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cronym id="hc5za"></acronym>
    <p id="hc5za"><label id="hc5za"></label></p>

    <td id="hc5za"></td>

  2. <acronym id="hc5za"></acronym>

  3. 朝鮮族


    朝鮮族,又稱高麗族,主要分布在朝鮮半島及毗鄰的中國東北和俄羅斯遠東地區,是大韓民國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主體民族。

    朝鮮族總人口約為8300萬,其中韓國與朝鮮共計約7600萬。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朝鮮族是中國官方認定的55個少數民族之一,也被稱為中國朝鮮族。美國境內的韓民族屬于美國亞裔民族,被稱為韓裔美國人或美籍韓裔。

    朝鮮族


    朝鮮族的主源,應當是朝鮮半島最早的居民是韓和穢。他們的先人早在舊石器時代就一直居住在朝鮮半島。韓種族屬于南方蒙古人種,居住朝鮮半島的南部。穢種族屬于北方蒙古人種,居住在朝鮮半島的北部及中國東北地區。韓、穢兩種族早就人口眾多,是朝鮮半島舊石器以至新石器時代諸文化的主人。
     
    在商、周之時(公元前十一世紀),原來居住在遼東地區的東夷人,開始遷徙到遼東半島。商朝貴族箕子東走建朝鮮的記載,應當是這一遷徙在史籍上的反映。遼東式石棚及青銅短劍的分布于朝鮮半島北部,也應當是東夷族進入朝鮮半島的遺跡。據《后漢書·東夷傳》載:“昔武王封箕子于朝鮮,箕子教以禮義、田 ,又制八條之教。”《三國志·東夷傳》也有相同的記載。表明古朝鮮是由箕子所率領東走的商人(東夷人的一支)和朝鮮半島土著的穢人結合而成。
     
    中外史學家對箕子王朝鮮之說,頗有爭議,存在兩種不同的看法。朝鮮的多數學者否認“箕子東來說”,少數人則認為是歷史事實。南朝鮮史學界有人認為箕子是存在的,并要求在“國史”中加以記述。有人則否認箕子朝鮮的存在,認為“華北文化”傳入朝鮮,“并不和哪個特定人物--箕子的東來相關聯”。中國史學界,有些認為箕子朝鮮說“未必完全可靠,可能是后人的牽強附會”。也有人認為此說是能夠成立的。但不論分歧如何,雙方都認為中國華北地區文化進入朝鮮半島是無可置疑的,即使不把它和箕子聯系起來,有一部漢族先人早在青銅時代及以前就遷居朝鮮半島也應當是事實。其二,即使主張箕子建古朝鮮者,也不否認朝鮮半島早有居民存在。這也是雙方一致公認的。其三,對見于大量史籍記載的“箕子東走說”輕易否定還是不妥當的,至少從目前看,否定者還提不出強有力的根據。司馬遷的《史記》綜合了古代史籍中關于箕子的記載,在《宋微子世家》中作了系統的科學的論述。并在《朝鮮列傳》中,明確地記載了當時朝鮮侯姓箕,照應了他們和箕子的承襲關系。還是可信的。
     
     
    公元前三世紀左右,燕人占取遼東,并攻占了古朝鮮西部的土地,促使了居住在遼東的夷人和新牽來的燕人(華夏族的一支)融合成新的燕人,不久并入于秦,成為今漢族的一部分。而居住朝鮮半島的夷人,則和當地的穢人融合成了古朝鮮族。
     
    公元前二世紀,中國秦漢之交,中原戰亂,“燕、齊、趙民避地朝鮮者數萬口”。漢初,燕人衛滿東走出塞,“度貝水,居朝鮮之西界秦故空地上下障。滿誘亡黨(中國移民)眾稍多,乃攻準,準逃亡。”衛滿建立了衛氏朝鮮。衛氏朝鮮的建立,表明了燕人的進一步遷入朝鮮半島北部。
     
    與此同時,箕氏的后代箕準南走馬韓為王。此外在秦代還有一部分漢人,為逃避秦的徭役,逃亡到朝鮮半島的東南部,與當地土著韓族結合形成了漢代的辰韓。北方民族進入了朝鮮半島的南部。
     
    公元前一O八年,漢武帝滅衛氏朝鮮,于朝鮮半島北部建立了樂浪等郡縣,漢民更進一步遷居朝鮮半島。
     
    漢魏之時,在朝鮮半島南部,居住著韓種的三支,馬韓、辰韓、弁韓。史載馬韓有五十四國總十余萬戶。辰韓、弁韓各有二十國。共七十八國。共計為二十萬戶,約近百萬人。
     
    公元一世紀開始,原居住在鴨綠江流域的高句麗人逐漸南下占有朝鮮半島北部,公元四世紀攻占了樂浪郡。部分漢人如張統等率領當地居民遷居遼西,退出了朝鮮半島。部分漢人留居朝鮮半島和古朝鮮人、穢人一起在高句麗人統治下,逐漸融合成新的民族。同時,高句麗人有部分南下與朝鮮半島南部的韓人相結合建立了百濟國。辰韓(由南遷的秦人和當地的土著的韓人結合而成)的苗裔建立了新羅國家。朝鮮半島初步形成了三個并列的小民族。
     
    公元七世紀,新羅和唐聯合,攻滅了高句麗和百濟,不久唐兵被迫撤出朝鮮半島。新羅基本上統一了朝鮮半島,在朝鮮半島上第一次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民族棗新羅民族。
     
    但當時朝鮮的東北部還為渤海國所占,渤海族是以粟末摸和及高麗遺民為主融合其他穢百人形成的一個民族。高句麗民族一部分遷居中國中原地區加入于漢族之中,一部分加入渤海族之中,一部分加入新羅民族之中。
     
    公元十世紀,遼滅渤海,將渤海人西遷,部分渤海人南投新羅,加入新羅族中。而同時,原居牡丹江流域的女真人南下,占有了朝鮮半島的東北部。
     
    也在公元十世紀初,王建創立了高麗王朝,新羅人改稱高麗人。高麗人與新羅人不同是前者吸收了十余萬渤海人,但主體是一樣的。高麗人和高句麗人卻根本不同。高句麗人是橫跨中朝兩國國土,但又不包括朝鮮半島南部的一個古民族。而高麗人則是純屬朝鮮半島上的一個民族。
     
    公元十四世紀,李氏朝鮮建立,這個民族復被稱為朝鮮族。此后一個時期居住在朝鮮半島東北部的女真人,部分北遷成為女真族和滿族的一部分,部分南徙加入于朝鮮民族之中。
     
    朝鮮民族雖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吸收了許多民族,但它的主體是穢和韓,以后又加入了大量漢人(東夷也是漢人先人的一支)和高句麗人。
     
    清朝為了統治全國各族把滿族人大批遷移到全國各地,使東北很多地區荒蕪,朝鮮人開始北度圖們江進入中國東北地區。成為今天中國東北的一個民族。但他們并不是長期居住東北的土著民族。
     
    過去學術界有一種錯誤認識,認為中國古代東北地區的夫余人、高句麗人都是今天朝鮮族的祖先。中國古代東北地區的夫余人和高句麗人是有相當一部分加入了今天的朝鮮族,但更多的是加入于中國的漢族之中。
     
    現在居住在中國東北的朝鮮族并不是古代居住在中國東北地區的高句麗人的直接后裔。如果說他們含有高句麗人的血統,也只能說他們中包含了部分居住在朝鮮半島的高句麗人的血液。
     
    2政治編輯
    傳統上,朝鮮族農村有許多以相扶相助為目的結成民間互助合作組織。從其類型看,既有解決經濟困難的各種“契”組織,也有“品阿西”、“掃割里”、“讀列”等與農活相關的組織。另外,還有各個村落為喪禮而組織起來的“香讀”。
     
    “契”是一種解決村民臨時困難而形成的互助性共同生活組織,是以其成員中籌集一些錢應急使用為目的。根據不同功能“契”組織分為許多種。有互助冠婚喪祭的“婚禮契”、“婚喪契”等,有為村落共同事情的“洞契”,有互助農事的“農契“,也有為謀求同齡人之間的友誼而組織的“同齡契”。此外,還有“進學契”、“錢契”等。契組織一般以村落內居民所組成,但也有超越村落范圍的。原來契組織主要由男性所組成,但后來出現許多以女性成員為中心的契。一般地說,處理公共事業和增進親睦方面男性契較多,而女性契多以息利和扶助為目的。 “契”的規模有大小,小契平均4—5人,而大契有數十人,甚至數百人。契組織在解決村民的應急事情和加強親睦方面曾起過較大作用。
     
    “品阿西”是一種換工,它是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活中,以換工形式解決勞力和畜力不足而隨時組織的相互扶助組織。“品阿西”是農活需要一定勞力但只靠家庭勞力不成時組織起來的。其人數由2人到10人以內,帶有暫時性傾向為其特征。后來“品阿西”不僅在農活中,而且在家內手工業、房屋建設和修繕、磨米等方面也廣泛被利用。
     
    “掃割里”是旱田犁地時為勞力和畜力的互通有無而組織起來的勞力輔助組織。它由有牛的家庭和沒有牛的家庭組成一個作業單位(一般3—4戶),包括5—6名勞力,他們同時作業但各有分工。一個村落里一般有幾個“掃割里”組織,“掃割里”由一般鄰里、親戚之間組成,故這樣組織起來的“掃割里”維持時間比較長久。
     
    “讀列”是水田地區為有效地進行灌溉、插秧、田間除草等一次性需要很多勞力的作業所結成的組織,一般在田間除草時組織起來。“讀列”以村落為單位組成一個,這里包括村中全體男女勞力。“讀列”組織有農旗和農樂,農旗一般稱為讀列旗,旗上寫有“農者天下之大本”。農樂根據地方不同有風錚、風物、軍物等不同叫法,其樂器以鑼、長鼓、元鼓、法鼓等打擊樂器為主。成員出去干活或歸來時一定讓農旗和農樂隊打頭陣。水田地區的村落一般都有“讀列”組織。
     
    “香讀”是為葬禮而組成的互助組織。過去,幾乎每個村落都有香讀組織,每戶都加入。該組織的負責人稱為督監,在老人中選舉。香讀平時保管和管理“喪輿”(送葬時使用的大抬架,它是由十幾人抬),如誰家有喪事,香讀出面操持喪禮,負責動員年輕人抬喪輿和葬禮。
     
    3文化編輯
    信仰
     
    歷史上朝鮮族信仰多種宗教,既有原始的萬物有靈論的多神信仰,又有佛教、基督教等世界性宗教信仰,也有近代產生的民族宗教信仰,如天道教、侍天教、濟愚教、青林教、元倧教、檀君教、大倧教等。此外,也有人信仰佛教、儒教等。
     
    改革開放后,隨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重新落實,中國境內的朝鮮族宗教信仰以基督教發展速度較快,其信徒也明顯增多[2]。
     
    語言文字
    韓語與朝鮮語是同一種語言。全球約有7560萬人使用朝鮮語(韓語),是世界第十三大語言。隨著韓國在國際社會政治、經濟地位的不斷提高,學習韓語的人數也不斷增長。在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韓語可以作為大學入學考試中的一門外國語。
     
     
    在國際上,絕大多數學者認為韓語(朝鮮語)屬于阿爾泰語系。阿爾泰語系的說法在提出時已將韓語(朝鮮語)包含在內。極少數學者根據韓語與其他阿爾泰語系語言同源詞數量少的原因,認為韓語屬于孤立語,但并不是國際學界主流的觀點。韓語有元音和諧的現象,屬于粘著語。韓語是通過附著在單詞后面復雜的助詞和語尾的變化來表示語法關系。韓語的句子結構順序是主賓謂。
     
    韓語是表音文字,每個字可以根據其構成拼讀出來,不需要另外單獨的拼音系統。韓語共有40個字母,包括21個元音和19個輔音。元音又分為單元音(10個)和雙元音(11個)。元音是韓語音節的中心,輔音只有和元音結合才能構成文字。
     
     
    韓語的詞匯類型可分為固有詞、漢字詞和外來語三種。固有詞是韓民族自古流傳下來的本民族自己固有的詞匯,是韓語詞匯的核心部分。韓語日常用語絕大多數用的都是固有詞。絕大部分漢字詞來源于漢語。漢字詞讀音遵照韓國漢字的讀音規則,可訓讀,詞義大部分與漢語相同,但也有些差異。漢字詞在數量上要占到韓語詞匯一半以上。外來語是指從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借鑒過來的詞語,以英語居多。
     
    公元15世紀以前,韓語以漢字為書寫工具。由于韓語與漢語是完全不同的語系,使用漢字記錄韓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加之一般百姓不懂得漢字,非常不利于文化的交流與發展。為了解決韓民族書寫文字的問題,1443年朝鮮王朝世宗大王組織一批學者創造了適合標記韓語語音的文字體系——韓字。這些文字當時被稱作“訓民正音”,意為“教老百姓以正確的字音”。韓文的發明推動了韓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世宗大王也得到了后世的愛戴。世宗大王所創造的韓字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實用的表音文字之一,其科學性得到了文字研究專家們的高度評價。
     
    韓語的方言按地區分布可以分為西北部方言、東北部方言、中部方言、西南方言、東南方言、濟州島方言、六鎮方言7種。除了濟州島方言以外,其他方言之間都能通話交流?,F今韓國的“標準語”是以中部方言的首爾話為基礎的。由于首爾是朝鮮王朝的國都,因此這個“標準語”更接近于朝鮮半島分裂前的官方語言。
     
    飲食
    朝鮮族居住于北方,又多從事水稻生產,直接影響其主食習慣的形成。在朝鮮族傳統飲食中,稻谷類和蔬菜為基本飲食,菜肴通常以辣為特征。在日常飲食中,一般以米飯為主食,以菜湯為副食,兼備各種風味小菜。朝鮮族歷來以素食為主,不喜歡吃油膩的食物,其飲食特點可以概括為辛辣、爽涼、清淡。
     
     
    朝鮮族風味小菜很有特點,以腌、拌為主要形式,尤其著名的是腌小菜,這是一年四季不可或缺的。朝鮮族很講究腌,各家為腌小菜都備有大小不同的壇缸,腌菜有白菜、蘿卜、纓菜、黃瓜、茄子、大頭菜等,其中以辣白菜最為有名。每到秋季,朝鮮族婦女都會忙于腌白菜,這已成為朝鮮族地區一道獨特的風景。除了腌菜以外,拌菜也是朝鮮族喜歡的菜肴之一,其種類甚多。朝鮮族善于用各種山菜、海產品諸如桔梗、沙參、蕨菜、野芹菜、海白菜、海菠菜和小魚、蠣貝類等做拌菜。這種生拌菜在酒席上頗受歡迎,特別是生拌牛肉、生拌牛百葉更是傳統酒席上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
     
     
    一般地說,朝鮮族喜歡吃狗肉。其中,狗肉湯很有特色。做湯時狗肉必須煮爛,吃時還要放點野香菜、辣椒油、花椒面、鹽和醬油做的佐料等。盛夏喝一大碗狗肉湯,冒一身汗,就感覺全身舒服,精神爽快。狗肉湯滋補身體,驅熱防暑,故有“三伏天喝狗肉湯,勝過人參鹿茸”之說,因而狗肉湯亦稱“補身湯”?,F在朝鮮族不分季節一年四季都吃狗肉湯,但吃狗肉有一禁忌,即逢年過節、操辦婚喪事或搬家時不吃狗肉。
     
    烤肉也是朝鮮族喜愛的一種美味佳肴。朝鮮族烤肉一般使用牛肉、豬肉等,尤其喜歡烤牛肉。除了烤牛肉,魚片、雞肉片等也可以烤著吃,如今烤肉店里還備有魷魚、明太魚等海產品和土豆片等。
     
     
    冷食類主食中,最受朝鮮族歡迎的食品當屬冷面。冷面是用蕎麥面、小麥面、淀粉等為料,用壓面機(過去是木制壓面機由人壓)壓成的。冷面非常講究湯的味道,故有“十分湯,三分面”的說法。湯有肉湯、豆汁湯、泡菜湯等,最上等的冷面湯要算用野雞或牛肉熬的湯。佐料有牛肉片或雞肉絲、蘋果片、雞蛋絲、芝麻、香油、辣椒面、青醬、醋、味素等。冷面具有甜中帶酸、香里透辣、涼爽開胃的特點,因此不分春夏秋冬,朝鮮族男女老少都愛吃。
     
    在朝鮮族飲食中還有許多特別食品,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用米面做的各種糕類,其種類達30多種,主要在逢年過節或舉行各種儀式時食用。
     
    建筑
    傳統的朝鮮族住房很有特色,房屋一般建在沿山的平川地帶,房屋正面朝陽,依山傍水,保持樸素潔凈,盡量與自然環境相融合。
     
    房屋多為土木結構的草房或瓦房,屋頂多為四面斜坡,房屋間數多,除灶間、牛房、碓房等房間外,其他全部為起居室。房屋的門窗不分,房間與屋外、房間與房間之間都以滑動拉門隔開,拉即是通行的門,關則是窗或間隔,所以屋內敞亮,通風良好,出入方便。
     
    房屋取暖用稱為“溫突兒邦”(意為溫石炕)的火炕。在廚房鍋灶燒火,其熱氣和濃煙通過炕下通道出至戶外,使整個炕面溫熱?;鹂环浅_m合東北冬冷夏涼氣候,也適合朝鮮族的傳統生活方式。過去,朝鮮族一般不使用椅子和睡床,桌子和飯桌均是短腿的矮桌,不用時疊放在一邊?;鹂豢勺魉?、用餐或開展其他活動的多種用途。這是朝鮮族傳統房屋的特點。
     
    如今,傳統的朝鮮族房屋在城市里已不多見,在農村其內部擺設也有所變化,然而在朝鮮族農村和城市部分家庭仍保留著“溫突兒邦”。
     
    在朝鮮族住房習俗中也能看出良好的鄰里關系,他們特別重視鄰里之間的和睦互助。村里誰家蓋房子,各家均出人幫忙,這種勞動不計報酬,相應地,主人家也拿出好酒佳肴招待,以表謝意。
     
    服飾
    朝鮮族傳統服飾素凈、淡雅,色彩以白色為主,象征純潔、善良、高尚、神圣,因而朝鮮族素有“白衣民族”之稱。
     
    民間服飾
    朝鮮族傳統服飾最大的特點是斜襟,無紐扣,以長布帶打結。男女服飾迥然不同,男人穿褲,女人穿裙。
     
    男裝衣短,褲長肥大,加穿坎肩,也有外著道袍或朝鮮長袍者。道袍是過去士大夫、儒生的常服,后成為男子出門時的禮服。長袍當大衣穿,有單、夾、棉之分。特點是褲襠和褲腿都較寬,褲腳系布帶,便于盤腿席坐;
     
     
    婦女為短衣長裙,衣的長度剛能遮住乳房,衣有長長的白布帶在右肩下方打蝴蝶結,長裙多有長皺褶,長及腳跟。裙有纏裙、筒裙、長裙、短裙、圍裙之分。短衣,朝鮮語叫“則高利”,是一種斜領、無扣、以帶打結、只遮蓋到胸部的衣服;長裙,朝鮮語叫“契瑪”,腰間有細褶,寬松飄逸。這種衣服大多用絲綢縫制,色彩十分鮮艷。
     
    年輕女子一般愛穿筒裙、短裙,老年婦女常穿纏裙、長裙。冬天,中老年婦女在上衣外加穿棉(皮)坎肩。
     
    朝鮮族服飾由于采用平面裁剪法,穿在身上,直線顯得簡潔明快,曲線則顯得優雅而富于變化,完美地體現了服飾的直線美和曲線美。同時,朝鮮族服飾色彩的搭配遵循“陰陽五行”原理,利用服裝的色彩和衣料的材質演繹不同風格,使比色搭配和近似色搭配相得益彰。但總體上以上衣用亮色、下衣用暗色最為古典。
     
    朝鮮族傳統服飾多沿用朝鮮李朝時期的民間服飾,是朝鮮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不斷演變、發展而逐漸形成和固定下來的,保留了朝鮮民間服飾的顯著特點。此外,古代朝鮮的社會、文化、民俗等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因而大量借鑒了中原隋唐時期的服飾,這對研究當時的社會生產、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傳統官服
    朝鮮族官服是指過去歷代王公貴族的服裝,依官位、官職、身分而異,但基本式樣大體一致。冕服為其代表,用黑色綢緞做團領,肩部有帶色之龍,袖口畫有火、華蟲、宗彝等圖案。裳用紅綢緞縫制,裳前有藻、粉米、黼黻的圖案。“藻取其潔,粉米取其養入,黼取其斷,黻取背惡向善”。還有男、女裝之別。
     
    文學
    朝鮮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傳承了許多民間口承文化和藝術,主要有傳說和民間故事等。
     
    朝鮮族
     
    朝鮮族民間故事反映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內容廣泛,種類繁多,歸納起來,大致可以分出幻想故事、動物故事、生活故事、機智人物故事、寓言、笑話等幾類,其中流傳廣泛的有如《兔子和烏龜》、《紅松與人參》、《牧童和仙女》、《青蛙三兄弟》、《春香和李道令》、《金先達故事》等。
     
    朝鮮族的包括圖騰族源神話、卵生感生神話、洪水神話、天地開辟神話、巫俗神話等多種類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圖騰族源神話與卵生感生神話,這些神話傳說在長期口耳相傳過程中,有些已消失,有些被后人按自己的觀點加以修改吸收到歷史著作中。朝鮮族古代沒有系統地記載神話的專著,只是在封建社會初期的一些典籍,如《論衡》、《魏書》、《占記》、《三國史記》、《三國遺事》、《帝王韻記》等書及好太王牌、占墳壁畫、族譜等文物中保存了神話的片斷。除了古籍中所記載的神話之外,還一部分流傳在人民的的口頭上,有些融會進傳統的敘事巫歌中[2][5]。
     
    禮節
    受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特別是受中國明朝相關禮教的熏陶,朝鮮民族自朝鮮王朝以來非常重視人生禮儀。由于朝鮮王朝相關禮教的普及更多是為統治者服務,或多或少束縛了人們的生活,因此,在進入現代后,朝鮮民族逐漸拋棄過度約束的規則,但仍有較多儒家文化殘留。
     
    朝鮮族家庭都非常重視和認真操辦小孩的周歲生日。當天小孩穿著漂亮的生日服裝,男孩一般上著“則羔里”(上衣),外加小坎肩,下穿藍色褲子,頭戴幅巾。而女孩上穿彩綢“則羔里”,下著紅綢羅裙。生日當天,最引人注目的活動是象征預言命運的“抓周”。早晨,家人為孩子擺上生日桌席,桌上放著一些米、小豆、打糕、面條、線、書、筆、錢幣等帶有象征意義的東西。在父母的扶持下,讓孩子拿他喜歡的東西,如果孩子拿了筆或書,那么將來一定學習好,成為學者。如果拿的是錢幣或大米就說將來會發財,先抓面條或線,則說他會健康長壽,等等。
     
    在朝鮮族生命周期的慶典中,還有一個重要慶典是六十壽辰,稱為“花甲”。朝鮮族從來都把尊重老人看作是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生活中極為重要的禮節,為老人過花甲既隆重又至誠。一到花甲之日,子女們為老人擺壽席,設酒宴,廣邀親朋好友和鄰居歡聚一堂,感謝父母養育之恩,祝愿老人健康長壽。在花甲儀式中,“獻壽”為主要內容,即晚輩們依次向花甲老人敬酒跪拜的祝壽之禮。獻壽禮按子女長幼之序、親戚遠近之別,及至賓客依次敬酒獻壽。獻壽禮又是別具風格的慶典活動,人們或者獻花敬酒,或者賦詩祝壽。獻禮后,老人和婦女們把壽席上的飲食分給在場的年輕人和小孩,人們相信吃壽席上的東西會使人健康成長。
     
    文化遺產
    佛國寺與石窟庵:佛國寺是位于韓國慶尚北道的一座佛教寺院。1995年,佛國寺和位于其東部的石窟庵一同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高麗大藏經和海印寺:高麗大藏經是13世紀高麗王朝高宗用16年時間雕刻成的世界上最重要和最全面的大藏經之一。高麗大藏經內容全面,準確無誤,做工精美,為韓國第32號國寶。其保存地韓國海印寺199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的世界遺產。
     
    宗廟:宗廟199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的世界遺產。
     
    朝鮮的高句麗墓葬群
     
    高句麗墓葬群:高句麗墓葬群包括了63個單獨的朝鮮三國時期高句麗王國的墳墓,位于平壤和南浦。它在2004年成為朝鮮的第一個世界遺產。
     
    朝鮮王陵:2009年,分布于韓國京畿道、首爾市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開城市的朝鮮王朝二十七代國王、王妃的42座陵墓朝鮮王陵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高敞、和順、江華支石墓遺址:高敞、和順、江華支石墓遺址2000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慶州歷史遺跡地區:慶州歷史遺跡地區2000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華城:華城是南韓首爾南部的一座城堡。199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昌德宮:昌德宮是朝鮮王朝的宮殿之一,位于今南韓首爾市。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入為世界文化遺產。
     
    4科學編輯
    教育
    在新中國成立前夕,在延吉創辦了中國第一個綜合性民族大學——延邊大學,1958年在龍井又創辦了中國第一所農民大學——黎明農民大學。
     
    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關心支持下,朝鮮族民族教育發展迅速,1952年朝鮮族地區普及了小學教育,1958年基本普及了中學教育。朝鮮族學校重視開展民族語言教學和雙語教學,取得良好效果。
     
    朝鮮族接受小學以上教育的比率、每萬人中接受大學教育的水平等方面,均高于全國平均數。
     
    醫學
    中醫學主要是在傳統中醫和印度傳統醫學的基礎上學習而來的。其治療方法和技巧基本屬于傳統中醫的范疇。蒙元時期,韓醫開始自成體系。“四象醫學”得到發展。在朝鮮王朝時期,韓醫得到長足的發展。醫學著作《東醫寶鑒》被第九屆世界記錄遺產國際咨詢委員會載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韓醫作為韓國的傳統醫學,一直是解除人民病痛的重要醫療手段,草藥在韓國受到普遍贊同和信任。特別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追求健康長壽,對傳統醫藥的需求也隨之增加。因此,近十幾年來,韓醫發展較快,據統計1980年韓國領取執照的韓醫師3,015人,1985年增加到3,789入,已發展到5,000余人。韓醫學院也由1986年的5所增加到10所,培養出來的人材很受歡迎。尤其是名牌韓醫學院,如慶熙大學韓醫學院,培養出來的學生很受社會重視。韓醫院和韓醫診所在全國星羅棋布,約有3,600多家,其中設備較好的韓醫院有20多所,如園光大學校韓醫科大學在理禮、全泉開設的韓醫院,慶熙大學校韓醫科大學在漢城設立的附屬韓醫醫院等等。此外,韓醫學科研也有相當規模及水平,臨床和基礎研究的主要課題有難治?。ㄈ绨?,糖尿病,高血壓,中風,肝炎等)、經絡實質及綜合的研究、實驗動物的經穴選擇、針刺麻醉與止痛等。尤其是四象醫學的基礎研究頗具特色。 雖然韓醫學發展較快,韓國保健社會部(衛生部)對韓醫仍采取“允許型”的政策,但由于保社部及各級衛生行政機構的領導均由西醫藥人員擔任,因此,有向“限制型”轉化的趨勢。如1991年,韓國準備提出“一元化”的政策,即必須有西醫資格后,學習韓醫,方能開業,將西醫和韓醫“一元化”合并,實質上是逐步取消韓醫師,對此,廣大韓醫十分不安,以韓醫師會為主出面向政府提議改變這一方案。
     
    朝醫藥是中國朝鮮族在固有文化基礎上,吸收中醫藥的理論,結合本民族防治疾病的經驗而形成發展起來的傳統醫學體系。簡稱朝醫學或朝醫。
     
    體育
    朝鮮民族人民熱愛體育運動。摔跤是他們的古老的體育和娛樂活動,蕩秋千和跳板是婦女最喜愛的娛樂和體育活動,踢足球更是男子普遍愛好的體育活動。從鄉到村一般都有自己的足球隊,一般小學四年級以上的學生即組織踢足球。又出現了一些女子足球隊。每逢節、假日,常舉辦以足球為中心的多種體育比賽。由于足球運動普及,延邊已成為全國聞名的“足球之鄉”。大批朝鮮族移居沿海城市,在朝鮮族人口比較多北京和青島地區,每年甚至每個星期都有朝鮮族人自發組織的業余足球比賽。
     
    朝鮮族
     
    跳板:朝鮮族的傳統體育項目。流行于吉林、黑龍江、遼寧朝鮮族聚居區。多在元宵、端午和中秋節舉行。參加者多為女子,比賽進行時以2~4人為一組,分別站在一塊長約5米的蹺蹺板兩端,它有“抽線”和“表演”兩種。“抽線”在蹺蹺板兩端各置一團線,抽出線頭系于比賽者的腳踝上,在規定的時間內,以比賽者彈跳時所抽出的線的長度、高度,來判定勝負。“表演”則有自選動作和規定動作兩種,主要根據比賽者的跳動動作難度和姿勢進行評分。
     
    蕩秋千:也叫“打秋千”,是朝鮮族傳統體育項目,尤其受到婦女們的喜愛,并經常進行該項目的比賽。比賽時評定優勝者有幾種方法:一種是以秋千架前方高樹上的樹葉或花朵為目標,用腳碰著或咬掉樹葉(花朵)者為勝;一種是在踏板底下掛一根長繩,測量秋千蕩起的高度,高者為勝;還有一種是在秋千架前方豎兩根樹桿,桿上橫拉一根系有鈴鐺的繩子,蕩秋千者以碰鈴次數多少決定勝負。
     
     
    摔跤:素有“摔跤之鄉”之稱的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具有悠久的摔跤歷史。每逢端午節或中秋節,四方摔跤手云集,爭奪錦標,人們常選一頭肥壯的黃牛作為獎品給優勝者。比賽時,雙方穿上特制的服裝,右腿上扎一束白色的帶子,各自將左手套進對方的帶里,右手抓住對方的腰帶,裁判一聲令下,雙方同時立起,比高低,經過多局較量,獲勝者牽著黃牛在鑼鼓聲中繞場一周。
     
    鐵連極:朝鮮民族武術有五百年以上的歷史,武術套路以器械為主,其中“鐵連極”為著名器械。在一根齊肩高的棍端,有一圓環,環上套連著三根并列成放射狀的短節,長度尺余,舞動起來雙手握棍,風格勇猛,控制范圍大,有砸、掄、掃、纏、蓋、架、格等技法,配合多種身形,異常精彩。
     
     
    頂甕競走:朝鮮族傳統體育活動.主要流行于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常在勞動之余舉行,參加者均為女子。比賽開始前,參加者先頭頂一盛有10斤水的瓦甕,站在出發線上,裁判員發令后,即快步疾走,每次賽程為一百米或二百米。走時,以瓦甕不倒,水不濺出和最先到達終點者為勝。
     
    跆拳道:朝鮮民族的國技,是一種主要使用手及腳以進行格斗或對抗的運動。跆為運用腳來進行攻擊、防守及馬步等技術,拳為運用手來進行的攻擊及防守等技術,道為練武者對武術的心靈修養及修正。跆拳道源于朝鮮三國時代的跆根,其根源可以追尋到古代的徒手搏擊。1955年4月11日,由崔泓熙將軍提出,并以不記名投票方式,正式選出以“跆拳道 ”為此武術的名字。跆拳道中有 "練腿七分,練手三分" 之說,因此最重要的是跆根,其中部分手部動作和日本松濤館流空手道相似。跆拳道既是一項能夠強身健體,又能夠于防身自衛的傳統搏擊武術,更是一項新興的集健身、競技及娛樂為一體的現代體育,集力學、兵學、哲學、醫學及倫理學為一體,以技擊格斗為基礎,以修心養性為核心,以磨練人的意志、振奮人的內在精神氣質、培訓練習者良好的禮儀及道德為目標。
     
    陶瓷
     
    早在新石器時期,朝鮮半島人就開始使用陶器。三國時期陶瓷技藝在朝鮮半島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完善。高麗王朝時期,青瓷的制造技術到達了很高的水平,并出口到世界其它國家。朝鮮王朝時期,白瓷取代了青瓷。朝鮮陶瓷在世界的歡迎度也有所下降。朝鮮王朝中期,藍白相間的陶瓷后又成為主流。萬歷朝鮮戰爭,日本從朝鮮半島掠去大量的瓷器和工匠。 日本的陶瓷因此深受朝鮮半島的影響。一些日本的知名陶瓷體系都是源于萬歷朝鮮戰爭被劫去的瓷器和工匠。
     
    5藝術編輯
    音樂
    朝鮮民族傳統民俗音樂形式多樣,主要包括盤索里、農樂和散調等。其中盤索里作為一種朝鮮傳統曲藝形式列入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農樂和散調則被列入韓國重要無形文化遺產。
     
    朝鮮宮廷音樂是朝鮮半島古代為宮廷王室和貴族演奏的音樂,包括雅樂、鄕樂和唐樂。其中雅樂是從中國引進;鄕樂為朝鮮半島本地音樂;唐樂最初是新羅從唐朝宮廷引入,后又融合朝鮮半島當地音樂。宗廟祭禮樂作為朝鮮宮廷音樂與宗廟祭禮一同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朝鮮族民謠內容廣泛,有農民在長期勞動生活中創造的“農謠”,有從巫俗中發展而成的“神歌”,也有封建社會末期城市庶民創造、后來又傳播到農民中而成為民眾歌謠的“雜歌”,還有20世紀初由進步學生和知識分子創造、并在口頭流傳中定型的“新民謠”等。
     
    《阿里郎》是在朝鮮族中流傳最廣的、曲調優美的傳統民謠之一。據傳,“阿里郎”一詞是由“我難離”、“我離郎”等意思演變而來?!栋⒗锢伞吩诹鱾髦?,因各地歌者的氣質、嗜好、習慣差異,形成不同變體,逐漸匯聚為龐大的歌謠群。
     
    《道拉吉》是野外勞動或喜慶自娛時自由演唱的愛情歌謠之一,常常伴之以輕松愉快的舞蹈動作。這首歌謠借朝鮮族最喜歡吃的山菜桔梗為題,抒發了情妹對因封建禮教迫害而死的情郎的愛慕之情。
     
    舞蹈
     
    朝鮮族舞蹈主要包括農樂舞、長鼓舞、扇子舞、象帽舞、頂水舞、刀舞等。
     
    其中,農樂舞是朝鮮族中廣為流傳的民間舞蹈之一,由農樂游戲演變而來,表演以打擊樂器鑼鼓為先導,領銜者為一打銅鑼者,舞蹈的開始、中間的變換及結尾,均由打鑼者指揮。表演時,必須有一位打旗的人,旗上要寫上“農者天下之大本也”八個大字,站在打鑼者之前,盡情舞動,滿懷豪情。
     
    此外,長鼓舞也是朝鮮族代表性的舞蹈之一,以獨特而典雅飄逸的舞姿而馳名中外。長鼓舞以柔軟的扛手、伸肩、鵲雀步等動作為主,以肩挎長鼓,右手持鼓鞭,邊跳邊敲的形式表演,身、鼓、神融為一體,高度協調和統一,有獨舞、雙人舞和群舞等多種[2]。
     
    樂器
    朝鮮族民間樂器原有40多種,流傳至今的只有伽倻琴、嗩吶、洞簫、長鼓、片鼓、橫笛、短簫、篳篥等十余種。
     
    朝鮮族
     
    長鼓:打擊樂器,亦稱“扙鼓”。流行于吉林、黑龍江、遼寧的朝鮮族地區。長約70厘米,鼓身木質呈圓筒形,鼓的兩端粗空,鼓面蒙皮,鼓腰細小而中實。以鐵圈為框,系皮條或繩索,可以調整鼓的音高。演奏時,右手執細竹條敲擊,左手敲擊鼓的另一面。兩手節奏交錯,技法豐富。在樂隊中,將鼓放在演奏者前面的鼓架上,在歌舞中一般將鼓掛在身前。常用于聲樂和舞蹈的演奏。
     
    細篳篥:細篳篥是在朝鮮族中廣為流傳的民間樂器,流行于朝鮮族聚居地區。細篳篥分為高音、中音和雙篳篥三個種類,由管哨和管身兩個部分構成,管哨長4厘米,用去掉硬皮的蘆葦制成;管身取材于細竹管,全長20至25厘米,直徑約1厘米左右,正面開有7個音孔,背面還有一個高音孔。
     
    伽倻琴
     
     
    伽倻琴為朝鮮族傳統弦樂器之首,是民族色彩很濃的彈拔樂器。它的形狀近似于漢族民樂器古箏。據《三國史記》記載,伽倻琴“法中國樂部箏面為之“,“伽 國嘉實王,見唐之樂器而造之“。伽 琴在演奏時,一端著地,一端放于腿上,右手彈,左手弄,表演姿態穩雅別致。伽倻琴由共鳴箱、琴弦、琴碼三部分組成。共鳴箱長150厘米,寬25厘米、中間厚5厘米。質料分別用梧桐樹板和樺木板制作。琴線用蠶絲制作。共13 根弦,琴弦的兩頭各固定在琴頭和琴尾,在琴頭有弦枕。13根琴弦用碼子支柱,琴頭可以左右移動,調節音階。伽倻琴富有表演力,是善于表達民族柔和情感的民間樂器。因此,伽倻琴彈唱是各族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表演形式。
     
    筒簫
     
    筒簫是朝鮮族民族音樂中的重要吹奏樂器,是竹管樂器中的中音樂器。其管長70 厘米,內徑 2 .5 厘米,外徑 3.8厘米。制造這種樂器的選材十分考究,多選用福建、江西一帶生長 3 年以上的優質竹材,截取竹根一二節到七八節比較堅硬的一段進行加工。竹材選好后要打通竹管,用火烤直,制成管身,然后劃線鉆出 5 個音孔,其中 4 個音孔在前, 1 個音孔在后,吹孔在上端,吹孔下端有振動膜孔,還有一個底孔,用來調整音準,振動膜孔貼有葦膜制的笛膜,笛膜上面有一個膜孔蓋。鉆好音孔,調好音孔,還要纏線、刷油,經過九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
     
    筒簫的音色情調傷感,低音區沉悶,中音區柔和優美,高音區尖銳,聲音持續不斷,強弱自如,能生動地表現出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筒簫的吹法很難掌握。其最基本的吹法是“晃奏”,即演奏時不標記符號,演奏者根據樂曲情感的需要,自由的加以運用,一般演奏都少不了頓音,顫音、滑音、微分裝飾音等。特別是筒簫吹奏出來的滑音,音色幾乎接近語言聲腔,十分悅耳動聽。
     
    筒簫自其誕生以來就備受朝鮮族人民的青睞。它音色優美,攜帶方便,每當逢年過節喜慶的日子,能歌善舞的朝鮮人民,常常穿上節日的盛裝,在四五把筒簫和一個長鼓的伴奏下邊歌邊舞。朝鮮族的老人尤其喜愛筒簫,離退休的老年人常相約公園和村頭,在優美悠揚的筒簫聲中安度晚年。
     
    奚琴
     
    奚琴是朝鮮族人民喜歡使用的一處弓弦樂器,相傳是宋代東北一帶的奚部族創造的,故面得名。
     
    奚琴能機動靈活地演奏各種樂曲,聲音抑揚頓挫,連續自如,能惟妙惟肖地表現出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特別用其演奏出的滑音,幾乎就是語言聲腔的再現。
     
     
    奚琴的制做工世非常講究,歷代的制琴工匠均采用長白山一帶的木質和木紋均特別好的刺楸木做振動面板,用內徑 10 厘米的毛竹做琴筒,用蠶絲做琴弦,用馬尾和細竹桿做琴弓子。后來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實踐和創新,逐漸用梧桐木代替刺楸木做振動面板,用鋼絲代替蠶絲做琴弦,演奏方法也有了改進,由“抓弦奏法”改為“手指按弦法”,同時汲取了小提琴的演奏手法,使其演奏效果更佳。
     
    奚琴歷史悠久,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時,民族文化遺產遭到踐踏,奚琴藝術也被中斷。新中國成立以后,延邊朝鮮族人民的奚琴生產和演奏藝術又逐漸恢復和發展起來,許多朝鮮藝術家在國內外藝術舞臺上表演的奚琴獨奏,受到中外人士的熱烈歡迎。
     
    琴弦的兩頭各固定在琴頭和琴尾,在琴頭有弦枕。13 根琴弦用碼子支柱,琴頭可以左右移動,調節音階。伽倻琴富有表演力,是善于表達民族柔和情感的民間樂器。因此,伽倻琴彈唱是各族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表演形式。
     
    繪畫
     
    朝鮮民族的繪畫藝術隨著佛教的傳入而發展,佛教繪畫技藝成為當時的主流。不過朝鮮民族的自有繪畫技藝也一直得以保留。朝鮮民族的繪畫一般畫在桑樹紙或絲綢上。18世紀,朝鮮半島本地的繪畫技藝,尤其是書法和刻章方面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朝鮮民族繪畫的歷史年代久遠,三國時期高句麗的繪畫藝術已漸至成熟。朝鮮民族傳統美術是墨畫。最初墨畫是由唐朝傳入朝鮮半島,后來,朝鮮民族畫家將中國的國畫糅之以朝鮮民族的審美情趣和民族風情,逐漸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墨畫。墨畫筆法細膩,線條繁雜,而且色彩多樣。內容以山水、禽獸、人物為主。
     
    6習俗編輯
    節日
    朝鮮族節日與漢族基本相同。此外有三個家庭節日,即嬰兒誕生一周年、“回甲節”(六十大壽)、“回婚節”(結婚六十周年紀念日)。朝鮮族一向崇尚禮儀,注重節令。每逢年節和喜慶的日子,飲食更加講究,所有的菜肴和糕餅,都要用辣椒絲、雞蛋片、紫菜絲、綠蔥絲或松仁米、胡桃仁等加以點綴。
     
    除了傳統節日外,小兒周歲、結婚、老人六十大壽,都要大擺筵席,宴請賓客。屆時要先在餐桌上擺一只煮熟的大公雞,公雞的嘴里還要叼一只紅辣椒。筵席的傳統菜點不僅花樣繁多,造型也要優美華麗,好多食品都要做成鳥獸形。所有禮儀筵席,以祝賀老人六十大壽的“花甲”席最為講究和隆重。
     
    婚姻
    習慣上,朝鮮族婚禮按“婚儀”、“納采”、“納幣”和“迎親”等程序進行?;閮x是父母通過媒人商議好子女婚事,納采為訂婚儀式,納幣是新郎家送彩禮以示對女方家許婚的謝意。迎親則為結婚典禮,這是整個婚禮中最為重要且最隆重的儀式。

    朝鮮族
     
    喪葬
    朝鮮族十分重視葬禮,有本民族特有的喪葬習俗。
     
    在過去,朝鮮族多實行土葬。當老人亡故后,親人三天內不準洗臉、理發,也不準吃干飯,而且必須穿孝。親友來吊唁,首先在遺體前三叩首,再同死者親屬相互二叩首。舉行埋葬一定要在單日。入殮時要給死者穿新衣,原來的衣服則燒掉。三天后埋葬。埋葬前要請風水先生選墓地,墓地多選在山坡的陽面,頭朝山頂腳朝下。埋葬后,墳前置供品,叩首。以后要連續祭祀三天,飯前先上供:第一天上供祭祀叫“初云”,第二天叫“拜云”,第三天帶供品到墳地叫“三云”。此后,每逢死者的生日、死日、清明、端午、中秋節等都要祭祀。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中國境內的朝鮮族已多改為火葬,程序也日趨簡化。
     


    個性翻譯轉換

    藏頭詩生成器  粵語在線翻譯器  在線外語翻譯器  各地方言語音翻譯器  火星文簽名轉化器  硬筆書法作品在線生成

    起名生成器  在線名字設計  繁體字在線轉換器  點陣字生成器  古代豎文轉換器  QQ表情大全文字生成器  線條字在線生成器


    上網工具應用

    稀有漂亮特殊符號  漢字拼音轉換器  漢字筆畫數查詢  在線拆字生成器  彩色字體生成  在線拼音輸入法  ascii碼對照表

    時間戳轉換


    制作工具應用

    智能ai摳圖  人民幣大寫在線轉換器  死亡壽命計算器  年齡計算器在線計算  元素周期表  加減法口訣表   乘法口訣表

    在線鬧鐘  珠算口訣表  倒計時器  在線日期計算  長度換算  在線功率計算器  在線面積換算器  體積容量轉換器  熱量單位換算

    壓力單位換算  溫度單位換算  重量單位換算 車牌號查詢  軍車牌照


    生活便民查詢

    銀行手續費查詢  身高體重標準預測  啪啪啪計算器  預產期在線查詢  親戚計算器  公積金查詢

    各國貨幣中英文名稱  世界各國首都查詢  世界各國國旗大全  北京時間校準  2021年放假安排  郵編區號查詢


    民族文化

    公歷農歷轉換  萬年歷查詢  歷史朝代順序表  生辰八字五行查詢  十二生肖排序  56個民族名稱  十二時辰對照表


    亚洲另类无码专区国内精品,国产成年无码a∨片在线观看,国产av在线免费,a级毛片免费全部播放
    1. <acronym id="hc5za"></acronym>
      <p id="hc5za"><label id="hc5za"></label></p>

      <td id="hc5za"></td>

    2. <acronym id="hc5za"></acrony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