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cronym id="hc5za"></acronym>
    <p id="hc5za"><label id="hc5za"></label></p>

    <td id="hc5za"></td>

  2. <acronym id="hc5za"></acronym>

  3. 仡佬族


    仡佬族,族源和古代僚(lǎo)人有關,民族語言為仡佬語,屬漢藏語系,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漢文。仡佬語崇拜祖先, 奉祀竹王、蠻王老祖、山神。

    仡佬族集中聚居在貴州省北部的務川和道真兩個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石阡縣,其余分別散居在安順、平壩、普定、關嶺、清鎮、正安、鳳崗、松桃、黔西、六枝、織金、大方等二十多個縣市。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仡佬族總人口數為550746人。

    中文名
    仡佬族
    語言
    仡佬語、漢語
    節日
    大年 三月三 清明 端陽 仡佬節
    人口
    579744(2000年)
    外文名
    Gelo ethnicity
    信仰
    崇拜祖先、信奉多神、道教、佛教
    文字
    曾有仡佬文
    所在地
    主要貴州、散居云南、廣西、越南

    仡佬族

    1詞條概要
    仡佬族,中國和越南的一個少數民族。商周至西漢時期的“百濮”,東漢至南北朝時代的“濮”、“僚”都與其先祖有淵源關系?,F有人口579,744人(2000年),中國主要分布在貴州省。
     
    2基本概況
    仡佬族散居貴州、云南、廣西及越南等地,被后來民族如漢族等稱為“仡佬”,“老戶”,“土人”,“土蠻”等。居住地降水豐富,氣候溫暖,適合開展農業等多種經營活動。 
     
    仡佬族以農業為主,平坦地區多種水稻,山區旱地多種雜糧,屬稻作農耕經濟文化類型。
     
    仡佬族有自己的語言,語音特點上接近苗語,但同源詞接近壯侗語,這種情況很可能是因為仡佬族與苗族長達1000多年的交流歷史造成的。仡佬語過去被認為屬漢藏語系,國外也有人認為屬于澳泰語系,而且從仡佬語獨立的數詞系統來看,應是澳泰語系里最古老的支系之一。語族語支的歸屬,學術界過去無定論,但國內國際普遍認為屬于壯侗語族,構成一獨立的語支仡央語支。壯侗語族的歸屬,國內一般認為屬于漢藏語系,國外也有認為其是獨立語系或澳泰語系的。也只有少數老人(6000人左右)通仡佬語。
     
    仡佬族沒有自己的文字,歷史由口傳文學(如古歌)傳承。已經出版了仡佬語注音和漢語對照的《敘根由》。
     
    仡佬族吃苦耐勞,忠勇善戰,在歷史上常被征募當兵打仗做先鋒,明嘉靖年間被征調去抗倭寇的仡佬士兵,在漸江王江涇(今嘉興縣北)戰役中立有戰功。1935年紅軍長征經過黔西南仡佬族地區時,曾留下部分傷病員在仡佬族老百姓家中養傷,受到群眾全力掩護,未遭到反動派的殺害。在建國初的剿匪斗爭中和抗美援朝運動中,仡佬族人民都做出了應有貢獻。

    仡佬族
     
    3發展歷史
     
     
    仡佬族歷史悠久,商 周至西漢時期的“百濮”,東漢至南北朝時代的“濮”、“僚”都與其先祖有淵源關系。“仡僚”、“葛僚”、“僚”、“仡佬”是隋 唐以后,各個時期對他們的稱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正式定名為仡佬族。
     
    仡佬族人與古代貴州一代的僚人有淵源關系。唐 宋時,史書中開始出現“葛僚”、“仡僚”、“革老”、“仡佬”等名稱,統稱為“僚”。僚人可能是古代對這一地區若干少數民族的泛稱,而與仡佬族有著更為直接的密切關系。“仡佬”一名最早見于南宋 朱輔寫的《溪蠻叢笑》。自明代以來的許多史籍都說:“仡佬,古稱僚”。近一、二百年間,在一部分仡佬族中還保留著古代僚人的某些習俗,如婦女穿統裙和鑿齒,以及以石板為棺的墓葬等,都說明仡佬族與古僚人有淵源關系。古僚人,是西漢時夜郎國(主要在今貴州、云南境內)的主體民族之一。距今2100多年前,夜郎境內的僚人亦“魅結、耕田、有邑聚”(《史記·西南夷列傳》),即已過著定居的農耕生活,出現了村落和集鎮,有了君長,其社會已處于原始社會末期或階級社會初期。公元前130年,漢朝以夜郎地設置犍為郡,前111年又分設群。從此,這一帶與中原地區的聯系逐漸密切。漢族 封建社會的生產方式影響了僚人社會,從而緩慢地向封建社會過渡。7世紀時,唐朝在今貴州省北部僚人居住地區,建立了羈縻州、縣。這時,僚人社會的生產力已發展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農民生產的稻、麥等糧食已有一部分作為商品在市場出售,他們紡織的“僚布”質量也很好,成了上繳封建王朝的貢品。
     
    自唐、宋到清代,仡佬族處于封建王朝和當地土官的統治之下,受盡了壓迫和剝削。元、明時期、仡佬族地區大都為當地的土司所統治。后來,這里又建立了衛、所、屯、堡等軍事機構。明末開始“改土歸流”,到清代 雍正年間,仡佬族地區的“改土歸流”基本完成,仡佬族人民從此在流官的統治之下。 清末及民國初年,仡佬族人口急劇減少,居住區域迅速縮小,仡佬族聚居地多呈點狀分布在其他各民族生活區域之間,而各地的仡佬族人在與周圍其他民族的共同生活中,通過互相影響互相學習,其生活習俗、飲食服飾等方方面面也發生著不同程度的變化。 但在貴州黔西、大方等彝族安姓土司,仍保留了他們的政治、經濟勢力,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為止。
     
    4文化事業
    語言藝術
     
    仡佬族有自己的語言──仡佬語,只有千余仡佬族人還會說這種語言。因為居住分散,各地仡佬語差別很大,多數仡佬族人會說漢語、苗語、彝語、布依語等多種語言。仡佬語國內認為屬漢藏語系,國際上一般將其看做壯侗語族下的一獨立語支——仡央語支,國外對壯侗語族是否屬于漢藏語系,有許多不同看法。大體上看,仍然使用仡佬語的仡佬族已為數不多,主要集中在貴州之平壩、安順、普定、關嶺、六枝、大方等縣,廣西,云南,越南等地也有點狀分布。根據仡佬語的語音系統、詞匯構成和語法特征,仡佬語可分為四個方言,每一方言內又可分若干土語。由于仡佬族長期居住分散,故方言差別較大。黔北方言的仡佬族自稱“哈給”,分布于貴州的仁懷、關嶺、晴隆、貞豐及廣西的隆林三沖地;黔中方言的仡佬族自稱“告”或“德佬”,分布于平壩、織金等地;黔西方言的仡佬族自稱“補爾”,分布于黔西、織金等地。黔西南方言的仡佬族自稱“多洛”,分布于水城、織金及云南之麻栗坡、馬關等地。
     
    黔東北仡佬族也曾經有自己的語言,據明《思南府志》載,“居郡西北者,若務川、若沿河,號土人,曰土蠻,有土語”,又清 魏源 《圣武記》卷七:“苗叛時,惟沿邊土蠻不從亂。土蠻者,號仡佬。” 可知今天沿河等地的“土家族”實為仡佬族。沿河務川思南等地的漢語方言中仍留有仡佬語的特征語法,比如“十幾”,沿河話為“等十”或“頭十”,個位在十位前面,與一部分仡佬語“數詞11~19與量詞組合時,個位數居前,量詞居中,‘十’在后。如‘十三個’說成‘三個十’”形式相近,卻不見于土家語等其他語言,當是仡佬語遺存,證明了《思南府志》民族記載的正確性。
     
    由于居住分散,漢語已成為通用語,不少人還通苗語、彝語、布依語。過去認為仡佬族沒有本民族文字,以漢字為共同文字,但是2008年底,貴州仡佬學會在貴州民間發現了《九天大濮史錄》一書,證明仡佬人有自己的文字——仡佬文。
     
     
    仡佬族的民間文學有詩歌、故事、諺語等,詩歌多為便于傳唱的小調,分為三言、五言、七言等。
     
    仡佬族的樂器有二胡、橫簫、嗩吶、鑼鼓等。仡佬族演奏的“八仙”樂曲富有民族特色,由八人使用二胡、橫簫各一對和其他樂器合奏,音調十分和諧動聽。嗩吶是仡佬族喜慶佳節不可缺少的樂器,用嗩吶吹出的《老灰調》、《過山調》、《過河調》、《過街調》、《迎親調》等十余個曲牌,配合鑼鼓一起吹奏,氣氛更加熱烈。
     
    貴州民院民族文化學院院長龍耀宏介紹說,仡佬族是中國西南最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人口約50萬左右。主要分布在貴州務川仡佬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而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這兩個自治縣的仡佬族已完全沒有會講仡佬族語言的人。據了解,仡佬族歷史悠久,商周至西漢時期的“百濮”,東漢至南北朝朝代的“濮”、“僚”,都與其先祖有淵源關系。“仡僚”、“葛僚”、“(亻革)僚”、“仡佬”是隋唐以后各個時期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后,正式定名為仡佬族。仡佬族沒有本民族文字,以漢字為共同文字,只有少數老年人通仡佬族語言。仡佬族民族文化神奇而獨特。歌謠,是一種廣為流傳的民間文學形式,舉凡生產勞動、男女社交、迎賓送客、節日喜慶、新年禳災、祭祖吊喪等等,都有專門的歌謠。這類歌謠大多生動活潑、多姿多彩。還有大量古歌、苦歌、打鬧歌、情歌、山歌、勞動歌等類型詩歌。有關專家認為,維護世界語言文化的多樣化對保證人類社會的人文生態系統健康、平衡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有關部門應加大力度搶救仡佬族語言,弘揚仡佬族優秀傳統文化。
     
    貴州省仡佬學會在貴州民間發現了一本《九天大濮史錄》,民間又稱“九天書”,該書主要記述仡佬民族歷史發展與文化特征,對研究仡佬民族有著非比尋常的重要價值?!毒盘齑箦蜂洝芬粫陌l現,充分證明了仡佬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古老民族,不僅擁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而且是最早倡導“和合”理念的民族,也是朱砂、酒、茶、焰火、銅、鐵等的發明者。

    仡佬族
     
    科學教育
    仡佬族地區除了古思州地區(務川沿河)在宋代時已有官辦書院外,學校教育的興起主要于明清時期。明清兩代出于政治“教化”的目的,在仡佬族地區興辦儒學。因此,至明代后期,尤其是清代仡佬聚居的地方均有儒學、書院、社學、義學等。由于儒學在仡佬族地區的興起。在明清兩代仡佬族有了秀才、舉人、進士、產生了較早的仡佬族的一批知識分子。著名的人物有明代的政治家申祐(1425—1449)清代的文學家周漁璜等。
     
    清末民初廢除科舉,推民國教育。仡佬族地區興辦一批初等新式學校。至1949年,道真、務川兩縣已有初級中學,各中心鎮設有完全小學,農村私塾較普遍。但仡佬族兒童入學率低,成人文盲率高達98%以上。
     
    1950年以后,人民政府在仡佬族地區大力普及初等教育,以公辦、民辦、公助等方式廣辦學校,采取各種政策照顧仡佬族子弟入學。還在仡佬族聚居區建立民族小學和民族中學。以招收仡佬族學生為主。到1994年,道真、務川兩個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共有完全中學6所,初級中學17所,戴帽初中50所,農業職業中學4所,小學612所。幼兒園7所。
     
    采砂
    采砂煉汞,最早為仡佬族先民所為。在周朝時曾以丹砂作為向周王進貢的物品。仡佬族在開采朱砂上積累了很多的經驗,他們能根據礦脈的生成情況采用不同的掘井開采技術。開采工具有藤帽、皮帽、鐵錘、尖鉆、油燈、背簍等。
     
    仡佬族較早就掌握了冶煉和鍛造技術。仡佬族擅長冶煉鑄造銅鐵器。在古代墓葬中發掘出了很多銅發釵、銅釜、銅扣飾等。在史書上,有關仡佬族銅鼓和銅釜,也記載了很多。用青銅鑄造的銅釜用于炊具,而銅鼓則是用來做樂器和禮器。用鐵主要鑄造農業生產用具及生活用具,如犁、刀、鋤、鐵鍋等。
     
    織染
    從仡佬族地區發掘的戰國至西漢的墓葬中出土了麻布碎片、麻繩和陶制紡輪中,可以看出仡佬族很早以前已經掌握了紡織技術。據文獻記載,古代仡佬族的紡織原料有野生植物葛、楮,也有栽培的麻、竹,還有毛、絲等。紡織工具有紡車和織布機。明代時仡佬族婦女已掌握了以絲麻、棉線按不同比例配合在一起紡織的混紡技術。黔北仡佬族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在清代逐漸出現了專業染坊和染技高超的染技師。當時已掌握了用棉、絲、麻、毛等不同織物配料方法和數十種染水的調制方法。而且掌握了如何依據染水色度,確定染布量等技巧。
     
    石刻
    生活在大山中的仡佬族,還以其多有技藝精良的石匠而遠近聞名。他們在石墓、石碑、牌坊、橋梁、欄桿等用品和建筑上的石刻獨具特色,采石場上常常傳來他們那粗獷豪放、山鳴谷應的石工號子。
     
    宗教信仰
     
    仡佬族崇拜祖先,奉祀蠻王老祖;認為萬物有靈,故信奉多種神靈。清代漸習漢俗,崇奉佛、道、儒三教,并信巫術。每家堂屋均設神龕,書供“天地君親服、左昭在穆、古圣先賢、觀音、牛王、財神等香位。老人亡故,要做“亡齋”超度。逢節慶給祖先燒紙時,要給“地盤業主、早老先賢”燒袱紙一封。如遇災禍病痛,則許愿還愿,即或清平,亦祈福延年。請巫師(俗稱“端公”、“道士”)至家“打保福”、“沖灘”,或設“壇”敬“壇”,或“還梅山”,或“送瘟神”,或“打粉火”。相信一種超自然的力量,能消災免禍,益壽賜福。有寄拜奇石、古樹之俗。還相信“燒胎”、“叫魂”、“觀花”、“頓水碗”、‘界八字”、“看相”、“看風水”、“占卜”、“問卦”等。
     
    清末民初的酸會有:“清醒會”(亦稱“和瘟會”),多在正月,祈求一年清吉平安。“秧苗會”(亦稱“保禾會”),多在六月,祈五谷豐登。黑神會”,多在六七月,設。壇”求雨。“太陽會”,八九月間久雨不晴,影響秋收,:打辭祈晴”。“虎豹會”(亦稱“山王會”),冬臘月間,設“酸”驅遣虎豹,保境安民,亦有于三月間做會的。
     
    家居建筑
     
    根據文獻記載,古代仡佬族的住房多為干欄式建筑,貴州北部地區的仡佬族至今仍保留著傳統的住宅樣式。其他地區的仡佬族多住依山而建的土木房屋,一般是一列三間,稱正房子,中間為堂屋(方言叫桃屋),供有神臺,不住人,兩邊分別是兩間臥室、一間客廳。正房子兩邊建廚房,叫耍子。
     
    仡佬族支系很多,住地分散,現仡佬人口55.9041萬,遍布全省各地。由于受地理和其他民族的影響,各地仡佬族民居差異很大。仡佬族多數住在山區民諺說:“高山苗,水侗家,仡佬住在巖旮旯。”仡佬同胞因地制宜,以石建房。石頭奠基。石塊砌石板蓋頂??▋炔繀s是木結構吊腳樓。
     
    居住在平壩、安順、普定、六枝一帶的仡佬族,其住房附近的布依族和漢族“屯堡人”大同小異。“屯堡人”喜歡修建石碉耬,這種易守難攻具有良好防御功能的建筑對當地仡佬族民居很有影響。
     
    黔西、大方、畢節 織金等地的仡佬族,房屋為木結構,但不是吊腳樓,過去多以茅草蓋頂,砂土夯墻,這與經濟條件和高寒山區保暖防雹的髹要有關,茅草房屋建得特別厚實、整潔。屋脊和屋檐相當講究,檐下收篡處精心編織造型。各異狀結,如詞蓋瓦屋面的封檐板樣,具有很好的藝術裝飾效果,被入譽之為“貧女巧梳頭”。這一帶。木材較少,通常只有朋間兩端木構架,次間兩極為土墻。
     
    在遵義、仁懷、道真、務川一帶的訖佬族,自然條件稍好。房屋后竹木蔥芳,屋尚覆蓋小表瓦,四壁豎裝木板壁。若是土坯墻、夯土墻或者簇條墻、籬笆墻,則刷白灰,清爽明決。
     
    居住在石盯、思南、布鞏、施秉一帶的訖佬族酷愛修建干闌式翹角樓,很有特點。石盯花橋一帶農村,棟棟小樓飛橡翹角,竹木掩映,秀麗迷人。這些訖佬民居的體量都不太大,但出檐很深,檐下空間成為開放式倉庫,秋收時節,家家戶戶,檐下挫漪金燦燦的包谷,紅艷艷的辣椒,一派豐收景象。以此展示勞動成果,可能是該民族民居要追求的目標之一吧。民居平面呈曲尺形,正屋是四榀三間,明間有凵吞口。正屋一側力鷴廂房,飛檐翹角小巧玲瓏。廂房都是兩屋,而且多為吊腳。底屋關牲畜,堆柴草,放農具。樓上環以直欞欄于,擒下曬衣物檐翹角不僅美觀而且對增加室內采光和室外使用空間有重要作用。泫種翹角樓的封檐板刷上石灰,分外哮月。逢年過節,門窗、立柱遍貼對聯,氣氛更為熱烈。
     
    高臺舞獅
    仡佬族的民間高臺舞獅,是很受群眾喜愛的娛樂活動,具有雜技藝術的特色。高臺是以8至12張大方桌一層層疊壘而成的,最上面的桌子四條腿朝天,總高度10多米,一個舞獅班子,少則四五人,多則15人。一般同時登臺表演的是4人。兩個人扮獅子,把獅頭獅皮披蓋在全身,只露兩腳;另外2人分別裝扮成孫猴和笑臉和尚。有時還有同時出場的小獅子。“孫猴”和“笑臉和尚”揮舞手帕逗引大獅子逐層攀上高臺,直至頂端。上攀的動作十分驚險,有正上、倒上、翻上,“小猴”與“和尚”、“小獅”與“小獅”一正一倒向上;大獅子有直上、穿上、穿繞桌子螺旋上,到最高處還要四腳踩桌腿表演,不帶任何保險繩索。所表演的技巧,都有生動形象的名目,如“燕子翻身”、“蛤蟆抱崽”、“鰲魚吃水”、“雛鷹展翅”、“鯉魚曬肚”、“蜘蛛吊線”、“仙猴摘桃”、“滾龍抱柱”、“沖天倒立”、“靠背翻”、“踩高樁”、“疊羅漢”、“旋風車”等,一個舞獅班有時可連續表演四五個小時。有些動作使人屏息斂氣,怦然心動,有些動作又滑稽可笑使觀眾忍俊不禁。

    仡佬族
     
    踩堂舞
    踩堂舞又叫踩臺舞,是在喪葬儀式中跳的舞蹈。每當仡佬族老人辭世之后,便把死者停在堂屋中,然后在遺體前跳踩堂舞,以此來表示對死者的哀悼和懷念。因系在靈堂前跳舞,靈堂又通常設在堂屋中,故名為踩堂舞。踩堂舞的舞者均為男性,三、四人為一組,一人吹蘆笙,一人打錢桿,一人搖鈴、一人舞絲刀,邊舞邊唱挽歌。舞蹈時身體微曲,來回跳躍,舞步右腳落地稍重,成蹉步。舞蹈過程主要靠隊形的變化來完成。隊形變化有“四瓣花”、“柳穿魚”、“梅花陣”等。
     
    牛筋舞
    隆林縣弄麻仡佬族在老人大病初愈后,跳牛筋舞慶祝,祈望老人健康長壽。主跳者是老人的大女婿或大侄女婿,陪跳者是女性親屬。主跳者背一個竹編蒸籠,籠中放只空碗,手執一條30多公分長的熟牛筋。陪跳者手拿一根筷子,設法敲響籠中的碗,敲響一次,主跳者喝一杯酒,陪跳者的筷子若被牛筋擋住落地,陪跳者也要被罰飲酒一杯。舞畢,將數斤鮮牛肉和牛筋獻給老人,祝福老人健康長壽,猶如牛筋一樣堅韌有力。
     
    體育游戲
    仡佬族民居
    仡佬族民居
     
    仡佬族民間較普遍的體育游戲有打篾雞蛋、打花龍、打雞毛球、賽馬、跳筋舞、磨貓等。打篾雞蛋,是用楠竹或金竹細篾編織成一個鴨蛋大的球,球內塞滿稻草或碎布舊棉做成,在平坦地上劃出分界線,參賽兩隊各自進入自己的半場。比賽開始,甲方用手把“蛋”拍擊到乙方場地,乙方再打過來,或用腳踢過來。蛋被打出界外,或沒有接住,或觸到了手足之外的身體部位,對方便可得分,以得分多少計勝負。
     
    “花龍”是在蔑編的球中裝了些銅錢和碎磁片,拍打或投擲時能發出悅耳的聲音。比賽時不分隊,先由一人拋擲“花龍”,參賽者去搶接,接到手后再拋,并喊叫自己要拋“花龍”了,誰接拋的次數多,誰就是優勝者。因為爭搶激烈,又沒有固定的場地范圍和比賽時間,所以很熱鬧,也很容易看出誰最機敏,最有耐力。
     
    5民族美術
    雕刻
     
     
    仡佬族善于木雕石刻。木雕主要用于建筑和生活用具上。如門窗、欄桿、梁柱、儺戲面具、衣柜、桌椅以及楹聯匾額等。石刻多用于石碑、橋梁、牌坊、石墓等。其中石墓雕刻最為精湛。如建于1908年至1916年的道真王寅亮幕是近現代仡佬族石刻藝術的代表作??逃旋堷P、獅虎、蝙蝠、麒麟、花草、鳥雀、魚蟲以及神話故事、傳說等。其造型生動,寫實寫真兼備,詩文對聯筆筆精工。
     
    刺繡
    仡佬族婦女善于刺繡。舊時女子出嫁都要準備一套親自刺繡的嫁衣和枕帕、帳簾、床圍等用品。刺繡常用的傳統技法有架繡、挑繡、梭繡、游繡等。仡佬族婦女在鞋面、圍腰、手帕、腰帶、衣、褲邊以及枕、簾子、荷包、褡褳等處都要繡上花樣,用來點綴裝飾。在各種繡品中,最具特色的是挑繡。
     
    編織
    仡佬族的編織以竹編為主。產品有曬席(青篾席)篾箱、包篼、包籮等。其中以水竹或巖竹編織的涼席較為普遍。尤其以豐樂區黃都鄉的水竹涼席較著名。藤編發展較晚,以藤椅為主。麥草編織以草帽為主,歷史較悠久。如今產量非常少,又多為外來的篾絲草帽取代,因而此項工藝已處在衰微階段。
     
    6傳統文化
    飲食
     
      仡佬族人生活的地區,大多數在云貴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那里地形復雜,氣候潮濕;仡佬族人的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山地種植玉米,平地種植水稻,因此,這兩種作物也是仡佬族人最主要的糧食。農忙季節日食三餐,農閑多食兩餐,正餐之外,尚有“過早”、“歇鬧(歇勞)”、“宵夜”等習俗。肉食以豬肉為主,雞、鴨、羊肉次之,多數人不吃牛馬肉和死禽死畜肉。嗜吃酸味和論辣食品,有“三天不吃酸,人要打撈竄(l o chu n)"之說。糍粑常作親把祖宗神靈供品,亦為待客和節日食品。

    仡佬族
     
    仡佬族人習慣把玉米粉放在蒸籠里蒸熟,叫作玉米干飯;這是仡佬族人一年四季餐桌上的主食,如果在節日里或是有遠客臨門,他們就在玉米面里加上相等的白米蒸熟,稱為“混合飯”。
     
    為了祛潮取暖,仡佬族人每餐都少不了一鍋辣椒湯;仡佬族人的辣椒有多種吃法,如辣椒粥、霉豆腐辣椒、豆辣椒等,不過,最受他們喜愛的要算是骨粉與辣椒加工腌制而成的辣椒骨。
     
    仡佬族人愛飲酒,多為自釀。先年有咂酒,以編谷、高梁、玉米、小米、大麥等為原料,發酵后貯壇密封,預置竹管,用時含管吸飲。后多為甜酒、燒酒。甜酒俗稱“酷糟”,用糯米或玉米、小米釀制,多用于煮湯圓、雞蛋,或用涼水沖飲。燒酒亦稱火酒,用玉米或高梁釀制,其味濃烈,平常待客和筵席必備。男子喜抽上煙(亦稱葉子煙),亦有中老年婦女抽葉子煙的,青年中吸香煙者增多。茶分清茶、油茶。清茶多用老鷹茶、藤茶、家茶或苦丁茶熬飲。油茶以家茶用油煎炒后加水煮沸,將干,用木瓢背反復揉成漿狀,稱“茶羹”,再加油煎羹,添水煮沸,加鹽,佐以芝麻、核桃仁未、花椒調味,即可飲用??梢贼昔?、粽子、麻糖、瓜子等佐食,亦可煮“油茶雞蛋”、“油茶湯圓”、“油茶稀飯”等食用.大多數地方信佬族都有“吃油茶”的習慣,并視為待客佳品,有的日食三餐不離,否則精神不振。居住在舊城、隆興一帶的記佬族多無“吃油茶”習俗。
     
    筵席常以酥扣(亦稱燒白)、昨扣為主肴,加配滑肉(亦稱酥肉)、粉條、黃花、木耳、豆類制成品等湊滿“八大碗”或“十大碗”,俗稱“大水席”。托情議事,往未酬醉,肴暖尤豐。大矸、三橋一帶盛行“三么臺”,即筵席分三臺吃完,先酒次茶后飯,或先茶次酒后飯。油茶佐以糕、糖、干果、葵花子,酒佐冷盤熱炒,飯加蒸碗湯菜。坐席多為每桌10人(上下席各2人,左右席各3人),舊城、蟠溪、院溪一帶每桌12人,縣城每桌8人。
     
    特色飲食
     
    油茶:
     
    一些地區的仡佬族人家喜歡吃油茶。制法是用豬油放于鐵鍋內加熱,拌以蛋、肉,再摻水,放些鹽、糖熬成,以作飲料,配以包谷花、米花、酥食、麻餅、花生、糯米粑,干、衡相配,作待客之用。
     
    百合:"百合肉絲"是仡佬族地區味道別具一格的名菜。務川百合粉,加工精細,粉質松散,光滑細膩,清香可口。
     
    務川牛肉干:
     
    具有民族風味,色棕紅,味鮮美,因這里山區牛多肉嫩,務川牛肉干銷往廣西、廣東、湖南、浙江、福建等省區。
     
    道真舊城灰豆腐果:
     
    以黃豆制成豆腐,再用桐殼灰、草木灰副本后葉灰、蕎子稈灰等,用傳統方法加工精制而成。質地綿酥,色灰白,鮮香可口。
     
    節日
    仡佬族在貴州分布廣泛,特別是在黔中,黔北各縣均有不同數量的分布,語言,習俗差別也較大,但仡佬族都來源于古代濮人。其習俗任有一致的相似性。下面就說一下仡佬族的節日:(按農歷的時間先后)
     
    大 年:一般正月十四,主要活動有,吃菜板肉,上墳,祭祀祖先(獻飯),祭祀四官老爺,秧苗土地。晚上插天香,追蟲蟲螞蟻,追亮火蟲,第二日(正月十五)凌晨早上,倒靜茶,搶銀水,吃湯圓,獻飯。大年重在燈。
     
    三月三:山王菩薩生日,有些仡佬族為了還愿而祭祀山王。
     
    清明節: 跟祖墳掛青。
     
    端陽節:一般五月初五,吃粽子。祭祀祖先。
     
    月 半 :一般七月十四,割新谷嘗新,祭祀祖先。
     
    八月節:仡佬族是中國的一個古老民族,早在唐宋史書中就有記載。仡佬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莫過于八月節(八月十五至二十日)。節日的頭天,全族老少都要穿上新裝,齊集在寨子的地坪上。幾個青年把一頭頭戴大紅花的黃牛牽來,寨中最長者——“族老”開始禱告,祈求五谷豐登;樂隊奏起“八仙”曲,同時鳴粉槍、放鞭炮。然后殺牛,割下牛心,每戶一份,表示全族團結一心。隨后,“族老”還率眾捧著小豬、老雞、大鵝三牲,到菩薩樹下祭祀。禮畢,全族歡聚一堂會餐,直到天黑。次日,各戶舉行家宴后,婦女們偕兒帶女回娘家送禮;男人們串街會友,唱歌、談天。據說,青年男女的歌舞活動一直延續到節日的最后一天。
     
    重陽節:一般八月十五,打糍粑,走親戚(送糍粑)。
     
    小 年:一般臘月三十,主要活動有,吃菜板肉,上墳,祭祀祖先(獻飯),晚上祭祀四官老爺,秧苗土地。第二日早上,倒靜茶,搶銀水,吃湯圓,獻飯。小年重在火
     
    過年
     
    最早仡佬人根據農作物生長規律以十月為年節,嘉靖《貴州圖經》載,仡佬“每歲以秋收畢日為歲首”。清《安順府志》載,仡佬“以十月為歲首”。清代以來,仡佬族人漸仿漢人以臘月三十至正月初一為過年,原先十月為歲首的習俗漸漸廢止。
     
    年節時期向后推移,并吸取一些漢族過年禮儀,但仡佬年的傳統習俗仍有不少留存下來。各地仡佬族過年,要打糯米粑供祖。糯米粑有大有小,數量有多有少。各寨、各姓氏,甚至在同一村寨集體舉行和各家分別進行兩種,但以各家各戶分別進行的多。
     
    除夕,各戶以豐盛菜肴、酒飯陳列于堂屋神龕前的方桌上,燃香燭紙獻清祖宗后,全家男女老幼歡聚一堂吃團圓飯。
     
    仡佬節
     
    仡佬族一年之中要過兩個年節,一個是春節,另一個是仡佬年,仡佬年在農歷三月初三過。春節的時間和習俗大致與漢族相同,但有“喂樹”的特殊內容。“喂樹”又被稱為“祭樹”或“拜樹”,起源于仡佬族信仰萬物有靈的古樹(大樹)崇拜。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的仡佬族,在農歷正月十四日中午,各家備好米酒、豬肉、鮮魚、糯米飯等供品,帶著紅紙鞭炮,以親友關系相約上山拜樹。見樹后先鳴鞭炮,然后選擇高大粗壯的古樹燒紙焚香跪拜。拜畢給樹“喂”祭品:一人執刀在樹皮上砍3個口子,另一個“喂”些肉飯酒于刀口中,最后用紅紙把刀口封住,給樹除草培土。“喂”飯時針對不同的樹,要對答不同的詞。如對果樹,要說:“喂你飯,結串串;喂你肉,結坨坨”,表示預祝果實累累。“喂”樹之后,人們歡聚宴飲。有些地區在農歷八月十五也捧著牛心和新米飯祭拜寨旁的神樹“菩薩樹”,祈祝豐年。
     
    吃蟲節
     
    而每年的農歷六月初二,是仡佬族的“吃蟲節”。這一天,家家飯桌上都擺著幾盤別的風味的菜--油炸蝗蟲、腌酸螞蚱、甜炒蝶蛹、燒炒蚜米泥鰍等。
     
    還有一些地區把“祭樹”稱為“祭山”,因為仡佬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山區,熱愛山、尊崇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祭山”的具體對象也是村寨附近高大茂盛的一棵古樹,它是頑強的生命力的體現。祭祀以村寨為單位,只許成年男子參加。除貢獻祭品外,巫師要唱《祭山歌》求山神保佑村寨平安,五谷豐登,人畜興旺。
     
    吃新節
     
    仡佬族每年農歷七八月新谷成熟即將要收割時,仡佬族便選擇一個日子進行吃新(也叫嘗新),祭祀祖先,感謝祖先的恩德,保佑來年風調雨順。祭祀當日,各家主婦到田間摘新糧,做好祭祀祖先。有的地區還殺雞殺豬,甚至殺牛祭天、殺馬祭地。吃新日這天摘誰家的新糧都不為基諾族的吃新節是在八九月間谷子成熟時舉行。節日早晨,各家到田地里摘新糧、蔬菜來做,并殺雞祭祀。蒸飯時注意觀看甑子里冒出的蒸汽的方向:從東方冒出預示子孫興旺;從南方冒出預示豐收;從西方冒出象征狩獵順利;從北方冒出則是不祥的征兆。飯菜煮熟后,由家長主持祭祀寨神、鐵匠神、火塘神等諸神。傳說基諾人原來只吃山芋和野菜,是他們的狗帶回一粒谷種,他們將它種下,但是所獲不多,后來一位白發老人傳給他們種谷子的知識,于是他們收獲了滿倉新米,從此他們才有了過新米節的傳統。
     
    敬雀節
     
    “雀鳥”為仡佬族民族圖騰,每年的農歷二月初一是仡佬族傳統的“敬雀節”節日,進行祭祀儀式、表演傳統民間技藝等。為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仡佬族民族文化,堯上在這一天舉辦2010年“堯上仡佬族敬雀節”。“敬雀節”是仡佬先民世代流傳下來敬奉雀神的崇拜綜合性民俗活動,為仡佬族百姓祈禱子孫發達、家業興旺、五谷豐登的一種祭祀活動。據堯上鄧氏家譜記載,敬雀節至少有300多年歷史,“敬雀節”以“敬雀”為核心,包括了敬雀保存的生態環境居民建筑和動態民俗文化的內容。
     
    敬雀節上,仡佬族同胞向游客展示魅力獨具的活動內容:舉行敬雀節祭祀、唱攔路歌、敬攔路酒,表演長號嗩吶、仡佬毛龍、仡佬婚俗、山歌對唱、印象堯上等。開展斗牛、拉牛、抵杠、掰手腕、抵牙巴勁、捉放活雞等獨具鄉村特色的民族民間競技活動。

    仡佬族
     
    祭山節
     
    農歷三月,春山明媚,春雨融融,春燕歸來,萬物復蘇,是春耕生產的關鍵時刻,也是仡佬族祭山的日子。祭山一般在三月初三,也有的在三月首寅或首巳日。祭山的村寨為單位各自組織。一村只有一姓者,祭山由長房世襲主持;多姓雜處的寨子,則輪流主持,每年由數戶共同當值,用拈鬮方式確定當值者,主持人面對神樹,恭恭敬敬地獻祭,呼請名山神來享受祭物,并祈禱山神保佑全寨清潔平安、五谷豐收、六畜興旺、男子會犁牛打耙、女子會紡紗織布、多生子女。
     
    神樹所在山坡被仡佬人視為神圣之地,備受愛護,人們不得放牛馬去踐踏,不得砍伐山上的樹木,也不能隨意進山砍柴割草,客觀上起了封山育林的作用。
     
    搶春水
     
    遵義縣和務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的仡佬人,有“搶春水”的習俗。
     
    春季農歷“立春”的頭一天,家家戶戶把房屋打掃得干干凈凈,把水挑足,并準備好鞭炮。“立春”這天,不洗衣服,認為洗衣服會把春水搞臟,也不掃地,不挑水。“搶春水”的人是由家中未婚男子或女子擔任。如家中有幾個未婚男子或女子,那就由家長指派其中既誠實、能干,又機智、勇敢的人擔任;如果家中沒有未婚男女,就要向親戚或鄰居借一個并在頭一天晚上請到家中居住。
     
    雞叫頭遍,“搶春水”的人悄悄起床,提上裝水的工具摸黑走到水邊,不出聲,也不能響動,否則認為會驚動“春水”。然后用碗輕輕舀水,一般舀十二碗(閏月舀十三碗)。舀完以后就開口大叫一聲“搶春水了!”接著點燃鞭炮,震得全寨子噼噼啪啪作響,誰家的鞭炮先響,就說明那家搶著“頭水”,那家的娃娃勤快。人們紛紛到水井或泉水邊提水,在回家的路上還要高喊著“春水到我家,到我家...”回到家立即燒水,把“春水”燒開。然后燒一罐茶待全家起床后,每人喝一盅“春水”香茶,再喝一盅蜂蜜米花茶,吃元宵,祝福全家人平安。
     
    六合宴
     
    所謂“六合”,是指“團結、忍讓、寬容、誠和、善處、禮敬”,這是仡佬先民和仡佬人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準則,是仡佬文化中最具特征的精神依賴。
     
    那么,為紀念仡佬的先民開荒劈草、倡“和合”、興“七規”(仁、義、禮、忠、孝、敬、讓),每年喜慶或者年末時,人們就會拿出自家最好的飯菜,聚集在村中祠堂斗酒斗菜,共敘一年的辛勤耕耘、共慶一年的豐收喜悅,這就是仡佬族傳承至今的“六合宴”。
     
    婚慶禮儀
    仡佬族姑娘出嫁前的三五天便開始“哭嫁”。娶親時新郎不親迎,而是于婚期前一日派轎夫在天黑前到女家。進門前,女方有專人主持“攔門禮”,要行敬酒、鋪氈、恭候等禮數,每道程序都有傳統的對答禮詞,必須唱得合乎規矩,否則要遭哄笑。姑娘出嫁時先將花轎抬進堂屋,由新娘的兄長或叔叔將新娘“拉出”里屋,給祖宗父母磕頭,爾后“強抱”入轎中,表示對娘家的戀戀不舍。娘家人把轎子抬出村寨外,才交給男方轎夫。轎前有兩人持大刀開路,花轎周圍有彩旗和藍傘簇擁,途中鳴號放炮,吹吹打打,非常熱鬧。到新郎家拜堂后,新娘要重新梳妝打扮,然后到寨中寬敞處讓大家欣賞、逗笑,以便和鄉親們建立友好感情。
     
    在黔西北的仡佬族,婚禮更有趣。新郎騎馬去迎親,有4個伴郎相陪,其中2人扛著竹掃帚,另2人抬著酒肉禮物。途中有女方派出的幾個壯漢攔路“搶劫”,把“搶”來的酒肉在山坡上吃掉,表示女家富有,不稀罕你這點禮品。新郎到了女方寨門,有一群人手執木片圍“打”新郎,男方執竹掃帚要全力保護突圍。新郎跑進女方家門,馬上有“敬親酒”招待,而且新郎與新娘也相互敬酒。敬酒畢,新郎將新娘“抱”上馬背,新郎執韁引路而歸。
     
    隆重的婚禮宴席分二臺或三臺,即要連續吃二三道不同的席。第一臺是茶席,只吃茶、油炸食品及干鮮果品。第二臺是酒席,要喝白酒,吃各種涼拌拼盤。第三臺是正席,除必有的兩碗扣肉外,還得有各種烹炒的民族風味。
     
    婚宴中,仡佬族還用咂酒招待客人。咂酒是將酒釀好后密封于外抹柴灰拌黃泥的壇中插上兩根竹竿,一彎一直,竹節沒有完全打通。飲用時打通竹節,直管進氣,彎管咂吸而飲,飲酒時有專門唱“打鬧歌”的歌手助興,使客人感到一片溫馨。

    仡佬族
     
    葬禮風俗
     
     
    仡佬族在古代實行崖穴葬與石棺葬,近代雖然有木棺石槨土葬的,但崖穴葬和石棺葬仍有遺存,且土葬必以石壘為標志,墳頭要栽黃楊樹,墳前要栽梭羅樹、桂花樹等象征好風水的樹木。崖穴葬有自然穴洞和人工鑿穴兩種。人工穴分崖上鑿穴、石板鑲穴、石灰竹竿拱穴、土磚拱穴數種。石板鑲穴又有“文書桶”、“筲箕形”、“明堂”、“響堂”、“暗槨”等形制。石板鑲穴可父子婆媳共塋。石棺用石板砌成,一般葬于土墟、山頂、溪岸,也有葬于亂石叢林的?,F存崖穴葬較著名的是道真縣三會鄉青球崖墓穴群。在陡峭的崖壁上開鑿出排列有序的墓穴,每穴高約1.2米,寬約1.7至2.6米,進深約2米左右。穴中以石鑲嵌墓廓,排列整齊,數字多為單數,有的有7函、9函,甚至十多函。道真縣王寅亮的墓。以青石建制,墓前壁雕刻為牌坊,總體若寶塔,分3層,通高5.5米,寬6米。底層置3個墓門,上雕歷史人物、花草鳥蟲,頂檐額浮雕鳳凰。二層4柱3門,刻民俗故事。三層中間兩柱透雕蟠龍,兩側雕鳳凰展翅。雕工精致,設計巧妙,施于壁立峭崖,疑為鬼斧神工,然所雕龍鳳草花及人物又栩栩如生,源于自然與生活,可謂技藝高超。
     
    7當地風俗
    所居不著地
    南宋時期朱輔的《溪蠻叢笑》說:“仡佬以鬼禁,所居不著地。雖酋長之富,屋宇之多,亦架木排比,如省民羊樓。” 其俗承襲了古代人們“巢居巖谷,因險憑高”,“依樹為層巢而居,各曰干欄”的傳統。如今,在黔東北一帶的農村中,仍然承襲所居不著地之俗。所住的木制瓦房(俗稱正房)的右后間,木板鋪底,離地約一尺,俗稱“地樓屋”,此為男女主人所居住的地方。正房之前的廂房、飛檐翹角,扶手欄桿,俗稱“樓子”。其樓子上有二個或三個房間,為青年子女們所居住,(樓下圈養牲畜),其禁“鬼”之俗,包涵著“敬鬼神而遠之”的意思。無論居住干欄、木樓、竹樓,都可以防避野獸攻擊、蛇蟲叮咬和避免潮濕。所以,其“鬼禁”當是敬鬼的意思。其“鬼”不是一般所謂的鬼魂、鬼怪,而指的是大地、母親。這里在古代曾經稱之為“鬼方”,如《貴州古代史?殷周時期的鬼方》說:“今貴州是鬼方的主要部分。”反映在石阡縣的地名中,甘溪鄉的“曬溪”本名“鬼塞溪”(見《石阡府志》);中壩鎮的“高魁屯”本名“剿(角)鬼屯”;大沙壩鄉毛家寨一帶本名“鬼野屯”(見《鎮遠府志》);石固鄉洋溪河畔有一山村,至今仍名鬼廣,那里奇峰怪石,極為壯觀。
     
    忌關大門
    明、清以來,在黔東北一帶的農村中,一般人家的大瓦房修建以后,其正中的堂屋大門一壁不裝修,長時間敞著。有的用大竹片上下橫綁,夾著幾塊散木板稍微遮掩著。這是(明)田汝成《行邊紀聞》所說的“門戶不扃”。“扃”(音:窘)指門閂或關門、鎖門。有的過了若干年后,再請木匠來裝修大門,俗稱“訂門”。訂門如同修建正房一樣莊重。大門修好以后便關著,主家要辦“訂門酒”,親友寨鄰又要來送禮慶賀。當晚要舉行“開門”儀式:親友中一人代表“福、祿、壽三星”來叫開門,木匠師傅在屋里盤問。雙方在問答中說了許多的吉語,然后把門打開,迎進“三星”。大門裝修以后也常敞著。有的人家在大門之外特置兩扇“腰門”,要關也只能關腰門而不關大門。其腰門1米多高,上半部還用一寸寬的木條間隔一寸豎裝,既通風透光又很美觀。為什么不裝修大門或有門不關呢?據老人們說:如果關了大門,“香火”(中堂神龕)上的羊子出不去,進不來。香火上的羊子是什么神?據說是“家先神”。根據辭書字典:古稱母羊曰“牂”(音:張),即“牂牁”的牂??芍耖g忌關大門的崇羊之俗,為夜郎“竹王牂牁”圖騰崇拜的一種表現形式。
     
    年節禁忌特俗
    俗話說:“正月忌頭,臘月忌尾”。仡佬族十分重視春節,年頭年尾的禁忌和特俗甚多。在年除夕和正月初一,一家老幼都要保持和諧的氛圍以共享合家團圓的天倫之樂,忌生氣吵嘴和打罵小孩。除夕稱為“打封印”,初一稱為“打開張”,于來年多不吉利。
     
    燒“迎新火”。俗話說:“三十夜的火,十五的燈”。仡佬族人家早在十冬臘月,便要在山上尋找一個大樹仡篼,挖回家來晾干,以備除夕之夜燒“迎新火”,又稱為燒“仡篼火”。如五德一帶的仡佬族人說:“三十夜燒個大仡篼,來年喂個大肥豬”。明清時期仡佬族又有“仡篼苗”之稱,意為樹大根深的土著民族。正月初一早晨,忌吹撥火炕里的仡篼火。相傳此時吹火撥火來年易遭口舌是非。除夕吃年夜飯時,忌吃湯泡飯。據說吃了湯泡飯,來年出門易遭雨淋。
     
    年夜飯后,有的人家要對房前屋后的果木喂飯喂菜,也讓樹木過年。先將樹身砍個小口,填上食物,念道:“喂口肉,結成團;喂口飯,結成串”。
     
    年夜飯后,要封甑子,不能打開。到正月初二日早上,家庭主婦將甑子抱到戶外去打開,舀著飯向野外拋撒,念道:“放蚊子??!放你飛,飛遠點;飛到陰山背后去,好讓這里干凈點!” 除夕之夜忌串門。半夜子時要放鞭炮開財門。有一首守歲詩念“已閉財門莫亂敲,年年守歲到通宵,客來甜酒粑粑煮,恭喜一聲運氣高。”
     
    除夕之夜要洗腳。洗腳不能洗到膝蓋以上,俗話說:洗翻山了來年走人戶撞不到嘴(碰不上吃東西)。
     
    除夕之夜和大年初一不能燒粑粑吃。據說燒了粑吃易燒衣服,或被火燒傷成疤子。除夕之夜,有的家庭主婦要將自家的秤、梳子、掃帚藏了起來。據說:大年初一不能見到秤和使用秤稱東西,否則來年易碰見蛇。大年初一不能梳頭,梳了頭梳掉了運氣。大年初一不能掃地,掃了地易遭大風;又說“掃窮掃窮,越少越窮”。大年初一不能吃米飯,全天只能吃湯圓、綠豆粉、面條和餃子。據說“飯”諧“犯”音,以避免“犯消(易損壞東西)、“犯事”。
     
    大年初一不能叫人起床。初一早晨睡大覺俗稱“挖窖”,意為做夢挖到地下的寶藏,故不能驚擾其發財夢。
     
    大年除夕和大年初一,要到附近的祖墳去點燭燒香化紙,俗稱“上亮”給同祖先拜年。
     
    大年初二日,女婿女兒要到岳父母家拜年。俗話說:“初一的兒子,初二的女婿,初三初四,去吃狗屁”。
     
    正月十五“過大年”。入夜、花燈、龍燈只能在本寨玩,不論貧富之家都要玩到(有孝服人家除外),通宵達旦,盡歡而散。十五晚上各家要插路燭。將點燃的蠟燭,從房前屋后一支去插到戶外的路上去。據說將路照明,以利蛇蟲螞蟻向外行走。同時要做拖草鞋蟲游戲:由一個小孩用草繩拖著一只爛草鞋在前面走,另一個小孩用樹枝在后面打,口喊“攆草鞋蟲!”。
     
    “炒蟲蟲粑”。十五日晚夜深時,有的年輕人相邀,到別人家的菜園里去偷些蔥蒜苗、芹菜、蘿卜之類,到家里來和粑粑一起炒,邊炒邊叫:“炒死青蟲,炒死蝗蟲!”然后用碗分裝著吃。據說:這樣做可以炒死田地里一切危害莊稼的害蟲。第二天,當誰發現自家園子里的菜被偷以后,不能“噘花雞公”(罵街),據說越罵得兇,于偷菜之人越吉利。“照青光眼”。十五日晚,家庭主婦將一只早已洗干凈的糞桶,裝盛大半桶清水,讓一家老少逐個拿著蠟燭,對著燭光看自己映在糞桶里的倒影面孔。傳說這樣照了以后,來年不犯火眼、青光眼等眼病。
     
    其他禁忌
    老年人禁忌年青男女在家里對唱山歌,他們說:好歹這里還有兩片瓦蓋起。老年人忌小孩子吃豬蹄叉。說小孩子家如果吃了豬蹄叉,長大以后難找“媳婦崽”,提親時總有人“打讒嘴”。
     
    蔡正國
     
    仡佬族是石阡的土著民族,是曾經建立過古夜郎國的民族,所以有“古族”、“古老族”之稱?!敦罾凶搴喗椤发僬f:“在貴州的土著民族中,仡佬族是保存其先民:上古時期的‘濮’人、中古時期的‘僚’人文化特征較多的一支民族”。何謂“濮”、“僚”和“仡佬”?從族稱及其圖騰崇拜便可追溯其族源關系。
     
    (一)“濮”人名義
     
    自有文字記載之時起,“濮”人就活躍在我國南方,特別是西南地區?!兑葜軙纷钕忍岬?ldquo;商之正南有卜蠻”;又說“卜人從丹沙”。晉人孔晁注云:“卜即濮也,沙今作砂”。又注:“卜人西南之蠻,丹砂所出”?!妒酚洝氛f:“濮在江漢之南”;又說:“濮在楚西南”,楚西南即今湘西、貴州一帶。
     
    “濮”是什么意思?古人未作任何解釋。近人研究甲骨作文釋為“給事者”,“故手奉糞棄之物以象之”;認為“殷周之‘濮’人,極可能是被華夏族掠奪奴隸的對象而得名。”②
     
    其實不然,“濮”在歷史上的出現,是一個頂天立地、支系紛繁的大族,古有“百濮”之稱。他們與商、周王朝交往密切;曾參加周武王伐紂的正義戰爭;曾與吳人發生爭端;曾與楚人發生戰爭;春秋時期曾以“牂牁”圖騰名義參加齊桓公九合諸侯的葵丘之會,建立了地方奴隸制政權號稱“牂牁國”和“夜郎國”。這樣一個具有輝煌業績的大族,怎么能說是因為被華夏族掠奪為奴而得名呢?再說古籍未見有任何掠奪為奴的記載,相反,《逸周書》初載為“卜蠻”,可見“卜”或“濮”都只記其音,不表其義。
     
    通過考察發現:“濮”的本義為“婆”。是以遠古時期的“女性神祖崇拜”而得名的。其根據是:(1)“婆”為江南民間古語(古越語),魏晉以前不見經傳。據(宋)《吳越備史》和《湘山野錄》載:“婆”字最初見載為五代時吳王餞謬的小名“婆留”。因他出生時父母不育,祖母(一說為鄰媼)強留之,故名。又有《魏書?涉固傳》載:“恒呼固夫婦為郎婆”。這說明“婆”字早已存在于江南民間,為對于祖母及女人的通稱。先秦時期沒有“婆”字,加之當時對其族稱不理解,便順其音書為“卜”或“濮”。(2)《新唐書?南蠻傳》載:“戎瀘間有葛僚,居依山谷林箐,逾數百里。奉酋長為王,號曰‘婆能’,出入前后植旗”。此時才顯其“婆”的本意,所謂“婆能”,即“婆”人中的能事者,王者之稱。(3)從仡佬族的一些自稱和他稱中,也顯其“婆”的意思:如“濮奶”、 “戛賴(奶)”、“賴(奶)子”等。俗稱外祖父為“戛公”,外祖母為“戛婆”,所以“戛奶”即老戛婆的意思。(4)反映在石阡縣的地名上,“濮”、“婆”、“普”、“鋪”等實指為一。如縣西河壩場鄉大齊嶺主峰名叫老婆巖,又作老濮巖,山下樂回江畔便名普子村,“普即濮也”。西南甘溪鄉洞塘河邊有山村名叫老婆墳,“墳”古稱水邊高地;該鄉鋪溪村有山溪名叫老婆河溝,所以“鋪溪”亦本名婆溪,類似情況不一而足。
     
    (二)“僚”人名義
     
    明確“濮”的本義為“婆”之后,先秦時期的“濮”人,漢魏以后泛稱之為“僚”人,便容易理解了。“僚”,為族稱讀“老”,即老年人的老,古老族的老。其“濮”(婆)改稱為“僚”(老)的歷史原因是:
     
    自漢武帝開發西南,滅夜郎國及其屬國以后,以其地置為牂牁等郡縣,派流官加以治理。隨著社會安定,經濟發展,文化教育普及,人們的思想意識逐漸產生了變化,意識到自己的政治地位由原先的統治階級變成平民階級。平民階級即黎民百姓,早在周朝即稱黎民為“黎老”,因襲為“老百姓”之稱。這是改“濮”為“僚”的原因之一。
     
    同時,人們意識到“濮”為他稱,不能正確表達“婆”(奶)的涵義,而且具有貶意或辱稱;再說社會的發展早已進入父權制時代,繼續稱“濮”不太相宜。出于民族的自尊心理,改族稱為“老”或“老子”,意即古老族的老,老百姓的老。以內而言,其“老”泛指父母雙親、祖父母、外祖父母及尊長頭人;對外而言,其“老”則為漢王朝的臣民的意思。如《禮記》說:“天子之老,”即天子對臣民的尊稱;“寡君之老”,即諸侯的使者的自稱。
     
    可以說,以“老”取代“婆”稱,是當時人們認識發展上的一個飛躍。歷兩漢四百年間,得到了“濮”系民族較為廣泛的認同。其實,在“濮”(婆)的族稱中,已經孕育了“老”的因素,所以后世常作“濮僚”連或互稱。
     
    然而,以“老”作為邊民的族稱,盡管其涵義非常普通,對于封建統治階級來說,則是難以接受的。晉代人張華的《博物志?異俗篇》首先記載其族稱說:“荊州極西界至蜀,諸民曰獠子。”并記其“臨水生兒”、拔牙為身飾等俗。其“獠”字有兩個讀音:一讀為“療”(liao),即獠牙、獠面的獠,含有丑化、兇惡之意;一讀為“老”。按“臨水生兒”之說,義通水潦其子。自此以后,史志記載其族稱大都書為“獠”。
     
    北宋《太平御覽》為之正音:“獠,音老。”建國以后,更“獠”為“僚”,讀音為“老”。
     
    ?。ㄈ?ldquo;氐羌”因素
     
    《華陽國志?南中志》載:“南中在昔,蓋夷越之地。”“越”指濮、僚民族集團,為江南“百越”集團中的一支;“夷”指濮僚民族中的“氐羌”因素。
     
    大約距今三千四百多年之前,當殷商王朝強盛起來以后,便以征伐、經商和游牧等方式向四方開拓移民。所以,《詩經?商頌》追述說:“撻彼殷武,奮代荊楚,深(冒進)入其阻,裒(剖)荊之旅。”同時,有一部分“羌”人(史稱“東羌”,見《晉書》),以游牧山羊維生來到荊楚高山峽俗之間,與當地越濮人民融合而定居。所以《詩經?商頌》又追述說:“唯女(汝)荊楚,居國南鄉。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
     
    由于“氐羌”們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商先文化”,因而以殷商王朝所祀的“玄鳥”圖騰而命山谷地帶為“燕廊(郎)”,語轉而為“夜郎”;并以游牧生活方式的需要而命水邊石柱為“且蘭”;將江邊兩座小而高、似系船筏的特異小山命名為“牂牁”,作為氏族崇拜的標志。所以《史記》載西南夷:“皆氐類也”?!墩f文》云:“氐,崖脅旁著欲墮落者”,即以高崖和崖邊石筍石柱(且蘭、牂牁)為圖騰崇拜的人或族。③
     
    漢滅夜郎國后,人們改“濮”為“僚”稱;同時,出于對夜郎故國的懷念,產生了“竹王”傳說。魏晉以后,各地的“僚”人常在其族稱之上加以一個冠詞,如古籍記載為:“且(主)僚”、“鳩僚”、“葛僚”、“仡僚”、“給僚”等,以標示其族源中的“氐羌”因素,即同一圖騰崇拜的族類。
     
    (四)仡佬名義
     
    仡佬一詞,始見于南宋人朱輔的《溪蠻叢笑》,為“五溪之蠻”的一個族類。但仡佬并不屬于“盤瓠種”;仡佬之俗至今仍然禮拜山崖、石筍、石柱為象征的“竹王牂牁圖騰”。在此以前,早在隋朝,黃閔的《武陵記》就載為“仡僚”;唐朝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志?錦州風俗》也載為“仡僚”。“僚”、“佬”是不同時代的不同寫法,如明《嘉靖圖經》說:“仡佬,古稱僚”,《炎徼紀聞》也說:“仡佬,一曰僚”。而武陵、錦州、五溪說的都是同一地區,即今湘西至黔東北一帶。今日之石阡,則屬于舊稱“牂牁五溪之界”的地望。
     
     
    何謂“仡佬”?《仡佬族散論》④說:“仡佬之為族名,實與其族源有關。仡佬族來源于‘僚’人,‘僚’字的古音是復輔音,為保持復輔音的前一音素,后人常在‘僚’字前加一冠詞,如‘葛’、‘仡’、‘革’等。”《試論夜郎的族屬關系》⑤說:夜郎的“郎”與仡佬的“佬”是一個音序。
     
    本人通過長時期的地名考證發現:反映在地名中,“仡”泛指山間槽谷地帶,與夜郎的“夜”指為山間槽谷相通;而“佬”則為山腦石峰,與“郎”義同。


    個性翻譯轉換

    藏頭詩生成器  粵語在線翻譯器  在線外語翻譯器  各地方言語音翻譯器  火星文簽名轉化器  硬筆書法作品在線生成

    起名生成器  在線名字設計  繁體字在線轉換器  點陣字生成器  古代豎文轉換器  QQ表情大全文字生成器  線條字在線生成器


    上網工具應用

    稀有漂亮特殊符號  漢字拼音轉換器  漢字筆畫數查詢  在線拆字生成器  彩色字體生成  在線拼音輸入法  ascii碼對照表

    時間戳轉換


    制作工具應用

    智能ai摳圖  人民幣大寫在線轉換器  死亡壽命計算器  年齡計算器在線計算  元素周期表  加減法口訣表   乘法口訣表

    在線鬧鐘  珠算口訣表  倒計時器  在線日期計算  長度換算  在線功率計算器  在線面積換算器  體積容量轉換器  熱量單位換算

    壓力單位換算  溫度單位換算  重量單位換算 車牌號查詢  軍車牌照


    生活便民查詢

    銀行手續費查詢  身高體重標準預測  啪啪啪計算器  預產期在線查詢  親戚計算器  公積金查詢

    各國貨幣中英文名稱  世界各國首都查詢  世界各國國旗大全  北京時間校準  2021年放假安排  郵編區號查詢


    民族文化

    公歷農歷轉換  萬年歷查詢  歷史朝代順序表  生辰八字五行查詢  十二生肖排序  56個民族名稱  十二時辰對照表


    亚洲另类无码专区国内精品,国产成年无码a∨片在线观看,国产av在线免费,a级毛片免费全部播放
    1. <acronym id="hc5za"></acronym>
      <p id="hc5za"><label id="hc5za"></label></p>

      <td id="hc5za"></td>

    2. <acronym id="hc5za"></acrony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