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個民族名稱
我國有56個民族,由于漢族人口眾多,占全國總人口的91.59%,所以習慣上把其他55個民族統稱為少數民族。我國少數民族人口雖少,但分布面積卻很廣,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64%。少數民族除主要聚居在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西藏、云南、貴州、青海、甘肅、四川、湖南、湖北、吉林、遼寧、黑龍江、海南、臺灣等?。▍^)外,還約有1000萬人口散居在全國各地。 |
56個民族有:蒙古族、回族、苗族、傣族、傈僳族、藏族、壯族、朝鮮族、高山族、納西族、布朗族、阿昌族、怒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門巴族、白族、保安族、布依族、達斡爾族、德昂族、東鄉族、侗族、獨龍族、俄羅斯族 、哈尼族、哈薩克族、基諾族、京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拉祜族、黎族、珞巴族、滿族、毛南族、仫佬族、普米族、羌族、撒拉族、畬族、水族、塔吉克族、塔塔爾族、土家族、仡佬族、土族、佤族、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錫伯族、瑤族、裕固族、彝族、漢族。
一、中華民族的歷史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從遙遠的古代起,中華各民族人民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衍在我們祖國的土地上,共同為中華文明和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貢獻著自己的才智。
祖國廣闊、富饒的土地,是中華各族人民共同開發的。夏、商、周至秦漢時期,在漢族的先民華夏族開發黃河流域的同時,各少數民族先民也開發了周圍的廣大地區:東胡、肅慎、挹婁、夫余、烏桓等民族在東北三省的廣大地區,儼狁、狄、匈奴、鮮卑等民族在今蒙古草原和華北北部以及西北一些地區,龜茲、于闐、鄯善等“城郭國”的各族在今新疆地區,戎、羌、氐等族在今藏、青地區,苗、濮、武陵蠻、長沙蠻以及百越等各族在今長江流域的廣大地區,黎族和高山族的先民分別在海南島和臺灣,越人的一支在今港、澳地區,等等,各民族祖先在各個地區,以他們的辛勤勞動,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建立打下了基礎。
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制國家(公元前221年),標志著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歷史的開始。在此后兩千余年的歷史發展中,有一部分少數民族或在邊疆地區建立政權,或入主中原成為統治民族,都為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如秦代北方的匈奴、西北的西域各族、西部的羌、東北的東胡(鮮卑、烏桓)、夫余等族都建立過自己的政權;魏晉南北朝時期,除兩晉的短暫統一外,漢族和各少數民族曾先后建立過23個政權,其中,匈奴族建立過前趙、北涼、夏3個政權,鮮卑族建立過遼西、代、北周、前燕、后燕、西秦、西燕、南涼、南燕等9個政權,羌族建立過后秦,巴氐族建立過后漢,漢族建立過前涼、冉魏、西涼、后蜀、北燕5個政權;隋唐后,經五代十國到宋、遼、金,我國又一次經歷割據,形成各民族政權對峙的局面,如宋朝先后與契丹族的遼、女真族的金朝對峙等;此后,蒙古族的元朝實現了國家的統一。元、明、清時期,國家的統一和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得到進一步發展。元朝在內地和各少數民族地區實行“行省”制度,密切了中央王朝與少數民族地區的關系;滿族建立的清朝,曾堅決抗擊沙俄、英國等殖民主義在我國東北、新疆、西藏等地的侵略,捍衛了國家的統一。綜觀中國歷史,雖然政權有分有合,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始終是歷史發展的主流和基本趨勢。
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各族人民遭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和剝削,掀起了波瀾壯闊的反帝反封建斗爭,在中華民族的團結奮進史上譜寫了新的篇章。1851年,廣西爆發太平天國農民革命運動,壯、瑤、回、苗、蒙古、彝、白、傣、哈尼、傈僳等少數民族人民與漢族人民一起進行斗爭,其中的不少著名人物就是少數民族,如北王韋昌輝、西王蕭朝貴,以及著名將領林鳳翔、李開芳等都是壯族。鴉片戰爭后,沙俄強占我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和新疆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英軍和法軍分別侵略我西藏和西南地區,各族人民奮起反抗,達斡爾、鄂倫春、赫哲、鄂溫克和西北、西南地區的各民族人民積極組織抗戰,英勇抗擊侵略者。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斗爭,使各民族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現新的團結和統一。
“五四”運動時期,回族的馬駿、郭隆真、劉清揚等分別參加領導天津愛國運動和京津地區學生聯合會的運動以及上海各界聯合會的聯合行動,后來,馬駿、郭隆真等都加入了共產黨;水族的鄧恩銘參加領導了濟南的愛國運動,后來還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蒙古族的多松年、烏蘭夫等加入共產黨,并在蒙古族地區建立了第一個黨支部;白族的張伯簡、徐克家等于20年代加入共產黨,并分別參加省港大罷工、北伐戰爭和廣州起義;壯族的韋拔群建立農民協會,在廣西開展革命斗爭。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鄧小平、張云逸等到廣西開展革命工作,并與韋拔群于1929年領導發動了“百色起義”,成立了工農紅軍第七軍和第八軍;在新疆,黨領導各族人民組織“新疆民眾反帝聯合會”,進行反帝斗爭;紅軍長征期間,沿途各族人民群眾為紅軍帶路、傳遞情報、買糧運糧,還積極參加紅軍??谷諔馉帟r期,朝鮮族人民先后有十幾萬人參加了抗日戰斗,蒙古族人民與兄弟民族共同建立了伊克昭盟和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冀中馬本齋領導的回民支隊,曾讓日本侵略者聞風喪膽。解放戰爭時期,蒙古族人民與兄弟民族一道,于1947年創立了內蒙古自治區,1947年5月至1950年8月間,內蒙古騎兵殲滅國民黨軍隊2萬多人;1944年,新疆各族人民發動了著名的“三區革命”,各地少數民族的革命斗爭,沉重打擊了國民黨統治者,有力地支持了解放戰爭。經過歷史的風風雨雨,各族人民終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創建了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開始了新的歷史進程。
二、56個民族的認定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歷代統治階級推行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甚至把許多歷史上早已公認的民族都說成是漢族的宗支,致使許多少數民族隱瞞、更改了自己的族稱,中國的民族成份一直處于模糊不清的狀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黨和國家實行民族平等政策,保障少數民族當家做主的權利,激發了少數民族的民族意識,長期被壓迫的許多少數民族紛紛公開他們的民族成份,提出自己的族名。到1953年,匯總登記的民族名稱有400多個。為了使我國各少數民族真正實現民族平等,充分享受民族平等和民族區域自治的權利,充分發揮各族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有必要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民族識別。
我國的民族識別工作,大體可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1954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經過深入細致的實地考察和科學研究,這一階段首先認定了(包括歷來公認的)蒙古、回、藏、滿、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鮮、侗、瑤、白、哈尼、哈薩克、傣、黎、傈僳、佤、拉祜、高山、水、東鄉、納西、景頗、柯爾克孜、土、羌、撒拉、錫伯、塔吉克、烏孜別克、俄羅斯、鄂溫克、鄂倫春、保安、裕固、塔塔爾等38個少數民族。
第二階段:從1954年至1964年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在第一階段取得的經驗和成果基礎上,進一步把民族識別工作引向深入。本階段對上次全國人口普查登記的所剩族體名稱(183個)進行逐一研究,新確定了15個少數民族,即土家、畬、達斡爾、赫哲、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龍(后改名為德昂)、獨龍、京、毛難(后改名為毛南)、門巴;同時,將普查中自報的74個族體分別歸并到已確定的53個少數民族中。
第三階段:從1965年至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這一階段中,1965年認定了西藏珞瑜地區的珞巴族,1979年認定了云南基諾山的基諾族。至此,我國民族大家庭的成員增加到56個。
第四階段:從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至今。本階段的民族識別工作除繼續為一小部分族體的認定進行調查研究外,主要進行民族成份的恢復、更改和某些族體的歸并工作。據統計,自1982年以來,全國恢復、更改民族成份的人數在1200萬人以上。
我國民族識別工作的順利進行,解決了民族工作中一個艱巨而復雜的問題,為黨和國家制定民族政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三、少數民族人口分布
據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統計,祖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口總數為126583萬人,其中漢族115940萬人,占全國人口的91.59%,少數民族10643萬人,占全國人口的8.41%。與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了11692萬人,增長了11.22%,少數民族人口增加了1523萬人,增長了16.70%。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由91.99%下降為91.59%,各少數民族人口的比重由8.01%上升為8.41%。
根據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的結果(下同),55個少數民族中,人口在百萬以上的有18個民族,他們是:蒙古、回、藏、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鮮、滿、侗、瑤、白、土家、哈尼、哈薩克、傣、黎等族,其中壯族人口最多,為1600多萬人。人口在百萬人以下10萬人以上的有15個民族,他們是:傈僳、佤、畬、拉祜、水、東鄉、納西、景頗、柯爾克孜、土、達斡爾、仫佬、羌、仡佬、錫伯等族。人口在10萬人以下1萬人以上的有15個民族,他們是:布朗、撒拉、毛南、阿昌、普米、塔吉克、怒、烏孜別克、俄羅斯、鄂溫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基諾等族。人口在1萬人以下的有7個民族,他們是:門巴、鄂倫春、獨龍、塔塔爾、赫哲、高山、珞巴(按實地普查區域的人數計算)等民族。另外,還有未被確定民族成份的人口,共73.4萬多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由于民族壓迫制度的廢除,生產發展、生活改善,醫療保健事業得到很大的改善,同時國家對少數民族在計劃生育上的要求也比漢族寬松,因而從根本上扭轉了過去少數民族人口下降的趨勢,出現了人口興旺、民族繁榮的景象。1990—2000年間,土家、高山、羌、毛南、保安、東鄉等13個民族人口年均增長率都在2.00%以上,其中高山族和羌族分別高達4.31%和4.26%。蒙古、藏、維吾爾等8個百萬人口以上的民族,人口年均增長率也在1.40%—2.00%之間,高于全國總人口年均增長率0.91%的水平。隨著少數民族人口增長速度的加快,少數民族占全國總人口的比重也相應提高。在1964—1982年、1982—1990年和1990—2000年間,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重由5.8%分別提高到6.7%、8.01%和8.41%。
盡管少數民族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重不到10%,但分布卻十分廣泛,少數民族自治地方面積占全國的60%以上。由于歷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少數民族地區與內地沿海漢族地區的人口密度差距懸殊,例如少數民族聚居的西藏自治區人口密度僅為每平方公里1.8人??偟膩碚f,我國少數民族人口的分布有兩個特點:
第一,小聚居大雜居。少數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各省、自治區。內蒙古、新疆、西藏、廣西、寧夏5個自治區和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旗)、l200多個民族鄉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但在這些地區又雜居著不少漢族,其比例也相當高,如內蒙古、廣西、寧夏三個自治區的漢族人口都超過了少數民族人口,新疆的漢族人口也占40%強。同樣,在各漢族地區也雜居著許多少數民族。近20年來,少數民族雜、散居人口增長快,民族雜散居的縣市越來越多。
第二,分布范圍廣,但主要集中于西部及邊疆地區。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表明,各民族平均分布在30個省區,其中29個民族遍布全國所有省區。擁有56個民族的省區有11個,占全國31個省區的35.5%。盡管少數民族分布范圍很廣,但其人口仍主要集中在西部及邊疆地區。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廣西、云南、貴州、新疆4個省區的少數民族人口之和占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的一半以上,再加上遼寧、湖南、內蒙古、四川、河北、湖北、西藏、吉林、青海、甘肅、重慶和寧夏,以上16個省區的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的91.32%。另外,我國陸地邊境線全長2萬多公里,絕大部分都在少數民族地區。
四、中華民族的未來
跨入新世紀,我們展望中華民族的未來,中華各民族的發展將會呈現新的特點:
第一,各民族將取得更快的發展。伴隨時代發展的腳步,廣大民族地區將進一步融入全國的發展大潮之中,進一步對外開放,廣大少數民族將以嶄新的面貌走向市場、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同時,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國家對民族地區的投入和支援也將不斷增加,必將進一步推動民族地區的發展和各民族的共同繁榮。
第二,中華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將日益增多,民族間的雜居現象將更為普遍。隨著各民族之間的聯系、交往日益頻繁、規模日益擴大,各民族之間人口流動數量也將日益增多,從而引起民族分布特點的變化:一是人口的雙向流動,即內地人口因工作、經商等需要流向民族地區,同時,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也將更多地流向內地特別是沿海發達地區;二是少數民族人口城市化進程將加快,少數民族人口從原來的聚居區不斷向全國各個城市擴散,但他們仍將保持自己的民族特點、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
第三,各民族的共同性將日益增多,但民族特點將長期存在。社會主義階段是各民族共同發展繁榮的時期。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為各民族的互助、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在相互的學習、交流中,各民族間的共同因素將不斷增多,但并不會因此失去民族的特點。各民族在擴大交往的同時,將繼續保持著本民族特征,民族特點、民族差異將繼續存在。各民族帶著自身的特點和中華民族的共性進入了新世紀。
個性翻譯轉換
藏頭詩生成器 粵語在線翻譯器 在線外語翻譯器 各地方言語音翻譯器 火星文簽名轉化器 硬筆書法作品在線生成
起名生成器 在線名字設計 繁體字在線轉換器 點陣字生成器 古代豎文轉換器 QQ表情大全文字生成器 線條字在線生成器
上網工具應用
稀有漂亮特殊符號 漢字拼音轉換器 漢字筆畫數查詢 在線拆字生成器 彩色字體生成 在線拼音輸入法 ascii碼對照表
制作工具應用
智能ai摳圖 人民幣大寫在線轉換器 死亡壽命計算器 年齡計算器在線計算 元素周期表 加減法口訣表 乘法口訣表
在線鬧鐘 珠算口訣表 倒計時器 在線日期計算 長度換算 在線功率計算器 在線面積換算器 體積容量轉換器 熱量單位換算
壓力單位換算 溫度單位換算 重量單位換算 車牌號查詢 軍車牌照
生活便民查詢
銀行手續費查詢 身高體重標準預測 啪啪啪計算器 預產期在線查詢 親戚計算器 公積金查詢
各國貨幣中英文名稱 世界各國首都查詢 世界各國國旗大全 北京時間校準 2021年放假安排 郵編區號查詢