼓和母鼓。他們視太陽鼓為神靈的化身和村寨的象征。祭祀太陽鼓,目的是祈盼它能保佑全寨人丁興旺、五谷豐登。
新米節
亦稱“新米”。每年農歷七八月間,谷物即將成熟的時候,基諾族人就從田地里采集一些新谷子、蔬菜和瓜豆,再殺幾只雞,請親戚朋友到家里共同品嘗新米、陳酒、鮮肉、綠菜,同時舉行一些儀式。人們邊吃邊唱,歡樂的歌聲常常通宵達旦。
特懋克節
基諾族的傳統節日,在2月6日至8日舉行,人們除了殺豬宰羊,開懷暢飲外,還要舉行豐富多彩的民間體育活動,打起太陽鼓,載歌載舞,通宵達旦。
火把節
基諾族傳統歲時節日。每年農歷六月間擇日舉行。節前,由卓巴(寨父)、卓生(寨母)分派一些人上山砍松柏,把砍來的樹枝在寨內廣場上支起一高大火把。這天全寨人停止征稅,男女老幼皆著節日盛裝,家庭主婦忙于準備節日會餐,親戚朋友互相拜訪。晚上,在塞外燒起火把,人們匯集到火把周圍,待卓巴向火把祈禱后,人們便縱情歌舞,老人們開懷飲酒。青年男女則合著鑼、象腳鼓和三弦,盡情鼓舞,直至通宵達旦。
成年禮
基諾族傳統的交游節日?;Z族認為男女青年在十五、六歲前,思想上、生理上都不成熟,不能承擔和享受公社成員的義務和權利,晚上不得隨便出門,禁止談戀愛,下地勞動只能算半勞力。只有到了十五、六歲,舉行了成年禮以后,他們才取得村莊正式成員的資格,才可以談戀愛。成年禮一般是在本寨上新房儀式中舉行。有些村寨對要舉行成年禮的男青年進行奇襲式的捕捉。上新房的那天,男青年的組織安排一些男青年先埋伏在收工的途中或房前屋后,乘其不備突然襲擊,然后把他挾持到上新房家的竹樓上,與大家一起吃喝,賀新房的人要給他敬酒,上新房的主人要送給他用芭蕉葉包成四方形的三塊牛肉。他收下這份肉,表示樂意參加“繞考”(基諾語)。突襲的目的是使他在被抓的剎那間產生恐懼,增加接受“成年禮”的神秘感,使受禮儀式在一生中留下難忘的印象。參加“繞考”組織的第二天,父母要送他全套的農具,銅制的裝檳榔的盒子,裝石灰的盒子還有背上繡有月亮花紋的新衣褲,繡著幾何圖案的筒帕、包頭巾、包腳布等物。在上新房的儀式上,長老們帶領大家歌唱史詩,歌唱傳統的社會生活的習慣法規、生產過程和古老的生活,還對接受成年禮者進行民族的傳統教育。
女青年舉行“成年禮”一般不經過突然捕捉的儀式,只要由女青年組織(基諾語稱“米考”)的認可就行,但父母同樣要贈與農具和衣服。這時女孩子的服裝顏色更加鮮艷,有的圍裙是兩層,發式也改成一條獨辮。
參加“成年禮”是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從此,他們便成為村莊的一名正式成員,要承擔起社會的各種義務。他們要參加青年男女相互結交的社會組織,即“統考”和“米考”。男青年要巡邏放哨,維護村舍法規和寨子治安,調解糾紛,對違法的人進行教育和懲罰,同時他們可以享受村舍成員的一切權利,取得了談戀愛的資格。
9文化遺產
生產文化遺產
采集
基諾山位于橫斷山脈無量山末梢的丘陵地帶,屬亞熱帶邊緣山區。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形成了優異的自然生態,是我國動、植物資源最豐富的一塊寶地。這決定了采集是基諾族最普遍的生產生活方式,而這種活動一直延續到今天?;Z人常說,沒有肉吃的男人害羞,沒有菜吃的女人害羞??梢?,在基諾人過去的生活中,吃肉靠狩獵,吃菜靠采集的生活方式是最基本的生產活動。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任何一個基諾婦女,在勞動之余,總少不了在箐邊林中采摘些野菜野果,作為日常必需的菜蔬。而現在,上山勞動之余順帶采集也是基諾人普遍的行為方式。
基諾族采集的食物大體可分為塊根、野菜、竹筍、山菌、野果、昆蟲、魚蟹等七大類。采集使用的輔助工具十分簡單,就地取材,使用簡單的竹木器,基諾族有自己一套加工野果野菜的方法。
狩獵
在基諾山原始森林多層次的交錯中,野生動物資源十分豐富?;Z人熟悉森林的動物就像熟悉自己的孩子,按照他們對動物的自然分類法,所有的動物分為3種,即梢、合、厄?;Z族使用的狩獵工具多數是自己制作的,如扣子、撲籠、夾子、彎弓、跳簽、壓木、彈弓、弩箭、地弩、弓箭等等?;饦尩氖褂?,是狩獵生產力顯著增長的標志。但早先他們主要采用的是下扣子、支壓木、置地弩、拉彎弓、下竹簽、設陷阱、枝條粘、圍獵等狩獵方法。
下扣子——就是設圈套的意思。在基諾族的狩獵中,下扣子是一種常用的狩獵方法??圩邮怯弥耋幊傻幕羁?。使用扣子多半是捕捉鳥類和松鼠類小動物。下扣子的地點一般是根據所要捕捉的獵物而定,在它們喜歡采食的植物或山箐間的過口附件安置?;Z族幾乎人人會做扣子,但在制作程序和材料選擇上都有差別,種類豐富。常用的扣子有連環扣、甩扣、脖扣等?;Z人平時上山打獵或去山地耕作時,一般在沿途下幾個扣子,回來時就可以帶回幾只小鳥或松鼠。秋收時節,地里的莊稼成熟之際,是基諾人設扣子的最好時期。一般說來,基諾族下雀多用扣子,捕鼠常用地夾子、藤夾子。
支壓木——也是基諾族捕野獸的一種方法,至今仍保留著這種獨特的狩獵方法。壓木有大有小,對付小動物的壓木,是由凹月形的槽扣有一定重量的木棒組成。獵人在動物必經的地方放置壓木,壓木的凹月槽中中段處挖一個小孔,裝上機關。機關與牽繩相連,繩的一端懸起木棒。只要有獸踩上機關,牽動繩子,木棒就落下擊中動物。對付熊、虎、鹿等大野獸,所用的壓木往往是一根幾個人才能抬起的大木頭。只是壓木所壓的范圍始終有限。所以,先要人為的把周圍的道路封住,僅留下一條通往壓木的道口。捕壓大獸的機關很重要,基諾族使用雙柱支撐,用木梢將支撐柱穩住。一旦機關被踩中,木銷就會脫出,導致支撐柱跌落,壓木隨即墜下擊中野獸。
弩——基諾族使用弩來獲獵野獸是普遍的,弩是他們隨身攜帶之物。弩有弩身、弩臂、弩弦、箭槽、弩機等部分組成。弩身是用材質堅硬的樹木所制。弩臂的好壞代表著弩的特色,弩臂要選樹干紋理流暢、直而少節的材料,經過烘烤蒸煮,再按傳統形狀彎曲定型,定型后削制、修整、磨光后方成。弩機是弩是否準確的關鍵,可控制弩箭的方向,一般用硬木制成。弩弦用牛筋制成。弩箭桿一般用硬竹削制。

農業
基諾族以農業為主,解放前至七十年代末,一直沿襲著刀耕火種、毀林開荒的生產方式。
砍地——刀耕火種的第一步是砍樹開荒,時間大約在農歷的一、二月間,要選吉利的日子。首先由村社長老代表各氏族或家族成員先砍3天,每天砍地之前都要各栽三塘姜和芋頭。據說在女始祖阿 堯時代就開始種姜和芋頭,而且這兩樣東西都有驅鬼辟邪的作用,所以這種習俗一直延續下來。全寨長老砍地三天后,全寨各家才開始砍地,各家在砍地之前同樣要栽姜和芋頭。
燒地——砍地后,約半月左右,樹木曬干,便進入燒地。燒地前,首先要砍一圈防火線,防止山火蔓延。燒地那天,全寨在寨父寨母帶領下,聚集在地頭山頂上舉行祭祀儀式。即砍兩棵樹,綁上“達溜”,栽在山頂上,然后殺狗、公母雞各一只,念完禱詞后,將雞狗煮熟共餐,開始燒地。各村基諾族燒地按姓氏燒。點火則要請外姓人點。給點火人的報酬是祭品狗腿一條、雞腳一條。點火燒地之前,點火人要念禱詞,念完后就用火把點火,各小家庭也就點火燒自己的地。
搭窩棚——砍地、燒地后,就在地中搭窩棚。窩棚有兩種搭法:一種是兩根柱,上搭橫木,搭成偏廈。另一種立六根柱子,中間兩根高,其余四根低,搭成房屋形式。窩棚由各家蓋,蓋好后,各家舉行祭窩棚儀式:窩棚前栽兩棵樹樁,各綁一竹編的“達溜”,同時立三棵酸棗果樹,樹桿上刻上龍圖案,然后殺雞,把雞血涂貼在樹桿和“達溜”上。窩棚的柱子腳洞內放鐵渣、竹鼠頭骨,基諾族認為這些東西可以把地下的惡鬼趕走。
播種——搭窩棚的第二天開始播種。先種棉花,種完棉花后種稻谷。撒種前都要由村寨長老先舉行祭祀儀式,念禱詞,意思是請地神保佑莊稼長得好,請已逝去的父母守衛著莊稼,不要讓鳥雀來吃。祭祀時還要殺雞。種棉花時殺白公雞,意思是白雞飛了,棉花開了;種稻谷時殺紅公雞。殺公雞都要看卦,預卜莊稼的豐歉。播種要選擇吉利的日子。播種時,男人用點播棒在前面打洞,婦女跟在后面撒種。棒起種落,兩個緊密配合,動作協調。一般是地頭種飯谷,靠菁邊、水邊的地腳種糯谷。地棚周圍要種金蕎、雞冠花、芋頭、生姜等。
田間管理——居住在基諾山區的基諾族在棉花除草時要殺白雞祭祀,祈求棉花多開花,多結果。稻谷長到一尺多高時要殺雞、扎“達溜”祭祀,祈求地神保佑莊稼不要遭災害,秋天獲得大豐收。若遇到干旱天,便要舉行求雨儀式。求雨在龍潭旁舉行,殺豬,做飯、菜,備酒并扎“達溜”祭天、地、云、霧神,祈求下雨保莊稼。然后在村寨長老帶領下,參加祭祀的人要卷褲挽袖作下水狀,用鋤頭和撮箕把水瑭內的爛泥挖出。
服飾文化遺產
砍刀布
基諾族婦女善于紡織。當你走進基諾山寨,隨處都可以發現:在村頭寨邊或田間的小路上,一個個基諾族婦女無不用紡錘捻著線,兩只靈巧的手時開時合,時上時下,雪白的棉花霎那間就化為一根根均勻的銀絲?;Z族的布料用腰機手工紡織而成,名為“砍刀布 ”??棽紩r,婦女席地而坐,經線的一頭拴在自己的腰上,另一頭拴在對面的兩根木棒上,緯線繞在竹木梭上。操作時用雙手持梭來回穿行,每穿行一次用砍刀式的木板將緯線推緊,如此周而復始,一塊漂亮的“砍刀布 ”便織成了。
婦女服飾
基諾族婦女身材苗條,服裝剪裁得體,顏色協調,使人顯得既莊重又活潑。她們上身穿穿著藍、黃、紅、黑色無領對襟短開衫,開衫下部用紅、黃、綠、藍、黑、白布條拼成橫條花紋或繡少許圖案花紋,兩袖臂部、肘部及袖口都是對稱的各色條狀花紋;開衫里面穿一件雞心形胸兜,有的上面裝飾著條紋花或繡花圖案,有的飾滿各種顏色的珠珠或各種形狀的銀飾品,胸兜閃閃發光,更使人容光煥發。下身系鑲紅黑邊的開合短裙,近幾年也有僅穿長裙的,裹綁腿赤足。
尖頂帽
居住在云南省西雙版納的基諾族女子,不論是未婚的還是已婚的,頭上都要戴一頂白底黑紋花的三角尖頂帽子;衣服袖口和裙子邊上鑲上紅、黑等色彩的花邊。男子的衣服背面正中縫一塊方形紅布,繡上一朵美麗的太陽花;褲腰的兩道縫口處要開三寸長的兩個口子。
白砍刀布小褂
基諾族的男子愛穿無領對襟白砍刀布小褂,小褂前襟、胸部、臂、腕部有彩色條紋。小褂背上縫著一塊約有六寸見方的黑布,上面用彩色繡著一朵圓形圖案的花,周圍有放射狀線條,似太陽光芒四射。有的還在圓形圖案旁加繡獸形圖案或花紋?;Z族稱這塊繡花黑布為“波羅阿波”,漢語意為太陽花或月亮花。
男褲
男子下身著白蘭色褲子,褲腰兩側各開約十五公分長的口子,并縫上一塊四方形的黑布。
包頭
青年男子包黑色包頭,包頭布的末端插著一朵用彩色絲線穿著紅豆子、綠殼蟲翅膀做成的花朵,這是他的戀人送給的珍貴的信物和裝飾品。
長發長辮
補遠區的基諾族男子留長發,編成一股長辮,有的長辮垂到腰部,纏黑布包頭,過去補遠寨基諾族的服裝與基諾山區的大致相同,現在則多穿漢式服裝。
耳環
在基諾山寨,很少看見不戴耳環的人,即使是男子漢也如此。男女都要在耳垂上穿孔,戴耳環,耳環多為空心的軟木塞或竹管,一般不是在耳垂上掛上一個粗大的耳環,就是在耳環眼里塞上一個紙卷,很有民族特色。然而最引人注目的還是他們的耳環眼。一般的耳環眼人略比針眼大一點,基諾人的耳環眼卻較大,初見時令人吃驚。原來,那眼孔的大小,是基諾人勤勞與否的象征!他們從小就穿耳環眼,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擴大。一個人的耳環眼越大,就意味著他越勤勞、勇敢,就越得到人們的愛戴;反則,就是懶惰、懦弱。青年男女,在戀愛時,喜歡互相贈送花束,插在對方的耳環眼里,年輕人長到十五、六歲時,當他們耳朵孔里插上芳香美麗的鮮花時,就標志著可以談情說愛了。
染牙與文身
基諾族還喜歡染牙,這也是一種美,染牙大體有兩種方法:一是檳榔和石灰放在嘴里嚼食,時間久了牙齒逐漸變黑,且經久不褪色,這種方法染的牙還能保護牙齒不被蟲蛀。另一種方法是把燃燒的花梨木悶在竹筒里,用熏出的黑汁涂在牙齒上。受傣族影響,基諾族也有文身的習俗,他們認為一個人如果不文身,死后就不能進鬼寨和祖先會聚,只能當野鬼,一般是家庭富裕的人或有文身愛好的人才文。由傣族有經驗者來黥刺。女的在小腿上黥刺,花紋與衣服上的邊飾圖案相仿;男的多黥在手腕、手臂上,花紋有動物、花草、星辰、日用器物等。,這種方法是年青姑娘們談情說愛或結婚打扮時喜用的辦法。1949年以來,隨著文化科學知識的普及和迷信思想的消除,文身繡腳的習俗逐漸減少,同時隨著文化交流的廣泛,漢族時裝也成為基諾族青年人喜愛的衣著。
挑花
婦女從小學挑花,常用彩色絲線在胸兜上、筒帕上挑出各種植物、云彩、江河的圖案。
雕刻
男子喜歡雕刻,常在耳環木上、鐮刀柄上、背東西的背板上、三弦柄上、口弦上雕出各種植物葉子和房屋的形象。他們還善于做篾活,能把蔑削得又薄又滑,編成精美的檳榔盒、煙盒、針線盒、手飾盒、錢盒、酒杯盒等,家庭中用的篾桌也是自己編的。
10部族傳說
基諾族服飾的傳說

居住在云南省西雙版納的基諾族女子,不論是未婚的還是已婚的,頭上都要戴一頂白底黑紋花的三角尖頂帽子;衣服袖口和裙子邊上鑲上紅、黑等色彩的花邊。男子的衣服背面正中縫一塊方形紅布,繡上一朵美麗的太陽花;褲腰的兩道縫口處要開三寸長的兩個口子。
本來,造物主阿模小北傳給基諾族的是潔白的三角尖頂帽子和素白的衣裙,后來為什么會變成這么多色彩呢?這里邊有一個動人的傳說呢。
從前,基諾族居住的一個寨子里有一個美麗動人、勤勞善良的姑娘,她的名字叫布魯蕾。由于她的美麗和勤勞,把整個寨子和附近村子里所有的小伙子都吸引了。每天向她求婚的人象螞蟻搬家一樣多,送到她家里的求婚彩禮整整堆滿了兩塊竹笆??墒?,她一個也不答應。
原來,布魯蕾已經深深地愛上了同她一塊長大而又勤勞忠厚的小伙子澤白??墒?,澤白家很窮,沒有什么禮物送給她。
布魯蕾的美貌也引得大頭人的兒子澤木拉心神不定。他精心收拾打扮起來。跑到饒考米考(男女聚會的場所)向布魯蕾求婚。
“美麗的姑娘啊,我家的錢財比沙子還多,我家的糧食象小黑江里的水一樣吃也吃不完,我家的布匹可以拉到天上去,滿山滿溝都是我家的牛羊,只要你嫁給我,我家的財產都給你。”澤木拉象唱歌似的對布魯蕾說。
布魯蕾板起面孔對他說:“你家的財產再多我也不眼紅,十輩子嫁不掉也不做你老婆。象你這樣的懶漢,沒有一個姑娘愿和你作伴!”
澤木拉一聽氣紅了臉,第二天晚上就派人把布魯蕾搶來關在房子里,逼著她三天之內與他結婚,還動腳動手,調戲她。布魯蕾十分氣憤,狠狠地打了他一嘴巴。澤木拉惱羞成怒,一手捂著紅腫的嘴臉,一手從身邊的火塘里操起一根燃燒著的柴火朝布魯蕾的頭上打去。結果,布魯蕾潔白的三角尖頂帽子上就留下了一條又粗又黑的條紋,這就是今天基諾族女子帽子上黑紋花的來歷。
就在這一天,忠厚老實的澤白還不知道布魯蕾已經被澤木拉搶走,他還象平時那樣摘了一朵布魯蕾最喜愛的太陽花準備送給她。
“澤白啊,你快去救救布魯蕾吧!她被澤木拉搶走了。”村鄰們對他說,“再不去就晚了!”澤白聽了 親們的訴況,心里象刀絞一樣,拿著太陽花一陣風似的跑向澤木拉家。他爬上澤木拉家旁邊的大樹上,從窗子里看見布魯蕾的手腳被藤子緊緊捆綁著,不能動彈。他舉起手中的太陽花,朝她搖了搖。布魯蕾看到了,兩人臉上露出了會心的微笑。
黑夜降臨,四處靜悄悄的,澤木拉和守門人都睡熟了。澤白悄悄爬進房內,用尖刀割斷綁布魯蕾的藤子,將太陽花送給她,然后輕輕打開大門,背起她直往處跑。天亮時,來到了一塊草地上,才發現布魯蕾被捆綁過的手腳流出的鮮血已把她的抽口和裙子邊沿都染紅了,洗也洗不掉,有的地方還變黑了,這就是基諾族女子的袖口和裙子邊沿上要鑲黑、紅條紋的來歷。
澤白背著布魯蕾繼續逃呀跑呀,剛過了河,澤木拉和爪牙就追到了岸邊。他們隔著河向正在爬山的澤白連發數箭,澤白負傷倒在血泊中,布魯蕾也摔昏在地上。
“哈哈,看你們還往哪里跑!”澤木拉狂笑著說。
就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候,只見澤白旁邊的千年古樹后面走出一個白發蒼蒼的老阿嫫。她把手朝河那邊一揮,立刻狂風大作,暴雨傾盆,河水猛漲。澤木拉和爪牙們被隔在河那邊過不來了。
河這邊,老阿模順手拔了一把草藥在手中搓碎,再把澤白中箭的褲腰處順縫撕開了兩個三寸長的口子,拔出兩支毒箭,將草藥敷在箭傷上。從此,基諾族男子的褲腰上都開兩個三寸長的口子。不一會,澤白和布魯蕾都蘇醒過來,好象根本沒有受過傷一樣。他們剛想謝謝救命恩人,可老阿嫫微笑著一閃身走到那棵大樹后不見了。
老阿嫫剛一隱身到樹背后,河那邊就風停而住,河水也退了。澤木拉他們便乘機過河追趕澤白和布魯蕾。
澤白急忙背著布魯蕾向老阿嫫隱身的那棵大樹跑去,想爬上樹去躲一躲??墒?,由于布魯蕾一只手拿著心愛的太陽花,只用一只手摟著澤白的脖子,因此,澤白只能用一只手爬樹,另一只手還得摟著布魯蕾的腰,弄得怎么也爬不上樹去。布魯蕾看到澤白爬樹艱難,眼見澤木拉和爪牙們快追上來了,就把太陽花插在澤白的衣背上,兩只手緊緊地摟著澤白的脖子,他們這才很快就爬到了樹上。
澤木拉和爪牙剛剛追趕到樹下,正抬頭想用箭射澤白和布魯蕾,不料,一轉眼,他們突然都變成了一群公羊。
澤白一見從樹上下來,趕跑了這群公羊,把布魯蕾接下樹,兩人高高興興地回到家里。當天晚上,眾鄉親們為他倆辦了婚事。澤白在婚禮上仍然在背上插著那朵太陽花。鄉親們見了,稱贊這朵太陽花是他倆真摯愛情的象征。從此?;Z族男子的衣服背面正中一定要縫上一塊紅布,并在上面繡上一朵太陽花。
個性翻譯轉換
藏頭詩生成器 粵語在線翻譯器 在線外語翻譯器 各地方言語音翻譯器 火星文簽名轉化器 硬筆書法作品在線生成
起名生成器 在線名字設計 繁體字在線轉換器 點陣字生成器 古代豎文轉換器 QQ表情大全文字生成器 線條字在線生成器
上網工具應用
稀有漂亮特殊符號 漢字拼音轉換器 漢字筆畫數查詢 在線拆字生成器 彩色字體生成 在線拼音輸入法 ascii碼對照表
制作工具應用
智能ai摳圖 人民幣大寫在線轉換器 死亡壽命計算器 年齡計算器在線計算 元素周期表 加減法口訣表 乘法口訣表
在線鬧鐘 珠算口訣表 倒計時器 在線日期計算 長度換算 在線功率計算器 在線面積換算器 體積容量轉換器 熱量單位換算
壓力單位換算 溫度單位換算 重量單位換算 車牌號查詢 軍車牌照
生活便民查詢
銀行手續費查詢 身高體重標準預測 啪啪啪計算器 預產期在線查詢 親戚計算器 公積金查詢
各國貨幣中英文名稱 世界各國首都查詢 世界各國國旗大全 北京時間校準 2021年放假安排 郵編區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