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族
高山族是中國臺灣地區南島語系各族群的一個統稱。2008年,總人口為494107人。
高山族主要居住在中國臺灣地區,也有少數散居在福建、浙江省等沿海地區。高山族聚居地區主要在臺灣中部山區、東部縱谷平原和蘭嶼島上。
高山族以稻作農耕經濟為主,以漁
獵生產為輔。高山族的手工工藝主要有紡織、竹編、藤編、刳木、雕刻、削竹和制陶等。
高山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大體可分為泰雅、鄒、排灣三種語群。沒有本民族文字,散居于大陸的高山族通用漢語。居住在臺灣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他們口頭文學很豐富,有神話、傳說和民歌等。
中文名
高山族
宗教信仰
原始宗教、佛教、基督教
其他名稱
高山人
外文名
the Highmesa ethnicity/Mesa Ethnicity
人口
494,107人(2008年)
分布區域
臺灣,福建,東南亞

1民族概況
高山族(臺灣少數民族),居住在臺灣地區的少數民族。主要居住在臺灣地區臺灣本島的山地和東部沿??v谷平原以及蘭嶼上。臺灣當局稱之“山地同胞”,簡稱“山胞”。因地區、語言的差異,內部有阿美人、泰雅人、排灣人、布農人、魯凱人、卑南人、曹人、賽夏人和雅美人等之別。此外,尚有10多萬已被漢化的平埔人。平埔人歷史上包括10個族群。他們散居在臺灣西部、北部、西南部平原與沿海,長期與漢族雜處、通婚,較早接受漢族文化,至19世紀以后已基本與漢族融為一體。
由于歷史上原居平地的臺灣少數民族(“熟番”、“平埔族”)大量漢化,當前各“平埔”族群并無明確法律地位,中國官方定義乃將其視為“漢族”;因此,“高山族”的指涉范圍,小于廣義的“臺灣少數民族”(包含各“平埔”族群)或島上南島語系族群的實際總和。值得注意的是,“高山”、“平埔”二分法,是從漢族中心角度出發的政治性泛稱,缺乏人類學根據;此類說法在臺灣,被認為含有種族主義與殖民主義的色彩。
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還有4461人散居祖國大陸東南沿海。高山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無文字。不同地域的高山族使用不同的語言。 主要從事農業和漁獵業。
“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大陸對臺灣地區民族的總稱。該詞主要是由大陸所使用,而臺灣當局已經停用此名詞,在1954年3月14日,臺灣當局規定:高山族包括泰雅、賽夏、布農、鄒族、魯凱、排灣、卑南、阿美、達悟-邵族10個族群。至2001年7月17日,臺灣已確認的高山族族群為13個,新確認的有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和賽德克族。另有未被確認的族群,包括:巴布薩族、巴賽族、洪雅族、凱達格蘭族、雷朗族、馬卡道族、巴布拉族、巴宰族、猴猴族、西拉雅族和道卡斯族。歷史上,特別是明代以前,并沒有高山族這個名稱。高山族民族來源是多源性的,但主要來自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古越人的一支。自漢族居民移居臺灣后,臺灣少數民族分化為兩部分:一部分定居平原,與漢族融合,稱為平埔人,包括西拉雅族21社,洪安雅族13社,巴布薩族9社,巴則海族4社,拔埔拉族4社,道卡斯族6社,凱達格蘭族28社,噶瑪蘭族34社。另一部分仍定居于山區,受漢族影響較少,至今保留著臺灣少數民族語言、風俗、習慣等特點,如今所說的高山族,一般指這一部分少數民族。
泛指早期即已居住在臺灣的少數民族。就慣例講,臺灣少數民族族系針對遷徙而來的民族而言。屬於南島語系或者馬來-玻里尼西亞語系。
雖然歷史語言學者不認為臺灣是南島語言的發祥地。而就臺灣的考古學和民族學研究也還無法將這兩者關聯在一起,但在大部分臺灣少數民族族的神話中,可發現他們已把臺灣視為其民族的發祥地。
在與外人發生接觸以前,他們以刀耕火種的技術種植粟(小米)、芋頭、甘藷等農作物,或飼養豬、雞、犬等家畜家禽,兼營打獵和捕魚。他們沒有文字、貨幣,亦未建立城市,更無類似國家的組織。但有自己的政治制度、土地制度、經濟與宗教體系等。
根據學者的研究,臺灣的少數民族可分為兩大類︰1.住在西部平原與外界接觸較早的平埔諸族,多已融合于臺灣漢人社會中;2.住在山區或東部平原的諸族,尚能保持其固有風俗與語言。後者目前共有泰雅、賽夏、布農、鄒、邵、魯凱、排灣、卑南、阿美、雅美、噶瑪蘭等11族,總人口約436,131(2003年)。
高山族地區處于臺灣中部山區、東部縱谷平原和蘭嶼島上, 海拔5 0 0 至2 0 0 0 米,屬熱帶和亞熱帶氣候,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 的美譽。
高山語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各地區高山語差別較大。目前起碼有1 5 種語言,大致可分為"泰雅"、"曹"、"排灣"三大語群。沒有通用的民族文字。散居于大陸的高山族通用漢語文。
高山語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各地區高山語差別較大。起碼有1 5 種語言,大致可分為"泰雅"、"曹"、"排灣"三大語群,泰雅人、排灣人、布農人等十多個分支。沒有通用的民族文字。散居于大陸的高族族通用漢語文。有阿美人、沒有自己的文字。居住在臺灣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他們口頭文學很豐富,有神話、傳說和民歌等。
2社會組織
高山族的基層組織是“社”,社是自然村寨,小社由一個氏族組成,大社由數個氏族組成,一般上千人,小社五六百人,實行民主政治,重大問題由社大會決定。社首領包括頭目(領袖)、祭司(或巫師)和長老會。是社會的最高權力機構。頭目領導耕戰、漁獵,裁決內部糾紛,幫助祭司組織祭祀活動。
多數高山族社以會所(會廨)作為社的活動中心,也是男性年齡組織的教育訓練場所。年齡組織是社內部以年齡為序的一種等級制度。各支系的年齡等級劃分有多少之別,大致可分為幼年、少年、青年、壯年和老年等級別。凡男性,都要歸入相應的年齡等級,擔負一定的社會分工。每隔數年,要舉行一次晉級禮。從少年開始,嚴格按照性別施以基本訓練。男性是狩獵、耕戰方面的技能訓練;女性是紡織、家務及采集方面的訓練。
3民族歷史
在臺灣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文物,與祖國大陸特別是福建的新石器文物關系密切,臺灣同胞應是從祖國大陸遷移過去的。
高山族世代相承的傳統習俗中,有許多華南古文化的特質,諸如巢居、公廨、舟楫、杵臼、木鼓、生食海產、嗜檳榔、嚼米釀酒、竹筒飲酒、跣足、蹲踞、羽冠、卉服、珠貝、貫頭衣、筒裙、斷發文身、鑿齒、涅齒、穿耳、琴簫挑逗、構屋笄居、崖葬、洗骨葬、歌舞、秋千、木雕、獵頭、祭祀、巫術、太陽與蛇和鳥崇拜、祖先崇拜、洪水神話、射日神話、連名制度,等等。其中巢居、舟楫、斷發文身、鑿齒、穿耳、生食海產、崖葬、蛇崇拜等都是古越人典型的文化特質,印證了高山族與古越人;習氣共俗,源出一脈。
高山族過去長期處于原始社會發展階段。據史載,三國時期,高山族的先民分成若干部落,部落成員稱為“彌麟”,公共事務由部落成員共同管理。他們使用石斧、石錛、石環、用鹿角為矛,用青石為鏃,以采集、狩獵為主,畜牧業尚不發達。盛行男嫁女家的婚姻制度,大約尚處在母系氏族社會階段。至7世紀,已有了農耕、畜牧,生產工具仍以石器為主,有少量鐵器。部落有酋長,無賦稅,公共事務仍由部落成員管理,有人犯罪,由部落成員根據習慣法共同議決制裁辦法,輕者仗責,重則處死。無文字,不知歷法,崇拜山神、海神。集會時多舉行歌舞。已有雕刻與繪畫。歷宋、元、明各代,臺灣與內地的聯系日益增多。據明代陳第《東番志》等書記載,當時高山族的農業、畜牧業和狩獵,雖較以前有了進一步發展,且已有部分特產與大陸沿海居民進行貿易,漢人以瑪瑙、瓷器、布、鹽、銅、簪環之類易高山族的鹿脯、鹿皮、鹿角等,但各部落之間依然“老死不與他夷相往來”,仍過著原始的生活。
17世紀以后,由于大量漢族遷居臺灣,以及鄭氏政權采取有利于發展高山族經濟文化的一系列措施,加速了高山族社會經濟發展。居住在西南部平原的高山族,有一部分發展進入封建社會。從16世紀開始,臺灣高山族多次遭受外國侵略。1563年,倭寇侵入北部雞籠(基隆)一帶燒殺搶掠,當地高山族被迫遷居山區。以后又有荷蘭殖民者、西班牙殖民者、美日侵略者侵略臺灣,高山族人民給予了堅決抵抗,開展了英勇頑強,不屈不撓的斗爭,表現出了誓死保衛家園的愛國主義情操。
4族群簡介
“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對臺灣地區民族的總稱。
布農人
(布農是高山語“人”的意思)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3萬多,居住于60個村落。原始居住地在玉山以北、中央山脈以西的高峻山地,后向臺東、高雄方向遷徙?,F主要居住在南投縣的仁愛、信義鄉、高雄縣三民、桃源、茂林鄉、臺東縣的海端、延平鄉、關山鎮、花蓮縣的萬榮、卓溪鄉、玉里鎮等??傋迦合路?個小群:北布農人分布于中央山脈西麓;中布農人分布于高雄縣境內;南布農人散居于臺東花蓮一帶??棽?、編籃、制革、制陶技術比較發達。社會生活是父系氏族制,婚后妻從夫、子從父,女子在家中有一定地位。
魯凱人
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6300多,居住于20個村落,分布在阿里山、新高山以南,大武山以北的山地,包括高屏溪上游的濁水溪、隘寮溪和中央山脈的東側大南溪流域,屬屏東縣三地、霧臺,高雄縣茂林,臺東縣卑南等鄉,其中以霧臺鄉最為集中。魯凱人生活習慣與排灣人相同,他們住石板房,以陶壺、料珠、雕刻、紋身聞名。社會生活方面已有階級出現。每代成員中只允許一對配偶存在,權力由長男繼承,死后采用側身葬、直肢葬。語言、文化受布農人影響較大。
排灣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約5.5萬多,居住于160個村落。原多生活于山麓一帶,后移住山地。其分布區域,北起大武山,南達恒春,西起隘寮、坊寮一線,東至大麻里以南的三角地區,分別散居于屏東縣的三地、瑪家、泰武、來義、春日、獅子、牡丹和臺東縣的金峰、達仁、大麻里、大武等鄉。排灣人分為排灣和塔羅塔羅兩個亞族,前者居于該族分布區的中央部分,有濃厚的民族特性,以中央山脈為界,又分為東本兩個小族;后者居于東海岸一帶,也分為東海岸和巴里拉利奧兩個小族。該族群有平民、貴族等階級之分。子女中居長者繼承權力。手工藝較發達。
卑南人
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約7000多,分居于8個村落。傳說該族發源于臺東附近的巴納圖,曾為臺東平原主人。主要分布于卑南溪以南、知本溪以北之海岸地區,居住地是臺東縣的卑南、金峰、達仁等鄉。過去曾與魯凱、排灣列為一族,1954年確認為一個獨立的族群。族權是由長女繼承,家庭生活偏重于母方。
邵族人
邵族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居住于南投縣境內的日月潭一帶。有人認為它是曹人的一部分,有人又把它劃為布農人的成員,還有人把它劃為平埔人的一系,但其語言、風俗、習慣獨具特點,因而把它看成獨立的族群。
泰雅族馬列巴亞部落的男女
泰雅人
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6.4萬多,占高山族全部人口的23.5%,是高山族中第二個大族群。居住于120個村落。原先居住在臺灣西部平原,后因環境壓力,逐步移居山區,主要分布于臺灣北半部,如臺北縣的烏來鄉,桃園縣的復興鄉,新竹縣的尖石鄉、五鋒鄉、苗栗縣的泰安鄉,臺中縣的和平鄉、南投縣的仁愛鄉、信義鄉、花蓮縣的秀林鄉,宜蘭縣大同鄉、南澳鄉等。該族群下分泰雅和賽德克兩個亞族群。泰雅亞族又分西住堡群、大(山+科)(山+坎)群、大湖群、西開利克群;賽德克亞族也分東、西兩個群落。該族群有黥面、紋身的風俗。男善狩獵、女善紡織,行從夫居。
達悟人
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2500人,居住在6個村落。分布于臺東縣蘭嶼島濱海地帶,是高山族中唯一的漁獵民族。語言幾乎與菲律賓北部的巴丹居民一致。農業以種植水芋為主,工藝以制陶、造船、制銀較為著名。社會生活以核心家庭為主。該族群愛好和平,沒有獵頭等習慣。
鄒人
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3000多人,居住于12個村落。原分布于桃園大溪至大安溪一帶,定居在新竹縣五峰鄉、苗栗縣南莊、獅潭鄉等地。該族群下分北賽夏和南賽夏兩個小族群,族群內部,行從父居、妻隨夫行,常數代同居,同代中不一對配偶為限。每兩年舉行一次人矮人祭。
阿美人
(阿美是“北方”的意思,是阿美南部的人對北部人的稱呼)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在高山族中人口最多,約有12萬
人。原分布于臺灣東部縱谷平原南北兩端的秀姑巒溪口和恒春附近,后來移居東部縱谷及海岸線一帶的花蓮縣東部和臺東縣的東北部,包括臺東縣11個鄉鎮和花蓮縣12個鄉鎮。依據語言、習俗和地域差異,大體分為北、中、南部阿美和海岸阿美四部分。
從前,在阿美人的部落里,有一個兇惡的頭領,他經常侵犯鄰近的部落,抓走人丁,掠奪牲畜和財物,人們恨透了他。鄰社有一名社丁,叫沙布爾。他小時候。父親就被那個壞頭領捉去殺害了。后來,他又看到社里的其他一些鄉親也遭到壞頭領的殺害,他氣憤極了,決心要殺死壞頭領,為鄉親們報仇。這天,沙布爾突然不見了。鄉親們非常著急,派人去深山里找,找遍了周圍的山山水水,也沒有找到。
同時,在壞頭領的社里出現了一個臉上有黑紋的討飯人。他說他是從遙遠的地方逃難來的。壞頭頓見這個從遠方逃難來的人,雖然臉上有許多難看的黑紋,衣服也破破爛爛的,但身體卻像鹿一樣健壯,肯定能干活,于是,便留下來給自己家當仆人。
原來,這個討飯人正是沙布爾扮的。他用鍋底灰調成汁在自己的臉上畫上了一些花紋,讓人們認不出他來,好到壞頭領的社里乞食討飯,尋找機會殺掉壞頭領。沙布爾到了壞頭領家,裝得特別順從和忠誠。壞頭領想吃魚蝦,沙布爾便下海;壞頭領想吃山珍,沙布爾就上山。因此,壞頭領對他十分滿意,??洫務f:“我找了一個聰明能干的仆人。”等到壞頭頓對沙布爾失去了一切防備,沙布爾決定動手了。一天夜里,壞頭領酒醉酣睡,沙布爾悄悄來到他的床前,猛的一刀,不等壞頭領呻吟一聲,便讓他上了天。沙布爾割下壞頭領的頭,連夜回到自巴社里。
第二天早晨,壞頭領家里的人才發現壞頭領已經被人殺了,他們四處找兇手,卻發現臉上有黑紋的仆人不見了,于是到處去找,卻不見蹤影。沙布爾回到自己的社里,立到洗掉臉上的黑紋,現出了自己的本來面目,并悄悄拿出壞頭領的頭給鄉親們看,把自己做的事告訴了鄉親們。鄉親們高興得跳起來,喝酒唱歌以示祝賀,感謝沙布爾為民除害。
賽夏人
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在高山族中人口最少,約有1075人。他們的祖先是從大霸尖山下移到大湖、苗栗一帶平地,然后又逐漸遷徙到泰雅人居地西南邊的阿里山和五峰山一帶山區,分屬于新竹縣的五峰鄉等地。
5傳統特色
生活習俗
高山族在古代以裸為美。僅以幅布遮陰,毛皮圍腰。但接觸漢文化以后,逐步形成男穿長衫女著裙,講究服飾美。衣服除獸皮、樹皮外,多用自織麻布并加彩紋裝飾。男子衣飾類型,北部常見無袖胴衣、披衣、胸衣、腰帶;中部常見鹿皮背心、胸袋、腰袋、胸衣、黑布裙;南部常見對襟長袖上衣、腰裙、套褲、黑頭巾等。女子衣飾類型包括短衣長裙和長衣短裳。雅美人服飾簡單,男子以丁字布遮下身,上穿背心;女子通常上穿背心,下著筒裙,冬天以方布裹身。
高山族的飲食以谷類和根莖類為主,一般以粟、稻、薯、芋為常吃食物,配以雜糧、野菜、獵物。山區以粟、旱稻為主糧、平原以水稻為主糧。平埔人還特產香米、喜食“百草膏”(鹿腸內草漿伴上鹽即是)。昔日飲食皆蹲踞生食,現在飲食、烹飪、享用十分考究。高山族嗜煙酒、食嚼檳榔.
高山族過去是依山傍水,巢居穴處,或辟竹編茅,架木為屋?,F在住宅類型有木屋、竹屋、茅屋、板巖石屋、草頂地下房屋等,但十分講究造型和實用相結合。大都呈長方形或四方形,有門無窗。
高山族還有黥面、文身、鑿齒、涅齒、穿耳、除毛、束腹等身體裝飾習俗、身體裝飾一般出于成年、美觀、聯姻、紀功、尊貴等目的。
高山族的婚姻行一夫一妻制,禁止近親結婚。男女大多自由戀愛結合,如泰雅人以吹口哨表示愛情,有的阿美婦女到男方家贈物表示相思。喪葬形式,泰雅人、布農人、曹人多行屋內葬,埋尸于死者床下。排灣人、雅美人行野外墓葬,阿美人將死者埋葬在屋前后空地,對惡死者,一律就地埋葬。
高山族有許多禁忌:婦女懷孕后,禁忌用刀斧,不能吃猿、山貓、穿山甲和并蒂果實等,忌生雙胞胎;忌見蛇、山貓、鼠、橫死者及其葬地;忌見動物交尾;嚴禁放屁、噴嚏、同族相奸;禁忌吃動物頭尾;禁忌男人接觸女人專用的機織、麻織品、小鋤及豬圈;禁止女性接觸男人專用的武器、獵具、會所等等。
節日活動
高山族的重要節日有:播種祭(泰雅人,三月下旬春播結束之日)、平安祭(布農人,四月初四)、“阿立”祖祭(平埔人,九月十六日)、豐年祭(曹人、魯凱人、阿美人等,八月十五日)、竹竿祭(排灣人,十月二十五日、)、猴祭與大獵祭(卑南人,十一月)、矮靈祭(賽夏人,十月十一日至十八日)以及雅美人的飛魚祭,等等。高山族的傳統節慶通常與祭祀合一。紛繁復雜,臺灣當局倡導因繁就簡,調整合并,以上列舉的是現在流行的主要節慶。在節慶期間,除歌舞聚宴外,還增添了體育比賽、文化展覽、游藝活動等。
宗教信仰
高山族還保留有原始宗教的信仰和儀式。他們崇拜精靈,各地信仰的神不一,有天神、創造宇宙之神、自然神、司理神和其他精靈妖怪。祭儀有農事祭(包括開墾祭、播種祭、除草祭、收刈祭、新谷入倉祭等,主要的是粟祭)、狩獵祭、漁祭、祖靈祭等。盛行巫術,其中卜占方法有鳥卜、夢卜、水占、竹占、瓢占、飯占等,并有多種形式的巫書。由于漢族移民和荷蘭、西班牙殖民者的影響,高山族宗教信仰復雜。漢族帶去了佛教、西方侵略者帶去了基督教、天主教等。這幾種宗教都在高山族群眾中生根,現在,高山族宗教生活中形成原始宗教信仰、佛教和西方宗教等交錯并立的局面。
高山族是臺灣地區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了布農人、魯凱人、排灣人、卑南人、邵人、泰雅人、雅美人、曹人、阿美人、賽夏人等十多個族群。
“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對臺灣地區民族的總稱。
歷史上,特別是明代以前,并沒有高山族這個名稱。高山族民族來源是多源性的,但主要來自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古越人的一支。自漢族居民移居臺灣后,臺灣少數民族分化為兩部分:一部分定居平原,與漢族融合,稱為平埔人,包括西拉雅族21社,洪安雅族13社,巴布薩族9社,巴則海族4社,拔埔拉族4社,道卡斯族6社,凱達格蘭族28社,噶瑪蘭族34社。另一部分仍定居于山區,受漢族影響較少,至今保留著少數民族語言、風俗、習慣等特點,現在所說的高山族,一般指這一部分少數民族。1954年3月14日,臺灣當局規定:高山族包括泰雅、賽夏、布農、曹族(1998年11月更名為鄒族)、魯凱、排灣、卑南、雅美、阿美9個族群(一說為10個族群,邵族也算一個族群)。這一部分民族,大多分布在中央山脈和東南部的島嶼上,少數散居在福建、上海、北京、武漢等地??側丝诩s40萬人,大陸散居有2909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高山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高山族內部語言差別很大,有阿美人、泰雅人、排灣人、布農人等十多個分支。沒有自己的文字。居住在臺灣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他們口頭文學很豐富,有神話、傳說和民歌等。
高山族人大多數從事農業,少數捕魚、狩獵。有雕刻和編織等手工藝。
長期以來高山族和漢族人民共同抵御外國侵略者的侵略,共同開發了臺灣。在日本帝國主義侵占臺灣50年間,反抗斗爭尤為激烈,以1930年霧社起義規模最大。1947年又參加了以漢族為主的“二二八”起義。
民族禁忌
禁忌: 婦女懷孕后忌用刀斧,忌食猿肉、山貓肉、穿山甲肉和并蒂果實等;婦女用的織布機男人不能隨便摸弄。
日常食俗: 高山族以谷類和薯類為主食。除雅美人和布農人之外,其他幾個族群都以稻米為日常主食,以薯類和雜糧為主食的補充。居住在蘭嶼的雅美人以芋頭、小米和魚為主食,布農人以小米、玉米和薯類(當地稱地瓜)為主食。在主食的制作方法上,大部分高山族都喜把稻米煮成飯,或將糯米、玉米面蒸成糕與糍粑。布農人在制做主食時,將鍋內小米飯打爛成糊食用,排灣人喜用香蕉葉子卷粘小米,摻花生和獸肉,蒸熟作為節日佳肴,外出狩獵時也可帶去。
但作為狩獵帶去的點小,餡里一般不加鹽巴等咸味調料。泰雅人上山打獵時,喜用香蕉做餡裹上糯米,再用香蕉葉子包好,蒸熟后帶去。排灣人喜歡將地瓜、木豆、芋頭莖等摻合在一塊,煮熟后當飯吃。雅美人喜歡將飯或粥與芋頭、紅薯摻在一起煮熟做為主食。外出勞動或旅行,還常以干芋或煮熟的紅薯及類似粽子的糯米制品為干糧。排灣等族狩獵時,不帶鍋,只帶火柴,先將石塊壘起,用干柴禾燒熱,再在石塊底下放芋頭、地瓜等,取沙土蓋于石塊上,熟后食用。
高山族蔬菜來源比較廣泛,大部分靠種植,少量依靠采集。常見的有南瓜、韭菜、蘿卜、白菜、土豆、豆類、辣椒、姜和各種山筍野菜。雅美人食用芥菜時先將正在生長中的葉擗下來,用鹽揉好,放兩三天后才吃,留在地里的芥菜根繼續生長。高山族普遍愛食用姜,有的直接用姜蘸鹽當菜;有的用鹽加辣椒腌制。肉類的來源主要靠飼養的豬、牛、雞,在很多地區捕魚和狩獵也是日常肉食的一種補充,特別是居住在山林里的高山族,捕獲的獵物幾乎是日常肉類的主要來源。山林里的野生動物很多,如野豬、鹿及猴子等的肉都可入菜。排灣人不吃狗、蛇、貓肉等,吃魚的方法也很獨特,一般都是在撈到魚后,就地取一塊石板燒熱,把魚放在石板上烤成八成熟,撒上鹽即可食用。排灣人小孩不許吃鰻魚,甚至其他魚的魚頭也不讓吃,認為吃了魚頭不吉利。
阿美人在做肉菜時,喜把肉切成塊,插上竹簽,煮好后放在一個大盆里,全家人圍在盆邊,每個人用藤編小籃盛飯,共用一勺舀菜,一手抓飯,一手取肉吃。在插秧季節,他們喜到水田里捉小青蛙,帶回家中用清水洗凈,煮熟即吃。阿美、泰雅等族人有的也吃捕來的生魚。他們還喜歡將打來的獵殺好去皮,加鹽和煮得半熟的小米一起腌存,供幾個月食用。保存食品常用腌、曬干和烤干等幾種方法,以腌制一、兩年的豬、魚肉為上肴。高山族過去一般不喝開水,亦無飲茶的習慣。泰雅人喜用生姜或辣椒泡的涼水做為飲料。據說此種飲料有治腹痛的功能。過去在上山狩獵時,還有飲獸血之習。不論男女,都嗜酒,一般都是飲用自家釀制的米酒,如粟酒、米酒和薯酒。
節日、禮儀、祭祀食俗: 高山族性格豪放,熱情好客。喜在節日或喜慶的日子里舉行宴請和歌舞集會。每逢節日,都要殺豬、宰老牛,置酒擺宴。布農人在年終時,用一種吃“希諾”的植物葉子,包上糯米蒸熟,供本家同宗人享用,以表示慶賀。高山族節日宴客最富有代表性的食品是用各種糯米制作的糕和糍粑。不僅可作節日期間的點心,還可作為祭祀的供品。也將糯米做成飯招待客人。高山族各族的祭祀活動很多,諸如:祖靈祭、谷神祭、山神祭、獵神祭、結婚祭、豐收祭等種種,以排灣人的五年祭最為隆重。屆時除擺酒席供品外,還伴以各種文體活動?;槎Y及宴請的場面十分豐盛和壯觀,尤其要準備大量的酒,屆時參加者都要豪飲,并有不醉不散的習俗。
“豐收祭”這天,族人自帶一缸酒到場,圍著篝火,邊跳舞、邊吃邊飲酒,慶賀一年的勞動收獲,每年舉辦一次。排灣人在歡慶的日子里常用一種木質的、雕刻精美的連杯,兩人抱肩共飲,以表示親密無間,如有客至,必定要殺雞相待。布農人在宴客時先把雞腿留下來,待客人離去時帶在路上吃,意為吃了雞大腿,走路更有氣力。魯凱人善以壘石為灶烤芋頭,經烘烤的芋頭外脆里軟,便于攜帶,也常帶給客人路上食用。排灣人婚慶時,將小米磨成粉,加水攪糊,包入魚蝦(蝦露出尾巴),捏成雞蛋大小的團,置于沸水鍋中燒,熟后撈出食用。
典型食品 :高山族,十個族群中各自都有自己獨特的食品,其中典型食品有:腌肉,高山族泰雅人、阿美人儲存肉類的方法,其中泰雅人腌猴肉和阿美人腌鹿肉和野豬肉別具一格;咂酒,高山族排灣人、布農人土法釀制的一種米酒。
高山族各族群介紹: 高山族是臺灣地區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了布農人、魯凱人、排灣人、卑南人、邵人、泰雅人、雅美人、曹人、阿美人、賽夏人等十多個族群。
布農人(布農是高山語“人”的意思)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3萬多,居住于60個村落。原始居住地在玉山以北、中央山脈以西的高峻山地,后向臺東、高雄方向遷徙?,F主要居住在南投縣的仁愛、信義鄉、高雄縣三民、桃源、茂林鄉、臺東縣的海端、延平鄉、關山鎮、花蓮縣的萬榮、卓溪鄉、玉里鎮等??傋迦合路郑硞€小群:北布農人分布于中央山脈西麓;中布農人分布于高雄縣境內;南布農人散居于臺東花蓮一帶??棽?、編籃、制革、制陶技術比較發達。社會生活是父系氏族制,婚后妻從夫、子從父,女子在家中有一定地位。
魯凱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6300多,居住于20個村落,分布在阿里山、新高山以南,大武山以北的山地,包括高屏溪上游的濁水溪、隘寮溪和中央山脈的東側大南溪流域,屬屏東縣三地、霧臺,高雄縣茂林,臺東縣卑南等鄉,其中以霧臺鄉最為集中。魯凱人生活習慣與排灣人相同,他們住石板房,以陶壺、料珠、雕刻、紋身聞名。社會生活方面已有階級出現。每代成員中只允許一對配偶存在,權力由長男繼承,死后采用側身葬、直肢葬。語言、文化受布農人影響較大。
排灣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約5.5萬多,居住于160個村落。原多生活于山麓一帶,后移住山地。其分布區域,北起大武山,南達恒春,西起隘寮、坊寮一線,東至大麻里以南的三角地區,分別散居于屏東縣的三地、瑪家、泰武、來義、春日、獅子、牡丹和臺東縣的金峰、達仁、大麻里、大武等鄉。排灣人分為排灣和塔羅塔羅兩個亞族,前者居于該族分布區的中央部分,有濃厚的民族特性,以中央山脈為界,又分為東本兩個小族;后者居于東海岸一帶,也分為東海岸和巴里拉利奧兩個小族。該族群有平民、貴族等階級之分。子女中居長者繼承權力。手工藝較發達。
卑南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約7000多,分居于8個村落。傳說該族發源于臺東附近的巴納圖,曾為臺東平原主人。主要分布于卑南溪以南、知本溪以北之海岸地區,居住地是臺東縣的卑南、金峰、達仁等鄉。過去曾與魯凱、排灣列為一族,1954年確認為一個獨立的族群。族權是由長女繼承,家庭生活偏重于母方。
邵族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居住于南投縣境內的日月潭一帶。有人認為它是曹人的一部分,有人又把它劃為布農人的成員,還有人把它劃為平埔人的一系,但其語言、風俗、習慣獨具特點,因而把它看成獨立的族群。
泰雅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6.4萬多,占高山族全部人口的23.5%,是高山族中第二個大族群。居住于120個村落。原先居住在臺灣西部平原,后因環境壓力,逐步移居山區,主要分布于臺灣北半部,如臺北縣的烏來鄉,桃園縣的復興鄉,新竹縣的尖石鄉、五鋒鄉、苗栗縣的泰安鄉,臺中縣的和平鄉、南投縣的仁愛鄉、信義鄉、花蓮縣的秀林鄉,宜蘭縣大同鄉、南澳鄉等。該族群下分泰雅和賽德克兩個亞族群。泰雅亞族又分西住堡群、大(山+科)(山+坎)群、大湖群、西開利克群;賽德克亞族也分東、西兩個群落。該族群有黥面、紋身的風俗。男善狩獵、女善紡織,行從夫居。
雅美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2500人,居住在6個村落。分布于臺東縣蘭嶼島濱海地帶,是高山族中唯一的漁獵民族。語言幾乎與菲律賓北部的巴丹居民一致。農業以種植水芋為主,工藝以制陶、造船、制銀較為著名。社會生活以核心家庭為主。該族群愛好和平,沒有獵頭等習慣。
曹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3000多人,居住于12個村落。原分布于桃園大溪至大安溪一帶,定居在新竹縣五峰鄉、苗栗縣南莊、獅潭鄉等地。該族群下分北賽夏和南賽夏兩個小族群,族群內部,行從父居、妻隨夫行,常數代同居,同代中不一對配偶為限。每兩年舉行一次人矮人祭。
阿美人(阿美是“北方”的意思,是阿美南部的人對北部人的稱呼)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在高山族中人口最多,約有12萬人。原分布于臺灣東部縱谷平原南北兩端的秀姑巒溪口和恒春附近,后來移居東部縱谷及海岸線一帶的花蓮縣東部和臺東縣的東北部,包括臺東縣11個鄉鎮和花蓮縣12個鄉鎮。依據語言、習俗和地域差異,大體分為北、中、南部阿美和海岸阿美四部分。
賽夏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在高山族中人口最少,約有1075人。他們的祖先是從大霸尖山下移到大湖、苗栗一帶平地,然后又逐漸遷徙到泰雅人居地西南邊的阿里山和五峰山一帶山區,分屬于新竹縣的五峰鄉等地。
民族特色
過去在高山族各支系中普遍存在著身體毀飾的習俗,如拔毛、鑿齒、穿耳、束腹、紋身等。40年代中期以 后,這些習俗逐漸趨于衰退,但其殘余影響還在。
拔毛
指的是拔除體毛,有的支系是男性拔除,有的是女性拔除,有的是男女皆拔。男性用竹片夾子拔掉,女性以細麻線絞拔,有的甚至以火炭燎燒,并不覺得痛苦。
鑿齒
是在十二歲至十六歲時,拔掉左右兩個門牙或兩個犬齒。有的直接用小鐵棒抵在牙上用石頭敲掉欲拔之牙。有些無拔牙缺齒習俗的支系,愿將牙齒染成黑色,以黑齒為美。
穿耳
尤以排灣人與阿美人的男子最為突出。他們耳垂穿孔較大,一般用鉛盤,貝殼和竹管做耳飾,并將琉璃珠用絲線連在雕有花紋的竹管一端,結扎在腦后的頭發上,來防止擺動掉落。
束腹
是一些支系男子的特殊習俗。束腹帶是用厚竹片彎成的,兩端鉆孔,穿麻繩以勒緊,勒扣在后腰。從十二三歲起直到五六十歲停止,晝夜都緊束在腰腹,以使胸部和腿部肌肉發達健康。
紋身
各支系具體情況不同,有的男紋女不紋,有的女紋男不紋。有的以紋身為美飾,有的以紋身為勇武的象征。受原始宗教的影響,認為紋身可以得到祖先靈魂的保佑,去災免禍。除紋身外,還有紋面的。無論以什么方式毀飾身體,其共同的目的都是為了美觀、勇武、聯姻、紀功、尊貴。
基層組織——社:高山族的基層組織是“社”,社是自然村寨,小社由一個氏族組成,大社由數個氏族組成,一般上千人,小社五六百人,實行民主政治,重大問題由社大會決定。社首領包括頭目(領袖)、祭司(或巫師)和長老會。是社 會的最高權力機構。頭目領導耕戰、漁獵,裁決內部糾紛,幫助祭司組織祭祀活動。
多數高山族社以會所(會廨)作為社的活動中心,也是男性年齡組織的教育訓練場所。年齡組織是社內部以年齡為序的一種等級制度。各支系的年齡等級劃分有多少之別,大致可分為幼年、少年、青年、壯年和老年等級別。凡男性,都要歸入相應的年齡等級,擔負一定的社會分工。每隔數年,要舉行一次晉級禮。從少年開始,嚴格按照性別施以基本訓練。男性是狩獵、耕戰方面的技能訓練;女性是紡織、家務及采集方面的訓練。男子一旦成年,要舉行隆重的成丁禮升入青年等級,進入會所食宿,并參加集體勞動和作戰。青年們在成丁禮之后,被承認是部落正式成員,才有權參與社政治生活。
高山族社對少年男子的教育培養十分重視,成年人教給他們如何制造漁獵工具及武器,帶他們去狩獵,讓他們學習投石、角力、奔跑、擲標槍、射箭和搏殺等,給他們講說社的歷史、傳說及英雄故事。有的社在少年進入會所前,還要間斷性停食,即吃一天,餓兩天,以鍛煉少年們的吃苦精神和忍耐能力,在斷食中仍能保持樂觀情緒和昂揚斗志者才配受到厚愛與看重。
從50年代起,臺灣高山族的社組織逐步走向地方行政管理,而且過去五六十人的大家族日趨縮小。但是作為社會意識形態及文化習俗的許多傳統仍然在社會生活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傳統體育
刺球
又稱竿球是高山族最喜愛的體育運動形式之一,盛行臺灣屏東和廣東潮州一帶,五年舉行一次,所以又稱“五年節”,并且非常隆重。這項源于一段古代的民間傳說:大意是說在很久之前,高山族有一位勇敢的青年為守衛人間的火種,突然發現有一只猛虎想撲滅火種,他巴用長竿刺殺了老虎,從而使人間的火種得以保存。后來人們為了紀念他的英勇行為,激勵民族的斗志,便在民間廣泛的開展了這項運動。
按民間習慣:刺球所用的球是用粽皮所做,其中刺中粽球的操竿者,在今后的五年中事事如意,逢兇化吉。刺中得越多,要受到鄉親們的敬重,還可能得到姑娘們的垂情。刺球活動多按村落舉行,參加者十多人、幾十人不等。
比賽時由專門的拋球手把粽球拋向空中,由持竿者雙手舞動刺竿,以刺中落下的粽球為勝,拋球的數量沒有限制,期望人人都能得到好運。
在結束前一般都由拋球者把一個插滿羽毛的球拋向空中,只要有人刺中了,就宣告結束。
背簍球
又稱背簍會,是高山族男女青年連情的一種形式。流傳于臺東、花蓮一帶,并被稱為“阿美人”。參加者應該是未婚男女青年。
活動時女青年背著背簍在前面跑,男青年在身后緊相隨,一般相距4-5左右,不斷的把象征常青、長壽、吉祥、幸福的檳榔往女青年的背簍里投,投擲者如姑娘中意,便喜笑顏開,徐步不前;反之女青年則側肩倒出簍中的檳榔,繼續往前跑。在臺灣高山族的學校里也舉行這項活動,但已淡化了男女連情戀愛的含意,成為一種純娛樂性的民間體育活動。作為比賽一般分兩隊,每隊有一名專伺背簍,其余的隊員分別向對方背簍的隊員簍內投擲,背簍者則盡量避開投擲者投來的檳榔,最后以投中多者為勝。
蕩秋千
是高山族另一項青年男女踴躍參加的娛樂活動,蕩秋千時,姑娘坐在秋千的藤墊上,系上長索,請小伙子牽引操縱,兩廂配合。
6文化藝術
高山族的民間文學包括歌謠、神話、傳說以及故事等,豐富多彩,古拙質樸。歌謠既有反映農耕、漁獵、采集等各種生產活動,又有記載部落征戰、抗擊外侮、捍衛疆土的打仗歌。還有習俗歌,累如貫珠;時政歌,抨擊時弊、鏗鏘有力。歌謠格調清新,音樂優美。高山族的神話內涵豐富,在傳承過程中形成了以人祖溯源、洪水與同胞婚配、征服太陽等為核心的神話體系。反映了高山族同胞的信仰、愿望、價值觀念和藝術修養。此外,還有許多以習俗、杰出人物、“小黑人”、動植物等為題材的傳說、故事。
高山族是富有藝術天才的民族。歌舞、音樂、雕刻等民族藝術馳名于世。史載高山族無論是勞動、戀愛、婚宴、祭祀等,均有歌舞表演,挽手合圍,頓足踏歌,搖頭閉目,極備媚態。雅美人的甩發舞、賽夏人的矮靈祭舞、阿美人的豐收舞等,都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高山族歷史上有構屋笄居、琴簫挑逗的婚俗,因而常用口琴、鼻簫等吹奏悅耳的旋律。此外還有鼻笛、鼻哨等管樂器;木鼓、木琴、杵臼等打擊樂器和弓琴等弦樂器,演奏出來的音樂悅耳動聽。
木雕藝術具有太平洋地區原始藝術的獨特風格,其中排灣人的木雕最為突出。無論住宅、武器與生活器皿均雕飾,刀法粗獷,造型古樸。圖飾以蹲踞狀人像為主題,還有圖騰特征的人頭、蛇、鹿及幾何形紋的組合,追求強烈的色彩對比和夸張的寫實手法,藏魂魄于天然,納靈秀于樸絀。排灣人的木雕飾品為海內外樂于收藏。此外,雅美人的漁船也有別具一格的雕飾,其藝術境界為世人稱贊叫絕。
7社會經濟
17世紀漢族大批移民以前,臺灣高山族處在原始社會階段。居住在山地的族群以狩獵為生。居住在平原的族群,從事燒墾農耕兼漁獵、采集,主要種植芋、薯、旱稻、谷子等。他們不知道犁耙鋤斧之工具,生產工具和農耕技術極為原始。
清代,隨著大規模的移民開拓,臺灣的高山族普遍引進漢族先進生產技術。居于平原和沿海的高山族生產和生活發生了顯著變化,開始種植稻、麥、黍、稷、芝麻、豆類等,而巢居穴處和深山老林之中的高山族仍以狩獵為主,兼事采集、種植。狩獵稱為“出草”,以捕鹿為主,兼獵野豬、野牛、熊、豹、兔、雉等。狩獵工具主要有弓、箭、矛、刀、火銃等,狩獵方法一般是焚獵、陷獵、射獵等,圍獵的場面十分壯觀。到了近代,狩獵已變為高山族的副業。在阿美人、卑南人習俗中,團體出獵是重大祭祀的宗教儀式前后必須進行的活動。蘭嶼的雅美人和海岸阿美人及日月潭邵人還從事漁業。通常用魚刺、魚叉、弓矢、漁網、魚筌、魚籠、竹罩、竹筏、漁船等工具捕魚。采用射魚、網撈、
垂釣、筑堰、毒魚、涸魚、簾魚、誘魚等方法。雅美人在每年3至6月是獵捕飛魚的旺季。他們以父系世系群為單位組建船隊,夜間網撈。卑南人、排灣人、魯凱人等雖近海而居,卻不務漁業,仍以農業兼狩獵為基本生產形態。至1949年以前,高山族布農人和泰雅人的一部分仍保留著濃厚的原始公社殘余,平埔人、排灣入、泰雅人、魯凱人、阿美人等已超越奴隸制社會進入到封建社會階段。平埔人、排灣人還出現租佃關系和貧富分化。
1949年以來,臺灣地區在國民黨的控制下,資本主義商品經濟達到了比較發達的階段,臺灣經濟被稱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在發達的商品經濟的影響和推動下,高山族的農耕兼漁獵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高山族居住的地區,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生長起來,高山族人民,特別是居于沿海和平原的高山族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是各地生產力水平和經濟發展程度差距很大。居住在山區的高山族經濟發展依然緩慢,生活水平相對較低。
祭祀文化
在許多民族的觀念中,死亡是很神秘的事情,高山族也不例外。他們認為人死后靈魂不滅,因此有強烈的崇拜祖先的觀念,各族群都有祖靈祭祀。他們把靈魂分為善惡兩種,死亡也分為善死與惡死。善靈自然是善死的靈魂,即祖靈,是要祭祀的;惡靈是指死于非命的人變成的,這些惡靈常常在人間做怪。對于惡死之人,多采取簡單掩埋法,死地多插標識以避之,居室亦多廢棄,或請巫師禳逐。對于善死者就有許多收殮和埋葬等儀式,各族群形式不同。
平埔人
平埔人把死亡叫做“馬歹”、“麻八歹”、‘貓描產”。把惡死定義為:自殺、野外暴斃、出草戰死等。草草掩埋了事。
對于善終之人,各地區的埋葬方法又有不同。有的男女老少皆裸體,有的用鹿皮包起,有的用草席裹起,有的用棺木,有的用石板,還有的用大窯缸及竹編器,種類很多。殉葬品有用死者生前文物、器皿或雜物的一半。死者葬于厝內、厝邊或山上,也有葬于竹圖之內,蓋一小茅屋,上插雞毛和小布旗。
喪服的顏色也不同,有皂色、白色喪服,也有披烏布于背或絆烏帶于肩。服喪期,短的十天,最長的有一年,這期間不能著華艷服飾,也不能有任何歌舞歡宴之舉,甚至農事活動也受到短時間的限制。
阿美人
當病人病危之際,家人就開始為他洗凈全身,換上干凈衣服,搬到另一處居住,然后請巫師持香蕉葉呼男神、女神為病人禳祓。如不能好轉就要開始處理后事。親族全體要齊聚病人身旁,病人如果清醒,就向家人留遺言。氣絕后,如果是男人死了,就由其兄弟將金屬飾物放在死者的手中,左授銅鈴,右手項鏈,盛裝衣冠,扶頭向南,妹妹將特制的糕放于死者背甲中,將其生前所用的槍及祭器懸掛門首。死者如為女性,則由年長之姊妹,置飾物于手中,將跳舞時的盛裝蓋于尸首上,做糕放在方袋中,將此干糧袋與祭器懸于門首。
埋葬的儀式在當日或次日進行,采取室外土葬的方法。先裝殮,然后通知同族親戚。親戚得知消息后即來參加葬禮。死者的兄弟及伯叔或子侄,須參加掘墓工作。墓設在室外的院落中,南部阿美人常常在住屋的北側掘墓。死者的后代中的四個人,立于墓的四角,依長幼次序掘土,近親相助。以木板架尸床,下葬后,用土掩埋,再以卵石排成圓形作為標記。北方的阿美人還要在墓穴的四周,排插木樁木板為壁,蓋上茅草后填土。更早些時候的古墓有用石板為壁的,還有用陶罐及粟作為殉葬品,陶罐放頭上方,粟穗放身體兩側。參加葬禮的人,須用柏葉及芭蕉葉插在頭上及腰間避邪。葬禮后,還要給每一位幫忙的人一件鐵器,給抬尸的人一件衣服,作為謝禮。
下葬后的當天,要請巫師主持送靈儀式,死者的父母及兄弟姐妹都可以單獨舉行送靈儀式,以寄托生者對死者的哀思。
次日,助葬的親屬都集中在喪家,由巫師禳祓除穢。當晚又由巫師用陶罐請回亡靈,迎至房屋中,用芭蕉葉禳祓,以糕、酒、檳榔作為祭品,稱回靈禮。之后又行出漁利,所有這些之后,葬禮才算結束。
泰雅人
泰雅人認為死亡是靈魂出竅不歸。凡是在家去世,而且有親屬在身邊的,就是善終;死于野外、被害等非常自然死亡,以及自殺、難產死亡等均屬惡死。
善終之人斷氣時必須由親人撫其右手,如果斷氣時沒有親人在場,也是不吉利的,需要請女巫禳祓。斷氣時。親屬應讓死者合上雙眼,如果眼白外露,就會被認為家中還要繼續死人。斷氣后,由親人為其梳洗,換上盛裝,穿胸衣,戴首飾、耳飾、臂飾,用一塊布鋪在地上,把尸體放在上面,并將死者的手足屈于胸前,做蹲踞狀,然后用番布把尸體包起來,用帶子縛緊。死者斷氣時,在其床下掘圓穴,深五六尺,將尸體下葬,多數面向河岸。死者用的刀、煙斗隨葬,上蓋石板,蓋上土弄平整。死者的遺留衣物和剩余墓土,運至野外偏僻處丟棄。參加埋葬的男性近親,必須到海邊洗凈身體,身上所穿衣服,一并藏于隱蔽處。喪家還要每天把飯放在竹筒內棄于山野。
死者斷氣時,即將爐火與木炭棄野外,另起新火。家人全體休息數日,不在外走動,不梳洗,飲食由近親鄰居供給。喪家不參加祭儀歡宴,不飲酒歌舞。守喪的時間長短,各地有所不同。從5 天至個月不等。送靈歸來后,就可到喪家飲酒,也就表示一切恢復正常。
對惡死之人,泰雅人采取就地掩埋的方式。難產死亡或無親人送終的人,全家要棄屋出走,另建新居。埋葬的地方和棄屋處插上荻草作標識,禁入內。還要請巫師驅惡靈。
賽夏人
賽夏人認為生靈從身體中出去了,也就是死亡了。衰老及病死為善終,橫死與戰死為惡死。惡死者,除氏族中年長者,其他人不能觸其尸體。橫死者由首先發現者告知其親族,就地掩埋,舉火行家,在掩埋處堆石以示禁忌。善死者,于彌留時家人須將其移于地上,凡在床上也為惡死,家人也須棄屋,另建新屋。病危者臨死之前需移于地上,家人為之洗浴,斷氣后,為其更換盛裝。然后扶立坐起,兩腿屈于胸前擁布包。家婦煮飯,用飯數粒塞進死者口中,作為辭食。
祖父臨終時,長孫需用右手觸祖父右手,長子則將其父右手拇指的指甲剪少許,插在自己右手拇指指甲中。這一特殊習俗,表示將死者的生產技能全部承襲下來。婦女死后,先訃告其娘家,等到其母來后,才得埋葬。丈夫及親生子女不得觸及尸體。如果死在娘家,需要夫家來人才能埋葬。葬禮由同氏族的人參加,葬于野外僻靜處,穴深三四尺,由最親近的親人背入墓穴,以左腳腕尸入穴,尸入穴中以面對東為吉,面向上或向西為兇。入穴后以包尸布蓋上,將隨葬品放入,兩人往尸體上撒鹽,再蓋上茅草,填上踏平,用短竹竿插墓四周,并以石塊圍砌。
布農人
布衣人認為病死在家中的為善死,凡被殺死、路斃、淹死、燒死以及墜巖、被野獸毒蛇咬死,都為惡死。惡死者就地掩埋,無任何儀式。而惡死者家中的東西,對他人來說,一律是禁忌。
善死者斷氣后,家人移尸于地上,扶成坐狀,使其股肱屈于前胸處,用藤條或布帶縛之。在室內掘墓穴,深.5米,直徑米,以石板為壁。掘墓穴只用掘棒不用鍬。下葬時男性面向東,女性面向西。死者日常衣服器具全部隨葬,惟有皮革不能隨葬。穴上蓋石板,再填土。
曹人
曹人認為衰老死和戰死都屬于善死,自殺、他殺、路斃、溺死、夭折或被巫術咒死、毒蛇咬死都是惡死。
在善死者彌留之際,就要將其移置屋子中央地上的草席上,并換上盛裝。男穿長袍,以紅布翻向外,穿套褲及套袖,戴羽帽;婦女以黑布裹頭,著上衣及長裙,換好衣服后使其仰臥在草薦上。氣絕后,扶其坐起,屈兩腿作蹲踞狀,以兩手抱膝,縛之。并用三根棒支持身體,使其僵坐不倒。然后就在室內挖墓穴,穴為圓形,直徑米、深5米,將尸體用布包裹,坐于穴中,面向正門。死者生前的衣飾、煙具,填入穴內,武器不能殉葬。穴上蓋石板,埋上土,用腳踩實與地平,然后在墓上燃火烤干新土。當晚近親就寢于穴地上,以慰死者。
墓為一人一穴,夫婦不合葬。惡死者大體就地埋葬,戰爭中死去的人,則棄尸不顧,或僅用茅草掩蓋。小孩夭折則埋于野外,并在葬地用茅草在樹上結上標志,以示禁忌。
魯凱人
魯凱人認為病死在家中為善終,死在戶外、自殺、他殺,或被巫術致死為橫死,難產死亡亦為橫死。對善終者要換上盛裝,上下肢屈于胸前作蹲坐狀,用布包扎緊,并在肩部打結,然后從床上移置室內石床上。停放后,向親族、親戚報喪。凡近親接訊,即往吊祭,從表兄弟姊妹以內的親屬關系皆須往吊祭,各方近親穿禮服前往喪者家中,圍尸憑吊,訴述死者生前事跡,呼噓哭泣,表示哀悼,這種哀悼方式要進行一天一夜。死者也埋葬于室內。
排灣人
排灣人也認為病死在家中是善終,摔死于野外為橫死,婦女難產為惡死,一歲以內嬰兒夭折,無善惡之別。對善死者要由近親梳頭更衣,男性頭上戴花圈插羽毛,頭人四根,武士兩根,普通人一根。女性頭巾中塞檳榔子,背負背袋,內放發火器、銀幣及小刀等。然后把尸體移到地上,將上下肢曲折,縛于胸前成蹲坐狀,以布包尸,只留頭部露出。親友聞訊前來吊祭。每人依次觸死者的右肩,致惜別之意,并頌揚死者生前的好處,安慰遺族。尸體由最近親的男性抬至墓地埋葬,由兄弟或兒子將尸體放置墓穴中,下面鋪上席子,讓死者蹲坐其上,面向東方。上蓋石板,覆土后再蓋石板。再由同族長老用豬皮、豬骨對亡靈作告別儀式后,返家。
排灣人的喪服比較講究,男子頭上纏喪布,穿背衣、肩衣。女子蓋喪巾、披肩衣、掛胸巾。男女頭上都是黑布加織繡的喪服,經濟條件差些的佃農就用黑布做喪服。
對于橫死的人,則由近親男性至出事地將尸體運回,在停尸地取一塊石頭帶回去,在女巫主持下,近親男子為其裝殮,即日埋葬,除近親外,其他人避免參加。
卑南人
卑南人也有善死與惡死之分。對于善終者,由家人和近親裝鹼。主喪人以一粒檳榔放在死者右手中,手持琉璃球三粒,從頭至腳撫尸一周。然后將珠塞入一粒檳榔實內,留在家中,象征死者之靈力。之后移尸于中柱下,將上下肢曲屈胸前,用布縛之,背靠中柱,接受親友的告別吊祭。在室內掘墓穴,深五六尺,氏族長老將玻璃球拋入穴內,然后把尸體放進墓穴,頭向西,面向上。死者衣服、飾物隨葬,男性還置腰刀一把,女性置鋤一把”。先由長女撒三把土,其他近親各撤一把,然后覆土。死者的配偶則把床移到墓上,與埋尸倒向而睡,是為陪靈。
對于惡死者沒有停尸祭告儀式。如果是婦女難產而死,則須遷居四次,以避之。
雅美人
如果家中有善終者,家人先伐竹竿在住宅周圍筑起籬笆,表示喪忌。親戚們圍在死者周圍,以刀柄觸地板哭泣,喪主立于屋頂咒罵惡靈。裝殮也由近親執行,曲肢裹好后抬放到屋外的坐石上,讓親族作告別祭。然后由喪主背運尸體至墓地,墓地選在海邊樹林里,掘穴埋葬。尸體放入穴內,解開繩索以木板蓋上,然后覆土掩埋。也有崖葬和壘石葬的。
8著名人物
抗敵英雄
摩那·羅達奧(莫那·魯道)
臺灣高山族人民的領袖,在1930年臺灣霧社起義中,與他的兩個兒子一起領導高山族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在戰斗中壯烈犧牲。
阿碌
臺灣南部瑯嶠牡丹社高山族領袖。1874年抗擊美、日軍在瑯嶠登陸,阿碌父子與部眾30余人壯烈犧牲。
演藝人士
臺灣地區有不少歌手、演員都屬于高山族中的某個族群,或者具有較大比重的高山族某族群的血統。著名者包括:張惠妹、動力火車、張震岳、蕭敬騰、羅志祥、周渝民、高金素梅、徐若瑄等。
個性翻譯轉換
藏頭詩生成器 粵語在線翻譯器 在線外語翻譯器 各地方言語音翻譯器 火星文簽名轉化器 硬筆書法作品在線生成
起名生成器 在線名字設計 繁體字在線轉換器 點陣字生成器 古代豎文轉換器 QQ表情大全文字生成器 線條字在線生成器
上網工具應用
稀有漂亮特殊符號 漢字拼音轉換器 漢字筆畫數查詢 在線拆字生成器 彩色字體生成 在線拼音輸入法 ascii碼對照表
時間戳轉換
制作工具應用
智能ai摳圖 人民幣大寫在線轉換器 死亡壽命計算器 年齡計算器在線計算 元素周期表 加減法口訣表 乘法口訣表
在線鬧鐘 珠算口訣表 倒計時器 在線日期計算 長度換算 在線功率計算器 在線面積換算器 體積容量轉換器 熱量單位換算
壓力單位換算 溫度單位換算 重量單位換算 車牌號查詢 軍車牌照
生活便民查詢
銀行手續費查詢 身高體重標準預測 啪啪啪計算器 預產期在線查詢 親戚計算器 公積金查詢
各國貨幣中英文名稱 世界各國首都查詢 世界各國國旗大全 北京時間校準 2021年放假安排 郵編區號查詢
民族文化
公歷農歷轉換 萬年歷查詢 歷史朝代順序表 生辰八字五行查詢 十二生肖排序 56個民族名稱 十二時辰對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