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
保安族是中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保安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由于和周圍漢族、回族長時期的交往,保安語中漢語借詞較多,通用漢文,以漢文作為社會交往的工具。
“保安”系本族自稱。保安族聚居的大河家地方,散居在臨夏回族自治州其它各縣和蘭州市以及青海、新疆等地。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保安族人口數為20074人。

保安族的族稱來源于原居住地——青海省同仁縣隆務河邊的保安城。
據記載,保安族大約自明朝初年起,居住在保安城、下莊、尕撒爾(當時俗稱“保安三莊”)一帶,自稱“保安人”,周圍的土族、藏族稱其為“回回”。清同治元年遷徙到甘肅省積石山地區。
歷史上,歷代統治者不承認保安族是一個單一民族,一直稱其為“保安回”、“番回”。
新中國成立后,根據本民族意愿,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于1952年3月25日正式批準“保安族”為單一民族。
族源
關于保安族的族源和形成,由于史料缺乏,尚未形成統一的定論。主要有蒙古人為主說、回族為主說和色目人為主說等。
蒙古人為主說。根據保安族的傳說、語言特點和類似蒙古族的某些生活習俗方面來看,保安族可能是元明時期一批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人,在青海同仁一帶駐軍墾牧,同周圍的回、漢、藏、土各族長期交往,逐步形成的一個民族。
回族為主說。持此觀點者多是從保安族與回族有關的傳說來追溯其源流的。有認為保安族是從四川保寧府(今閬中市)或南京等地遷至青海同仁一帶的“回民”,與當地其他民族結親落戶融合發展而形成的;有認為從陜西、甘肅臨夏等地派往保安地方屯墾守邊的回、漢“營伍人”(即戍邊部隊),落戶定居發展而成保安族;還有認為是臨夏大河家地方的“回回”,因長期在同仁等地經商,后落戶定居發展形成了保安族。
色目人為主說。認為保安族原先居住過的青海同仁地區,早在漢、唐之際,曾先后為西羌、吐谷渾、吐蕃的屬地。1032年,李元昊建立西夏政權后,其勢力也涉及同仁地區。遼、金時期,女真人控制了黃河流域的廣大地區,其影響直達包括同仁在內的積石州境域。13世紀初,成吉思汗在統一大漠南北蒙古諸部以后,進行大規模的西征。在西征過程中,將中亞諸國大批被俘的青壯年編入“探馬赤軍”,協助蒙古軍隊作戰。這些人包括回回、哈剌魯、康里、阿兒渾、撒爾塔、汪古等多種人,大部分信仰伊斯蘭教,當時被通稱為“色目人”(意為“各色各目”)。1225年,成吉思汗由中亞回師蒙古,這批信仰伊斯蘭教的色目人又隨蒙古軍隊進入并留牧西北等地。1227年,蒙古軍隊滅掉西夏,并渡河攻打積石州,占領了包括同仁在內的河州地區。1247年,西藏薩班會見蒙古太子闊端后,蒙古軍隊與西藏的往來隨之頻繁。從此,同仁一帶成為兵家過往的交通要道,同時成為溝通內地與西域貿易的據點,駐扎著包括中亞諸國人在內的蒙古軍隊。1259年,元世祖忽必烈統一全國后,隨著戰爭的減少,遂將“探馬赤軍”編入民籍,就地駐扎屯墾,允許他們娶妻生子,成家立業,成為“民戶”。從此,在同仁一帶戍邊屯墾的軍士,就成為保安族的“先民”。
發展
明朝時,統治者為了“守邊防番”,在各地增修城堡,并派兵駐守。洪武時期,在今青海同仁地區設置保安站、保安堡;萬歷年間,在同仁隆務地區設置“保安營”,并擴建為保安城,隸屬河州衛,置都指揮,管轄同仁十二族(亦稱“保安十二族”,意為同仁地方的十二個以藏族、土族居民為主的大部落)。這時在包括同仁在內的河州一帶落戶的蒙古人、色目人仍然居多。原信仰伊斯蘭教的居民主要聚居在隆務河邊的保安城、下莊和尕撒爾等地。后來明朝政府不斷從各地調來大批回、漢族軍士屯田戍邊。“保安營”得到發展和擴大,保安地方的民族成分也發生了變化,以色目人后裔為基礎,回族、蒙古族、藏族、漢族、土族等民族相鄰共處,聯姻結親,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了共同語言,具有了共同心理素質,大致在明朝中葉,自然融合成為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保安族。
清咸豐、同治年間,由于受當地喇嘛教隆務寺封建農奴主的欺壓,保安族被迫遷徙,在循化住了幾年,又轉入甘肅,在積石山邊臨夏大河家、劉集一帶定居下來,在新的定居地,保安族仍按同仁居住時的習慣,尕撒爾的保安人聚居在大墩村,下莊的保安人聚居在甘河灘村,保安城的保安人聚居在梅坡村,形成今天的“保安三莊”。從清末至民國時期,保安族一直處在地方軍閥馬安良、馬步芳等統治下。1930年起,國民黨政府推行保甲制,將該地劃為“兩保”。
歷史上,保安族人民曾以不同形式參加了臨夏地區回、漢各族人民的反封建斗爭。清同治初年,保安族在由青海同仁向臨夏遷徙的過程中,參加了當地回族反清起義。1900年八國聯軍侵犯北京時,駐守京城的“甘軍”中有十幾名保安族戰士同兄弟民族士兵一道,英勇地打擊外國侵略者,一些保安族戰士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在國民黨政府統治期間,保安族人民不斷地同封建統治階級和國民黨政府的派捐、派差、抓丁、強占水利資源和山林等暴行展開斗爭。他們常常男女老少一起出動,拿起斧頭、刀子同反動鄉政府以及地主爪牙們展開英勇的斗爭。

據民間傳說,約在清同治時從青海遷到甘肅以前,社會生活中已經呈現出很多封建社會的特征。保安族的早期社會,大體沿襲歷史舊制,除以部落組織的形式,受地方土司管轄外,各村都設有頭人主持事務,稱作“坊頭”。很多“坊頭”倚仗權勢,霸占土地,進行殘酷的封建剝削。
1980年6月,國務院批準建立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次年9月30日,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正式成立。隨著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保安族干部隊伍不斷成長壯大。1981年,自治縣成立時,全縣少數民族干部434名,其中保安族干部70多名,占少數民族干部總數的16.2%。2001年,全縣少數民族干部發展到1631人,其中保安族干部311人,比自治縣成立時增長4.4倍,占少數民族干部總數的19.1%,遠遠高于保安族人口的比例。自治縣縣長由保安族公民擔任,縣委、縣人大、縣政協也有保安族公民擔任領導職務。全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中均有保安族的代表。
保安族遷到甘肅臨夏大河家地區以后,原來的封建頭人便與當地官僚、地主、教主們勾結,霸占了大片農田、林地、果園,壟斷了保安三莊的三條峽水。在保安三莊,占總戶數6.7%的地主、富農卻占有全部耕地的33%以上,并和當地回族官僚、地主共同霸占著大河家地區的大片林地和果園,幾乎壟斷了當地所有的水利資源。貧苦農民只能耕種沿山根的干旱地或河灘地,他們多數淪為地主的佃戶,受到沉重的地租和高利貸剝削。在這里,實物地租是地主對佃農進行剝削的普遍形式,租率一般在50%以上。高利貸剝削名目繁多,其中被稱為“驢打滾”的月利一般為一分,致使農民負債累累。佃農們每年起碼要為地主無償勞役三個月,替地主家修房子、打堡子、整果園等等,甚至農忙時節也要隨叫隨到。正如地主叫囂的:“你們的油缸倒了,也得先扶我的水缸。”保安族居住的梅坡、麻池、岔口三個自然村,新中國成立前就有180戶人家給地主扛長工和短工。不僅如此,地主階級還通過雇傭長工、買賣丫環等形式進行剝削和壓榨。這些都顯示了新中國成立前的保安族社會封建性較強的特點。在野蠻的封建壓榨下,保安族地區的農業生產十分落后,貧苦農民過著糠菜半年糧的悲慘生活。
保安族以經營農業生產為主,部分人兼營手工業和副業。他們的農業生產在東遷以前已見諸記載,至清雍正初年,保安、撒拉地區,凡有成熟之地,久為恒產。東遷后學習漢、回等族生產技術,耕作采用豆、麥倒茬輪歇制,使用先進的生產工具等,開始大量種植小麥。保安族的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大麥、玉米、青稞、胡麥、豆類、洋芋等,經濟作物有胡麻、油菜、大麻、花椒。蔬菜品種主要有白菜、茄子、西紅柿、辣椒等。果樹品種亦繁多,有桃樹、梨樹、核桃樹、蘋果樹等。
保安族最具民族特色的手工業是打刀,被稱為“保安刀”,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保安刀的生產以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制作技藝高超,鋒利耐用,精致美觀。著名的“雙刀”和“雙壘刀”的刀把,多用黃銅或紅銅、牛骨壘疊而成,圖案清雅美麗,享有“十樣景”的贊詞,譽滿甘肅、青海、西藏等省區。
信仰
保安族是中國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之一。早在青海同仁居住時,保安族就全民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不僅對保安族人民的精神領域,而且對他們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特別是對保安族的形成和民族凝聚力,都產生過重大的影響。保安族信仰的伊斯蘭教,主要包括老教和新教兩個教派,屬于嘎底林耶派和伊合瓦尼派。各派在教律上基本一致。大約在清代早期,伊斯蘭教在西北地區的發展中出現了“門宦”。在保安族地區主要形成了崖頭門宦和高趙家門宦兩個門宦,都屬于嘎底林耶教派。
清真寺是穆斯林進行宗教活動的中心。保安族穆斯林同樣也在清真寺舉行禮拜、講經宣教和從事宗教經堂教育、培養教職人員、舉行宗教活動等。保安族清真寺多為中國宮殿式古典建筑,內設大殿、宣禮塔、沐浴室、教長室、經房及滿拉房。積石山縣內凡有穆斯林聚居的自然村都建有清真寺,保安族聚居的保安三莊都有自己本村的清真寺(梅坡寺、大墩寺和甘河灘寺)。保安族不分教派、不分門宦、不分民族都在同一個清真寺里做禮拜,這是保安族宗教信仰的一個顯著特點。
保安族的生活習俗一方面受伊斯蘭教信仰的約束,一方面由于長期與漢、回、蒙古、藏、土等民族交往,不同程度地相互影響,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具有自己特點的民族文化。
服飾
保安族起先與蒙古族相鄰而居,服飾與蒙古族相似。
在青海同仁居住的后期(元朝后期),受藏、土族的影響,服飾有所變化:男女在春、夏、秋三季穿長衫、戴禮帽,有的男子還穿高領的白色短褂,外套黑色的坎肩。女子腳穿繡花鞋,服飾色彩比較鮮艷。
清朝咸豐、同治年間,保安族遷徙到今甘肅積石山縣大河家地區后,與回族、東鄉族、漢族密切往來,及生產生活的需要,保安族服飾又有了明顯的變化。平時男女喜歡戴白色或青色的無沿帽,穿白布衫,套青布坎肩。逢節慶時,男子一般頭戴禮帽,身著黑色條絨長袍,這種長袍比藏族穿的長袍稍短,飾有不同寬度和色彩的“加邊”,外束腰帶,系腰刀,足穿高筒靴。女子則穿過膝的長袍,外套深色的坎肩,飾有花邊。
如今,保安族男子平時戴白色號帽(用白布或黑布做的一種圓頂布帽),身穿白色襯衣,黑色坎肩,藍或灰色褲子;走親訪友或外出時,多穿中山服、軍便服或夾克。女子喜穿色彩艷麗的右衽上衣、長褲,外套坎肩,并嵌有花邊;一般戴蓋頭,通常少女戴綠色的,婚后戴黑色的,老年戴白色的。
飲食
保安族日常飲食多以小麥、青稞、玉米、豆子等加工制成的面食為主。
保安族的肉食品以牛羊肉為主,忌食豬、馬、驢、騾等和其它兇猛禽獸的肉,忌食一切自死動物的肉和血,而且須經阿訇或伊斯蘭教的長輩屠宰。喜歡燉食,如手抓羊肉、碗菜(熟牛羊肉切塊,加胡蘿卜、土豆、粉條,用牛羊肉湯燴成)等,以全羊席最為知名。以前蔬菜較少,現在也品種齊全,花樣繁多。保安族喜歡飲茶,新中國成立前多喝茯茶和蓋碗茶,新中國成立后一般多喝云南的春尖茶,來客人用“三香茶”(在蓋碗茶內放有茶葉、冰糖、桂圓、紅棗、葡萄干、杏仁干等)招待。
保安族忌飲酒、吸煙。
建筑
保安族早期與藏族、土族的居住形式相同,以土木結構的土房為主。遷徙定居甘肅大河家后,保安族家庭居住形式也有所變化。早先,戶與戶之間屋頂相連,平頂、高墻,墻體厚實,并且房連房、墻連墻,一旦有事,不出院門,而是上屋頂,全村就可迅速聯絡到。這是保安族戰亂時期互助、團結的歷史見證。如今,仍可看到少量這類房屋,不過更多的則是獨家獨院,一般為瓦房。
院落布局有上房、偏房之分。上房也稱堂屋,一般坐北朝南或坐東向西,房內正中多懸掛阿拉伯文字的對聯或經文掛圖等。西房,或者庭院中的上房,通常為老人居住。老人去世,如家中住房寬余則不住人,專門接待客人或請阿訇念經時用。堂屋中間置八仙桌子,兩邊出檐的地方建兩個土炕。建造堂屋上大梁時,要用紅布包麻錢裹在梁中間,以示家事興旺。偏房是家中年輕夫婦或未婚子女居住的地方 [2] 。
禮節
保安族注重禮節,講究禮貌。
相見時先說“賽倆目”(意為問候祝安)。
保安族尊重長者,忌子女不孝,長幼無序。
保安族人民熱情好客??腿说郊?,立即請到炕上,用最好的茶飯招待。先是倒茶,接著端上干鮮果品、手抓羊肉、雞肉等食品,并再三揖讓,客人吃得越多,主人越感到高興。
文學
保安族文學可分為口頭文學和書面文學。
保安族人民在生產生活的歷史長河中,創作了不少反映本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社會風貌的傳說故事。比較有名的有《積石山的來歷》、《妥勒尕尕上天取雨》、《神馬》、《保安腰刀的傳說》等。保安族神話故事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主人公大都以平民百姓為主。通過這些平常人物,來反映保安族人民的宗教信仰、社會生活、思想美德,以及當時當地的自然風物。
體育
保安族的傳統體育是在長期的實踐和適應本民族特點中發展起來的,一般在冬閑時舉行競賽活動。
保安族保留下來的民間傳統體育項目,主要有頂牛、打石頭、奪腰刀、響鈴操、打五槍等,其中“奪腰刀”、“打石頭”被列為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表演項目。
語言
保安族有自己的語言,保安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的一支,比較接近于東鄉語、土族語,它們的很多常用詞匯基本相同。由于保安族與漢族、回族人民在歷史上有著長期交往的密切關系,所以保安語中,不僅吸收了大量的漢語借詞,而且在語音和語法上也受到了漢語的影響。大多數保安族人兼通漢語,并以漢語文作為社會交往的工具。
保安語有11個元音,復元音較多,有26個輔音,其中5個輔音不穩定。保安語在語法上名詞、代詞、數詞和在句子里名物化的形容詞以及形動詞有格的范疇,謂語是句子的主要成分,可以單獨構成句子。語序是主語-賓語-謂語,定語多在中心語前,數量詞做定語也可以在中心語后。借詞多,派生詞較少。
歌曲
宴席曲是保安族舉行婚禮時,在宴席場地演唱的一種民間傳統樂曲,曲調優美,歡快明朗,節奏性強,有時還伴有簡單的舞蹈動作。保安族的宴席曲,大致可分為散曲、敘事曲、說唱曲。
“花兒”是一種產生和流傳在甘、青、寧、新部分地區、以愛情為主要內容的山歌。“花兒”在保安族民間文學中占相當大的比重,是保安族人人都能觸景生情、即興而唱的山歌。保安族“花兒”在“回漢花兒”的基礎上,吸收了蒙古族、藏族民歌的藝術特點,曲調高亢激揚,并帶有顫音,獨具特色。“花兒”內容十分豐富,有反抗舊社會統治階級壓迫剝削的,有表現保安族日常社會生活的,有表達保安族青年男女真摯和堅貞不渝愛情的,有表達對新生活的追求的,等等。其中,愛情花兒內容豐富、數量眾多、藝術性強,在保安族花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保安族民族文化取得了豐碩成果。保安族作家們立創作出了許多作品。“花兒”詩的代表作有丁生智的《火紅的太陽當頭掛》、馬瑞的《白糖里摻蜜是更甜》、馬文淵的《山莊錘聲》、馬世仁的《瑞雪》等等。散文的代表作有農民作家綻秀義的《柳葉青青》,曾獲1985年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二等獎、甘肅省民族文學創作特別獎,該作者在保安族人民中享有“我們的莊稼漢作家”的美譽。小說的代表作品有馬少青的《保安族》、《艾布的房子》、《保安腰刀與雞蛋皮核桃》、《馬六》、文學作品集《積石山的路》,綻秀義的《麻拉巴過節》等。戲劇的代表作有馬少青、郭正清合作的、反映保安族歷史的花兒舞劇《桑摩爾》,該劇把“劇”和“花兒”有機地融為一體。
舞蹈
保安族的舞蹈剛健有力,節奏明快,熱情豪放,既帶有蒙古族舞蹈的傳統特征,又巧妙地吸收和融合了漢、回、土等民族歌舞的長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舞蹈《保安腰刀》曾獲1980年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優秀節目獎。
婚姻
保安族的婚姻習俗,為男娶女嫁及一夫一妻制。結婚之前的儀式,主要包括說親、下聘禮和送大禮等。
送大禮時,保安族中還有女方的親房戶族分別請男方送禮人吃席的習俗,名曰“叫客”。叫客越多,越能顯示女方親房戶族多和彼此團結。
女方接受大禮后,便商定舉行婚禮的日期?;槎Y一般包括娶親、送親、鬧宴席場等程序。整個婚禮過程呈現喜慶的色彩,男女老少同樂,有“三天無大小”之說。
婚禮大都選在伊斯蘭教的“主麻日”(星期五)舉行。按保安族的習俗,新娘三天不吃男方家的飯,以示父母對女兒的關懷和女兒不忘父母養育之恩 [2] 。
喪葬
保安族喪葬習俗嚴格遵循著伊斯蘭教規定的“土葬”、“薄葬”和“速
保安族舞蹈
保安族舞蹈
葬”的原則。
一般早亡午葬,晚亡晨葬。“麥體”(即尸體)停留最多不超過一天。人去世后要請阿訇念經,由本教阿訇或教徒中有名望的兩人給亡人“抓水”(洗尸)、“穿卡凡”(用白布裹尸),然后移入“塔卜”(清真寺內用的公共抬尸匣)。
安葬時,亡者親屬要請阿訇在“麥咱”(墓地)誦讀《古蘭經》,親屬將亡人安葬于挖好的“拉海堤”(即墳墓西壁挖好的偏洞),堵好洞口,將土緩緩填人坑內,并向每人散發“海底耶”(施舍金),錢數根據家庭條件而不同。亡人的衣物,分送阿訇、親友及困難人,或遵遺囑送到別處,但亡者家屬不能留。
葬后三天,家里人還要去墓前悼念,以油香等食品分贈親友,以示對亡人的追悼。
節日
爾德節、古爾邦節、圣紀節既是宗教節日,也是保安族的民族節日。
爾德節又稱開齋節、肉孜節。伊斯蘭教規定,成年穆斯林在每年的伊斯蘭教歷9月要齋戒一個月,在這個月里,凡男12歲、女9歲以上者,從拂曉至日落前不得進食,稱“閉齋”。爾德節是保安族最盛大、歡樂的節日,一般慶祝三天。人們要穿上最漂亮的衣服,親戚朋友互相請客,互道“賽倆目”,祝愿生活如意、節日愉快。
古爾邦節,又叫小爾德、宰牲節、贖身節,漢語稱“宰牲節”。在爾德節后的第70天,即回歷十二月十日舉行。保安族慶祝古爾邦節時按家庭經濟情況宰牛、宰羊,保安族認為在古爾邦節宰牛、宰羊有最大的“塞白卜”(益處),并把所宰的牛、羊肉平均分配,叫“肉份子”。慶?;顒油瑯訒掷m三天。
圣紀節是紀念“先知”穆罕默德誕生和逝世的日子。穆罕默德是伊斯蘭教創始人,公元570年,伊斯蘭教歷3月12日,誕生于沙特的麥加城,62年后的這一天,病逝于麥地那。穆斯林便把這個日子稱為“圣紀”。保安族人在每年“圣紀”這一天,誦讀《古蘭經》,贊頌穆罕默德,進行集體紀念活動 。
禁忌
保安族的禁忌滲透著伊斯蘭教文化的意識。
所食牛、羊、雞肉,必須經阿訇或懂經典的穆斯林屠宰,否則禁食。
嚴忌食豬、驢、騾、馬、狗肉以及兇禽猛獸的肉。禁食自死牲畜和一切動物的血。
忌用手去撫摸食物。
忌坐在裝有食品的箱蓋上。
女主人在廚房炸“油香”、馓子等油炸食品時,客人和家人均不得進入廚房。
忌婦女在河里順水舀水,必須逆流舀水,更忌反手舀水、倒水。
嚴忌客人進入女人的寢室。
忌從外地歸來的家人直接進入有小孩和有病人的屋子。
忌男女跨越斧子、鐮刀、繩子等生產工具。
忌人坐在門坎上,尤忌婦女坐門坎。
宰牛、羊、雞時,忌先收拾內臟后再割開心。
出遠門的人忌在途中見到擔空水桶的人,若遇到須即刻返回家。
忌對長輩叫“老頭”,因為這是不尊敬、不禮貌的表現。
個性翻譯轉換
藏頭詩生成器 粵語在線翻譯器 在線外語翻譯器 各地方言語音翻譯器 火星文簽名轉化器 硬筆書法作品在線生成
起名生成器 在線名字設計 繁體字在線轉換器 點陣字生成器 古代豎文轉換器 QQ表情大全文字生成器 線條字在線生成器
上網工具應用
稀有漂亮特殊符號 漢字拼音轉換器 漢字筆畫數查詢 在線拆字生成器 彩色字體生成 在線拼音輸入法 ascii碼對照表
制作工具應用
智能ai摳圖 人民幣大寫在線轉換器 死亡壽命計算器 年齡計算器在線計算 元素周期表 加減法口訣表 乘法口訣表
在線鬧鐘 珠算口訣表 倒計時器 在線日期計算 長度換算 在線功率計算器 在線面積換算器 體積容量轉換器 熱量單位換算
壓力單位換算 溫度單位換算 重量單位換算 車牌號查詢 軍車牌照
生活便民查詢
銀行手續費查詢 身高體重標準預測 啪啪啪計算器 預產期在線查詢 親戚計算器 公積金查詢
各國貨幣中英文名稱 世界各國首都查詢 世界各國國旗大全 北京時間校準 2021年放假安排 郵編區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